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销售CRM创始人 《摧龙八式 大客户销售技巧》《专业销售谈判技巧》 《突破销售领导力》 提供专业企业内训,政府培训。 13439064501 陈老师
  2023年08月25日    付遥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出现,为企业销售管理带来深刻影响。当前时代下,企业销售趋势迎来四大变化,及时调整销售战略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助力。

01、从线下转向线上

随着实体店受到线上的冲击,to C领域被线上市场彻底颠覆。但观察当下的to B市场,会发现多数仍处在以往的模式,线下拜访客户,一起参观、交流,甚至一起招投标。但其实互联网就像海水一样,在一波波地上涨,to B市场也会一点点被互联网所改变。

以往,在客户关系的第一个阶段认识层面,我们认为线上是单向的,客户可能认识我们,但我们并不知道客户是谁、在哪里。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客户变成了各类主播的粉丝,线上关系越来越普遍。

培训行业也是如此,以前更多是线下服务。但近两年,包括与盛景合作,开始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企业提供全新的产品形式。在传统观念上,线下课程的效果更好、沟通更充分,但也存在弊端,比如更费时、成本更高。而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一次就可以覆盖几千人,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大大降低。

因此未来一个大的变化,是需要将产品切割开,产品形态不仅是线下服务,而要考虑哪些部分、哪些环节可以放到线上,逐渐改变销售模式。由于这种转变,我们和客户的关系也变得不同。

借助互联网,我们可以用更低的成本维系更多客户。而潜在客户在成为客户之前,也有了一个新名字:粉丝。未来,如何积累粉丝,再把粉丝变成客户,将是一个重要的客户关系发展阶段。

02、从满足需求到引导需求

在传统销售中,我们一直认为应该了解客户需求、满足客户需求,这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但其实这有一个前提:到底谁更了解客户的需求?是客户自己,还是厂家或者企业?

现在,这一点其实已经被打破了。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我们好像应该比客户懂得更多一些,而不再是以前的观点。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乔布斯,他一直在做一件事,不仅仅满足客户需求,而在引领客户需求。他曾说:当我去问客户对手机的要求时,他们的需求往往是模糊、自相矛盾,或说不清楚的。

比如,客户经常会说“我要质优、价廉”,这显然就是矛盾的。再比如,在一个大型客户内部,往往采购部要求的是价格便宜,但使用部门的要求可能是质量好,这两个部门的要求都很正常,但会造成很大的矛盾性。

除此之外,客户需求也经常是模糊的。比如,乔布斯问一个客户:你对手机有什么要求?客户回答:我希望它好看。而当乔布斯再问:你觉得什么样的手机好看?这个问题就不好回答了。很多消费者会说:你拿出来我才知道什么好看。

所以,在好看这一点上,显然乔布斯站得比用户的层次更高一些。消费者可能很感性、很模糊,谈不上专业水平。但乔布斯则去定义,“化至繁为极简就是好看”。这是一种哲学上的层面,他更深层地去了解什么叫好看,因此很多人说他站在技术和艺术的交叉点上。

面对这种趋势,我们要做的是比客户对需求的了解更深层。就像病人和医生一样,病人只知道病情,比如感冒、发烧、不舒服,而医生则会通过一些化验判断病症,比如急性肠炎、重感冒,并给你提供解决方案。

所以,传统的销售就像药店的售货员,会问你怎么不舒服并为你提供产品;但医生提供的不仅仅是药品、手术,而是诊断服务,帮助你找到需求并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完成这种转变,从满足需求变为引导需求。如果只是简单地满足需求,行业必定会陷入同质化竞争。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品都能满足客户需求时,客户就会比较价格。

相反,如果不仅能帮助客户找到问题,而且给出一个更好、更完整的解决方案,这样获得的利润一定比同质化产品要高很多。未来,如果我们没能完成从满足需求到引导需求的转变,那么在竞争中不一定会输,但利润可能越来越微薄。

03、从性价比到投资回报率

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客户会买性价比高的产品吗?通常,我们会理所当然地说“肯定会”。但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身边的产品,就会发现不一定如此。

比如手机,如果你用的是苹果手机,那么它的性价比好吗?可能在大多数人印象中,苹果手机的性价比不如小米手机,但苹果的销量仍然有非常好的增长。除此之外,还有我们穿的西装,或者是生活中的一些日用品,牙膏、牙刷、矿泉水。甚至是北上广的房子,和西安、重庆这些城市相比,它们的性价比又是如何?

