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袁非武 经理人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在生意场合,快速确定、并进而把握住客户(预期合作的对象)的决策者,对每个 营销 人员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此,笔者有以下心得和体会:  

  首先,第一个正式接电话者(或者是拜访客户时,第一个正式接待自己的人员)是关键人物,通俗的讲,也就是客户中的决策者。

  这里补充说明一下“第一个正式接电话者”。“第一个正式接电话者”与“第一个接电话者”是有非常重大的区别的。

  比如说:某个工程项目,我们获悉其公开电话,然后拨打电话过去,寻求合作。对方有人接电话,这个接电话的人就是“第一个接电话者”。我们向这个接电话的人询问该工程项目由谁来负责,请他来转到具体负责人那里。

  如果接电话的人员正好是负责这个项目的成员之一,那么我们就和他进行深入沟通。这个时候,这个“第一个接电话者”就是我们的“第一个正式接电话者”,也就是我们所认定的客户中的决策人。

  反之,如果接电话的人员不是负责该项目的成员,那么他就将电话转到具体负责人那里,这个具体负责人才是我们的“第一个正式接电话者”。

  第一个正式接电话者,要么就是该项目的全权负责人,要么就是该项目的对外统一联系人,而不管是那种情况,都是我们“外人”所能接触到的唯一的对口联系人,而且这个对口联系人还是确实在负责这个项目的实施。

  对于我们来说,他们就是“决策者”!也是我们必须公关拿下的“决策者”!  

  有些营销新人,接触客户时,总想着直接去联系客户的老总。问题是:老总并不是我们想见就见得到的;老总的手机号码等联系方式,我们也很难获取;同时,更重要的是,老总有老总该负责的重大的工作,涉及到这些“琐碎、细节”的小事情(对于老总来说,我们跟踪的单子/项目就是一个很小的事情),老总是放手让下面具体负责的人员去负责的,老总不会所有事情全盘干涉和介入。所以,我们的营销新人,辛辛苦苦找到了客户老总的电话,最后却发现还是得重新去逐一“公关”下面员工!

  而且,在此过程中,“下面员工”也会感觉到我们营销新人对他们工作的不认可和地位的不尊重,所以他们内心也是非常有想法和异议,那等到我们的营销新人再去“求”他们时,他们也很难给予好的脸色!

  所以,营销新人“妄想”借助老总来成交单子的念头是不太现实的,除非你本来就认识客户的老总,而且私交颇深,那才有可能!  

  笔者现在的做法是:要求每个营销人员,高度关注和重视“第一个正式接电话者”;不管这个人员是对方的老总、还是下面的一般员工,都要抱着十二分的诚意和热情,尊重、重视别人!即便这个人员说“我就是下面一个打杂的”、“办事的”,我们也是一样的态度。这样做的效果,经过多次实践,非常好!  

  其次,寻找客户中的“决策者”,严禁“遍地开花”。

  简单的说,就是跟踪一个单子/项目,我们不能四处公关,上下乱窜,将大量的人员都变成这个项目的“决策者”。一旦这样做了,那么危害将是非常大的:

  大大增加了公关成本。由于我们人为的确立了众多“决策者”,必然导致我们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大增加,最终表现在一起,就是公关成本剧增,而且无法控制上线。但是,每个项目的利润总是有限的,公关1人与公关10人的费用成本有天壤之别,即便我们最后拿下项目,最终也可能赔本亏钱;而如果没有拿下项目,那么前期投资更是打水漂。

  “决策者”多了,必然发生“撞车事件”发生。大家都知道,稍微大一点的企业或者单位,内部人员的勾心斗角都是非常厉害的。如果我们确立的“决策者”多了,而且每个“决策者”都进行公关,看上去是“多重保险”,实质上却是将我们自身陷入到一个风浪旋涡中了!最后,很有可能,每个“决策者”都会对我们退避三舍,并且“狠狠打击”、“落井下石”。这样的例子相信大家都经历过多次。

  “决策者”多了,公关的“机密”很容易就全盘暴露出来。这时,连最廉洁清明的“决策者”都不敢对我们的产品进行重点推荐了——因为担心被他人给误会成“拿了我们的好处,所以帮我们说好话”!即便事实上这个人就是说一个公道话!

