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娜是美国东部西雅图市一名典型的公司人。一大早,她开着车去上班,行驶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在埃克森美孚加油站加油时,她习惯性地在一种名叫克里格的单杯咖啡机前自助冲了一K杯咖啡,这种咖啡叫绿山咖啡。这杯咖啡花费1美元,而一杯同样品质的咖啡在星巴克动辄要价6美元。两相比较,克里斯蒂娜这样的消费者自然选择绿山咖啡了,它价格低廉,口感还很上乘,顾客不必专门跑去咖啡店里喝—绿山咖啡没有自己的门店。在路边的加油站或者街口的便利店,随时随地都可以享用。
克里斯蒂娜所在的公司在中国上海也有分公司,年轻的李晓供职于此。她清晨赶着去陆家嘴上班,前脚刚踏出地铁站,后脚就迈进了写字楼底层的星巴克,排20分钟的队,花28元人民币买了一杯拿铁。28元一杯的咖啡并不便宜,但李晓依旧天天排队买咖啡。说不上为什么,可能是受星巴克标榜的白领文化的吸引,又或者是现磨热咖啡的口感实在让人难以抗拒。直到克里斯蒂娜到上海出差,李晓才知道原来在大洋彼岸有一种咖啡叫绿山咖啡,有一种杯子叫K杯。于是,绿山咖啡引出了中外两个咖啡爱好者的一段对谈。
K杯?!
克里斯蒂娜到公司的第一天,李晓在茶水间遇到了埋头找东西的她。
“怎么了?需要帮助吗?”作为“地主”,李晓很热情。
“我想喝咖啡。”克里斯蒂娜说。
“那还不简单,我来冲一壶。”李晓立刻作答,自己也是个咖啡控呢。
“一壶咖啡?哦,NO!”克里斯蒂娜急急摆了摆手,“一煮就是一大壶,而我只要喝一杯新鲜的咖啡,时间一久,剩下咖啡的香味会散发掉,口感也没那么好了。”
还真挑剔。李晓心里嘀咕了一句。你以为这是在星巴克啊,这是在办公室。
“有K杯吗?我在找绿山咖啡的K杯。”
“什么?K杯?”李晓怀疑自己听错了,“我只知道K歌,不知道K杯。”
办公室没有更多的选择,李晓只好为自己和克里斯蒂娜各冲了一杯速溶咖啡,在休息区的一角边喝边谈。
“怎么会不知道K杯呢?”克里斯蒂娜也奇怪了。要知道在美国,特别是东部,数以千计的办公室和家庭都有绿山咖啡的K杯。绿山咖啡的前身是创立于1981年的绿山咖啡烘烤店,总部位于佛蒙特州的沃特伯里,生产70多种阿拉伯咖啡。绿山咖啡没有自己的门店,主要的下游客户是6,700多家批发商,像杂货店、便利店、加油站、度假胜地。此外,它也经营办公室送达业务。绿山咖啡卖咖啡并不挣钱,但卖单杯咖啡机和一种叫克里格的与之相配套的杯子,却能占到全年收入的四分之三。
“K杯是一个保证咖啡香味最大化的专利设计,外表像纸杯,里面有一个小一点的纸杯状渗透装置,只能渗透液体,里面装的是咖啡粉,上面用铝箔盖封口,以保证咖啡的香味不散发。将K杯置入绿山咖啡的单杯咖啡机,按一下按钮,加压注水管就会穿破铝箔盖进入滤杯中,注入热水。不到一分钟,一杯香浓的咖啡就出现了。”克里斯蒂娜边说边用手指画着。
“是一次性的吗?”李晓有点好奇。
“对,一次用一个。K杯用完一次就没有价值了,因为杯子已经破了,内容物也被消耗了。简而言之,K杯就是一大一小两个杯子,大杯套小杯。小杯子就是滤杯,装的是烘焙过的咖啡豆磨成的粉,水一冲,液体就过滤流入外面那个杯子了,我们喝的就是外面这杯咖啡。K杯的顶部完全密封,可以保证咖啡香味留在整个杯子中。”
“一次用一个,那价格得多贵啊?”李晓问。
“你猜一下价格?”克里斯蒂娜俏皮地眨了下眼。
“应该挺贵,至少和星巴克的价钱差不多吧?听你说话,感觉你对咖啡要求也不低,你那么推崇绿山咖啡,这什么K杯的,价格自然不菲。”
“呵呵,答错了。”克里斯蒂娜爽朗地笑了,“在美国,24杯装的K杯通常只卖12美元,相当于每杯0.5美元,而同样一杯咖啡在星巴克要卖到6美元。现在经济不景气,很多美国人转而喝绿山咖啡的K杯了,因为性价比高。”
“呵呵,老美现在也会算计着过日子了”,李晓追问道,“绿山咖啡的K杯那么便宜,那它专属的咖啡机肯定很贵,羊毛出在羊身上嘛。”
“在美国,只卖100美元一台。”
“啊?”李晓又怀疑自己听错了。作为一个资深咖友,好歹也知道咖啡机的价格,曾经还有意买一台。“这不会亏本吗?”
“没亏,当然也基本没赚,是按照成本价在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