情人节电影变成了现象,不是文化现象,而是经济现象,而且是那种昙花一现的经济。过了这一天,原本宝贵的东西都变得廉价了。情人节的玫瑰比平时贵了好几倍,情人节的电影呢,虽然和平时一样的价位,但是它的品质有待提升。换句话说,平时没人看爱情小品,到情人节那一天人满为患,一票难求。以笔者亲身经历为例,2月13日,凑中午休息的空挡,跟朋友去影院看了场电影,因为时间有限,可选的电影不多,只好选了孙周导演,李冰冰主演的《我愿意》——其实可选择的电影不多,除了《谍中谍4》依然能保持高排场之外,其他都是小成本的爱情小品。到了大厅内才注意到,全场包括我和朋友在内,一共四人。朋友幽默地说,你应该感到高兴,这是给你加的专场。
情人节电影,当然要主打爱情牌。平时不给力的爱情电影,观看者寥寥,但是在情人节那天,全场爆满。我很搞不懂观众的这种心理,难道说平时不好看的电影,搭上情人节的标签就能提高品质了么?当然不可能,电影就在那里,你看不看,它就在那里,要多烂就有多烂。这其中的心理转变很值得玩味,既然你知道它有多烂,为什么非要在情人节当他选择这些电影。答案也很简单:因为爱情。大哲学康德对婚姻有着精辟的见解,他说婚姻其实是不同性别的两个人为了终身互相占有对方的性器官的结合。婚姻尚且如此,那爱情的产生估计也好不到哪去,最多不是为了终身占用,可以理解为暂时性占据对方的性器官的结合。我们常说,爱情能让理智的人冲昏头脑,情人节的电影之所以如此俗烂,其实与陷入爱情的人们有关,只要沾着爱情的边,任何烂片也有机会翻本。
赶到情人节档期上映的爱情电影,除了我上文提到的《我愿意》,还有钮承泽导演,舒淇,赵薇,阮经天主演的《爱》;琪峰导演,古天乐,高圆圆主演的《高海拔之恋2》——连一向自视甚高的杜导都想在这个节日里捞一把,可想而知情人节的经济效益有多大。不过从这三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简单做一个分析,这三个导演都是大导演,但是平时擅长的都不是爱情电影,孙周这些年一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但是他还是具有那种极其鲜明的个人特色的导演,杜琪峰当然更不要多说,钮承泽算是比较陌生,但是通过《艋舺》《转山》也逐渐为内地所知。三部电影都主打靓男俊女的大明星,这是情人节电影的必杀技。
不过,除了这些优势,无一例外,三部电影中的剧情都十分狗血,一看都是那种粗制滥造型的电影,以《我愿意》的剧情为例,李冰冰饰演的是一位大龄剩女,七年前男友不辞而别,一直停留在那个感情空白期。七年后,男友重新出现,已经是美国珠宝公司的老总。与此同时,剩女经过不断相亲认识了孙红雷饰演的落魄男。于是再熟悉不过的剧情出现了,你是要对你照顾无微不至的落魄男呢,还是要有钱的前男友。这其实还不是最狗血的呢,想起来就想骂娘,剧情到了一半,前男友的公司在大陆投资失败,不得不面临破产的窘况,于是两个一直都在竞争爱情的男人,突然来了大转弯。原来孙红雷饰演的落魄男真实身份是另外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的董事长,为了寻求真爱,一直“潜伏”在李冰冰身边,确认这位剩女对爱情认真,对他的人生认真,别并不是拜金女后,揭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以帮助她前男友的举动赢得爱情。好操蛋的剧情啊,让人想死的心都有——这是我在情人节前一天看电影的真实感受——到哪人节当天,这样的低智商剧情不知道让多少男女感动得热泪盈眶。纯真的爱情啊,都是用金钱包裹起来的,这就是情人节电影的特质,通过贩卖廉价的爱情——而且这种贩卖不是长期有效,有效期限只有一天哦,有效期限只有一天哦,所以要大抢购哦,亲。
情人节电影,它的火爆可以看作一种新的电影模式和类型,但是对大陆的导演和市场来说,他们对这个市场的认知还存在侥幸心理,以为粗制滥造就能卷钱走人。随着电影市场的日趋理性化,假日经济的规范化,这个市场的开拓还有赖于更多的电影人,发掘不同类型的题材。情人节不一定主打爱情牌,反其道而行之,说不定也能成功。但是这个“说不定”还是让许多导演打了退堂鼓。情人节只有一天,情人节的电影可以有很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