  在生意场合,快速确定、并进而把握住客户(预期合作的对象)的决策者,对每个营销人员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此,笔者有以下心得和体会:  

  首先,第一个正式接电话者(或者是拜访客户时,第一个正式接待自己的人员)是关键人物,通俗的讲,也就是客户中的决策者。

  这里补充说明一下“第一个正式接电话者”。“第一个正式接电话者”与“第一个接电话者”是有非常重大的区别的。

  比如说:某个工程项目,我们获悉其公开电话,然后拨打电话过去,寻求合作。对方有人接电话,这个接电话的人就是“第一个接电话者”。我们向这个接电话的人询问该工程项目由谁来负责,请他来转到具体负责人那里。

  如果接电话的人员正好是负责这个项目的成员之一,那么我们就和他进行深入沟通。这个时候,这个“第一个接电话者”就是我们的“第一个正式接电话者”,也就是我们所认定的客户中的决策人。

  反之,如果接电话的人员不是负责该项目的成员,那么他就将电话转到具体负责人那里,这个具体负责人才是我们的“第一个正式接电话者”。

  第一个正式接电话者,要么就是该项目的全权负责人,要么就是该项目的对外统一联系人,而不管是那种情况,都是我们“外人”所能接触到的唯一的对口联系人,而且这个对口联系人还是确实在负责这个项目的实施。

  对于我们来说,他们就是“决策者”!也是我们必须公关拿下的“决策者”!  

  有些营销新人,接触客户时,总想着直接去联系客户的老总。问题是:老总并不是我们想见就见得到的;老总的手机号码等联系方式,我们也很难获取;同时,更重要的是,老总有老总该负责的重大的工作,涉及到这些“琐碎、细节”的小事情(对于老总来说,我们跟踪的单子/项目就是一个很小的事情),老总是放手让下面具体负责的人员去负责的,老总不会所有事情全盘干涉和介入。所以,我们的营销新人,辛辛苦苦找到了客户老总的电话,最后却发现还是得重新去逐一“公关”下面员工!

  而且,在此过程中,“下面员工”也会感觉到我们营销新人对他们工作的不认可和地位的不尊重,所以他们内心也是非常有想法和异议,那等到我们的营销新人再去“求”他们时,他们也很难给予好的脸色!

  所以,营销新人“妄想”借助老总来成交单子的念头是不太现实的,除非你本来就认识客户的老总,而且私交颇深,那才有可能!  

  笔者现在的做法是:要求每个营销人员,高度关注和重视“第一个正式接电话者”;不管这个人员是对方的老总、还是下面的一般员工,都要抱着十二分的诚意和热情,尊重、重视别人!即便这个人员说“我就是下面一个打杂的”、“办事的”,我们也是一样的态度。这样做的效果,经过多次实践,非常好!  

  其次,寻找客户中的“决策者”,严禁“遍地开花”。

  简单的说,就是跟踪一个单子/项目,我们不能四处公关,上下乱窜,将大量的人员都变成这个项目的“决策者”。一旦这样做了,那么危害将是非常大的:

  大大增加了公关成本。由于我们人为的确立了众多“决策者”,必然导致我们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大增加,最终表现在一起,就是公关成本剧增,而且无法控制上线。但是,每个项目的利润总是有限的,公关1人与公关10人的费用成本有天壤之别,即便我们最后拿下项目,最终也可能赔本亏钱;而如果没有拿下项目,那么前期投资更是打水漂。

  “决策者”多了,必然发生“撞车事件”发生。大家都知道,稍微大一点的企业或者单位,内部人员的勾心斗角都是非常厉害的。如果我们确立的“决策者”多了,而且每个“决策者”都进行公关,看上去是“多重保险”,实质上却是将我们自身陷入到一个风浪旋涡中了!最后,很有可能,每个“决策者”都会对我们退避三舍,并且“狠狠打击”、“落井下石”。这样的例子相信大家都经历过多次。

  “决策者”多了,公关的“机密”很容易就全盘暴露出来。这时,连最廉洁清明的“决策者”都不敢对我们的产品进行重点推荐了——因为担心被他人给误会成“拿了我们的好处,所以帮我们说好话”!即便事实上这个人就是说一个公道话!

