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扫街式拜访,单兵作战困难多
进入公司前三个月先进行“扫街式拜访”,每个销售员先把自己区域内的工业园区通扫一遍,对每个客户企业都事前进行信息搜索,找出目标客户,然后筛选出A类近期购买客户和B类意向性客户,等到自己对目标客户的购买信息和内在人员有所了解之后,再圈定重点对象密集拜访和跟进。当遇到要签单的客户或者自己攻不下的客户,销售人员则申请办事处主任,公司销售部门的经理、副总甚至是公司老总协助谈单。
工业企业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商业力远远落后于制造力。原因可能是因循了计划经济的生产性思维、OEM加工的简单 执行力 、小圈子交易的关系交易,因而造成了明显的“大制造、小商业”的格局。工业品的交易量起码是消费品的二倍以上,但至今尚没有出现能与苏宁、国美、联华、美凯龙、居然之家等相提并论的连锁大卖场。交易的环节还是停留在厂家、经销商和客户上,信息的不对称、 物流 配送的高成本、专业分工的不明确,都是阻碍工业品行业从大制造提升到大创造的虎牢关。
在这种单点对单点的人际销售过程中,工业企业喜欢派出销售人员挨家挨户上门拜访,希望能够获取客户企业的一手需求信息,并能够通过人际的面对面接触,为自己的品牌和产品争得直接沟通的机会。出发点没问题,但手段却问题很大,没有良好的品牌支撑,销售人员就像小商贩一样不招人待见,一开始就给人留下了廉价、弱势的印象。
2、展会有帮助,可惜影响力有限
劲达注塑机每年都参加余姚、台州、上海的注塑机械会展,而影响力较小展会则一概不参加。参展过的地方,品牌影响力就会更大一些,销售状况也会随之改善。客户在大型展会上看到了某个品牌,而且其亮相的水准不俗,就会留下不错的第一印象,销售人员的跟进洽谈就会师出有名。
展会的传播时效性不强,每年这么两三次,更多的是老朋友见见面,如果公司没有什么抢眼的新产品或者新销售政策,展会就有可能变成“茶话会”,一番寒暄之后,彼此两散,事后也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联络。可是,公司整体规模不大,难以承受媒体广告支出,品牌传播还是主要靠着人员推广和展会亮相带来的“地头力”,这就形成了品牌与销售“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循环问题。
展会的现场沟通效果,的确是其他传播手段不能替代的。新产品发布,或者新技术推介,展会就可以起到一次性聚集行业相关人士、现场演示、技术性能的问题解答、多层次的人际互动、品牌形象综合展示等作用。然而,展会的时效性较差,几天之后宾主都作鸟兽散,短期的轰动效应若没有后续的媒体和人员推进,很快就被淹没了。而且,很多潜在客户当时也就是像了解一下行业的前沿动态,他们表现出的兴趣与购买之间的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就像车展一样,大家的眼睛死盯着概念车或者豪华车,但要是真买车还得看看口袋有多少银子。
工业企业应该做好品牌的常时传播工作,把展会当成是一次小高潮,这样就能保证品牌的点线面立体传播,这方面可以多多借鉴一下糖酒会、广交会、高交会的正反面经验。
3、区域跨度大,密集型销售难以持续
办事处三个销售员公用一辆车,宁波区域下面有十多个城市,距离跨度很大,一张长途车票式的出差拜访方式,工作效率很低,一个月下来,也见不了几个客户,实质性的洽谈机会和业务成交就更是微乎其微了。
没有代理商的眼线,业务线索全靠着一根电话线、两条疲劳腿、四个轮子转,在销售业绩不佳的现状下,就是这么一辆车也是紧扣着预算的,没有特别重要的客户会谈,难以申请到车辆使用权。
工业企业由于占地面积大,一般都位于城市郊区或者偏僻的乡镇,虽然这些年工业企业逐步聚集到工业园区,但从销售人员数量与所负责的地理区域范围对比来看,人员销售受到了时间、距离等客观因素的严重制约。一个人销售人员通常负责一个到几个城市,就算是工业园或者工业聚集区,起码也得有10家以上,它们之间的距离少则50公里,多则几百公里,一个月22天马不停蹄地拜访,也只能见上一小部分客户,况且很多客户还会给你吃闭门羹的,就是见着的客户也都不是采购决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