观察了这些会发现,关于性价比,好像颠覆了我们的认知。有一些客户会采购性价比好的产品,那么就有一些厂家举着性价比的大旗来卖产品,但很多品牌却并没有做好。同时,再看一看市场上真正百年基业、历久弥新,能够长时间留存在市场上的企业,它们的性价比到底好不好呢?比如苹果电脑、宝马、奔驰,还有LV、Gucci这些奢侈品牌。

由此会发现,我们其实陷入了一个性价比的误区。一方面,不是所有客户都在乎性价比。客户是分类型的,看性价比的只是一部分人;另一方面,即便是其中看性价比的一部分人,也并不是所有产品都看性价比。

相比性价比,客户看的其实是投资回报率。比如,当你新入职场,要去买一件衣服,你希望衣服带给你的是什么?其实是希望穿了这件西装去公司上班时,老板觉得这个人精神利索、见客户时给人衣着不凡的感觉,愿意和你多谈一会,甚至是跟同事相处、给相亲对象的印象,等等。所以,买这件衣服并不是为了衣服本身,而是为了在各种场景下它给你带来的价值。

所以,其实客户更看重的是投资回报率,这与性价比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性价比=产品性能/产品价格

它始终以产品为中心,甚至可以说和客户无关。性价比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很难说对这个人性价比好,对那个人不好。投资回报率则不同,它就是相对客户而言的。因此,投资回报率和产品相关也和客户相关。在完成这种转变之后,就会发现我们给客户传递的价值变得不同了。

在传统上观念上,企业销售时更注重产品功能、产品特点、产品益处,但现在可能要抛弃这些所谓的“fab”:feature——特点,advantage——优势,benefit——益处。这些是性价比的概念,现在要关注客户的痛点,以及给客户带来的影响和是否可能会有危害,接着是所提供的解决方案给客户带来了怎样的投资回报率。

完成这样的转变后,会发现我们能吸引很多不一样的客户,行业竞争也不再是价格竞争。因为既然看投资回报率,就并不是花钱越少越好,往往可能是花钱越多越好。

04、从忽略竞争到面对竞争

传统观念上,企业要专注于客户需求、把产品做好,但不会关注竞争对手,一心一意服务客户、以客户为中心。在这种理念之下,我们其实是藐视竞争对手的,更谈不上竞争策略和竞争方法。

但这种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并不可行。首先,竞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刚才的理论听起来很完美,但不科学。客户会货比三家,从几个厂家中选择,竞争是现实存在的。面对竞争,企业的传统策略是去介绍产品有多好,但这种策略和方法客户其实已经听腻了。而且在整个销售周期中,早期客户已经听到了你的优点,但到了后期、中期还在讲优点,这时对竞争已经没有太多帮助,或者说对销售没有促进了。

客户在货比三家时,面对的每个厂家其实都有优点和缺点。以前企业更注重优点,对缺点是不碰的。因为不能背后说别人坏话,当然更不能说自己的坏话。所以,这导致我们承认竞争,但不知道该怎么去竞争。

其实在面对竞争时,要把优点和缺点拉开,这两种方法是不同的。甚至在客户采购过程中缺点可能更重要,试想当你在电商平台买产品时,你更多地看好评还是差评?比如,在买一台电视时,当你打开两个品牌的介绍,发现产品都非常好,当你希望之道到底哪个更好,而好评千篇一律时,你就会去看差评。

再比如,买一台跑步机,你在一条差评中发现,有个买家评论“跑步机不包安装、不包运输,在家安装时发现有个关键零件没装上去,每次跑跑步都晃晃悠悠。”那么这就是个重要的问题,可能你宁愿多花几百元买一个送货上门的,因而没有选择这个产品,这就是所谓的缺点更重要。

另一个原因体现在周期上,优点往往能在采购早期起到作用,到了中后期则是缺点更重要。可以理解为,由于人们先入为主的理念,品牌在做市场宣传时优点更重要,但当客户采购、货币三家时,他们会重点看产品的缺点。最终他买的可能不是优点特别突出的,而是看不到明显缺点的。因此,一个产品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它是否足够突出,而是缺点能否让人忍受。

但面对缺点,企业要有正确的处理方式。第一,我们不能在背后说竞争对手的坏话。现在,网上的很多自媒体、公众号不再仅仅是讲述品牌的优点,转而是去帮助品牌评价竞争对手的缺点。因此在这方面,企业也需要有统一的策略,因为客户其实需要了解缺点。如果每个品牌都隐瞒缺点,这种情况下的采购可能会失败。

第二,针对自己的缺点,要给客户提供补救计划。通过客服系统,市场、销售部门承认缺点,并给客户提供解决方案。

这些恰恰是企业在互联网时代需要做出的转变,从否认竞争到接受竞争,从只介绍自己的优点,到把竞争策略转向缺点。未来,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希望每个企业都能建立起自己的竞争策略,找到自己的竞争的方法和体系。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给我”还是“拿去”?》
    有一朋友,做人特别吝啬,从来不会把东西送给别人。他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把东西给谁!  
  有一天,他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他的朋友在岸边立即喊到:把手给我,把手给我,我拉你上来!这个人始终不肯把手给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急了,又接连喊到:把手给我。他情愿挣扎,也不肯把手给出去。
  他的朋友知道这个人的习惯,灵机一动喊到:把我的手拿去,把我的手拿去。这个人立马伸出手,握住了他的朋友的手。
  启发思考:
  “给我”还是“拿去”?我们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是不是一直在向客户表达着“把你的钱给我”,客户就象上面那个吝啬的人,情愿在痛苦与不满足中挣扎,也不愿意把钱给我们。
  如果我们对客户说的是:把我的产品拿去,是否会更好一些呢?客户会更情愿地去体验你的产品,购买你的产品。
  “给我”还是“拿去”?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精明的商家是否能从客户的角度去设计成交,设计商业模式的问题,换一个角度,事业就豁然开然。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付遥课程
付遥观点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