  所以,现在笔者比较推崇的一种做法是:每个单子/项目,我们最多人为的确定1-2名“决策者”,这样公关成本较低,而且效果很不错!如果是一些特殊的、大额的单子/项目,也要将“决策者”人数严格进行限定,不要闹得满天下人都知道,“决策者”最后遍地都是,这样可是很不好的。  

  最后,加强公关“决策者”,有求必应,快速反应!

  确定了对方的“决策者”,接下来我们的工作就是加紧公关这些“决策者”,然后重点突破,拿下单子。

  在此阶段,笔者建议,做好下面三项工作:

  认定他!认定这个决策者,不要放松自己的立场,不要因为偶尔听到一点风吹草动就“见异思迁”。这个观点非常重要。我们尊重、重视这个“决策者”,这个决策者同样会“心知肚明”、感应得到,他也会“投桃报李”、尽全力为我们争取拿下单子的。一旦我们内心犹豫、摸棱两可,“决策者”也会对我们失望的!“认定他。拿到了单子,说明我们选择是正确的;拿不下单子,也交了一个朋友”!这是笔者的观点!

  持续跟进。确定“决策者”后,持续不断的联系、跟踪该决策者,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诚心和全程的贴心服务,解除对方的后顾之忧(对方也担心我们说话不算数,或者是产品服务不到位;但是通过我们的全程跟进和贴心服务,对方内心会更加信任我们),从而更好的为我们争取拿下单子。

  有求必应,快速反应。这里所指的“有求必应”主要指的是:客户那边提出具体的需求或者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我们的反应速度,第一时间给予明确的答复,包括按照客户要求,及时提交全面的解决方案;24小时为客户解答疑难问题;客户随叫随到,悉心为客户做演示讲解……我们所做的这些工作,最后都会变成“决策者”向他们上级强烈推荐我们的强有力的证据!这就属于典型的“相辅相成、紧密配合”的范例!  

  将上述工作都做到位了,我们剩下的工作就是严守承诺,让客户、让有功之人都满意!这就是商业合作的真谛!


京ICP备12005558号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海尔集团创业于1984年,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目前已从传统制造家电产品的企业转型为面向全社会孵化创客的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海尔致力于成为互联网企业,颠覆传统企业自成体系的封闭系统,变成网络互联中的 ……
阅读更多【海尔】公司相关文章
随机读管理故事:《三个卖狗人》
一个父亲想给女儿买一条狗,在这个城市里,有三个卖狗人。
第一个卖狗人说:“你看这条狗很好,好像你女儿也挺喜欢的,1000块钱,你好好再看一看。如果你喜欢呢,付1000块钱就成交了。至于狗,你也看过了,你女儿现在挺喜欢的,至于说以后怎么样,跟我就没关系了。”
父亲摇了摇头,走了。
第二个卖狗人说:“你看这条狗非常好,是英国的纯种狗,这种颜色的结合非常好,好像你女儿也挺喜欢,1000块钱,这个价格也合适,我不敢确认你女儿明天是不是还会喜欢,所以你付我1000块钱,你回去一周后,如果你女儿不喜欢了,只要你把狗狗抱回来,1000块钱我就退给你。”
父亲有点心动,接着来到第三个卖狗人面前。
第三个卖狗人说:“你女儿看起来挺喜欢的,但是我不知道你养没养过狗?是不是会养狗?你女儿是不是真正喜欢狗?但她肯定喜欢这条狗,所以呢,我会跟你一块把狗带到你家,然后在你家找到一个最好的地方,搭一个狗窝,我会放足够的食物给它,你可以喂一个星期,我还会教你怎么喂这条狗,然后一个星期以后我再来。如果你女儿仍然喜欢这条狗,这条狗也喜欢你女儿,那这时候我来收1000块钱,如果你说不喜欢,或者你女儿跟这条狗之间没有缘分,那我就把狗抱走,把你家打扫干净,顺便把味道全部清理干净。”
第三个卖狗人,简直让这位父亲两眼放光。这位父亲很痛快地买了第三个人的狗,甚至没有讨价还价的想法。
你可能经常在销售圣经上看到这样3句话:
1、必须100%站在对方的角度,走进对方的世界,深入了解对方的内心对话;
2、永远不卖承诺,只卖结果!
3、没有营销,只有人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清华互联网班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学费9万以上高端班 学费6-9万总裁班 学费4-6万总裁班 学费3-4万总裁班 学费2-3万研修班 学费1-2万培训班 学费1万以下短期班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