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华碧:
中国经典“老干妈”
“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的头像,已然成为经典,在一代代人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2012年3月,一张陶华碧出席两会的照片被疯传,网友惊呼:“吃了"老干妈"那么多年,终于见到真人了。”
某地海外留学生票寻我的女神”,“老干妈”以绝对优势成为第一名。
这绝不是虚构。
许多中国人的餐桌上,都有一瓶熟悉的“老干妈”辣椒酱,瓶身上印着的“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的头像,已然成为经典,在一代代人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在时下最火爆的微博上,关于“老干妈”的搜索结果是60多万条,而且以平均每十分钟左右的速度在更新。这些微博大都图文并茂,因为网友要秀的是用“老干妈”辣酱做的饭菜。
与此同时,关于陶华碧的搜索结果也超过了20多万条,当然,她的名字必然跟“老干妈”挨在一起。
上世纪70年代,20多岁的贵州人陶华碧身处外乡,因为吃不惯也吃不起外面的饭菜,就自己做辣椒酱拌饭吃。经过不断调配,她做出一种“很好吃”的辣椒酱,这就是现在“老干妈”仍在使用的配方。
1989年,42岁的陶华碧在贵阳龙洞堡搭了个路边摊,专卖凉粉和冷面,起名“实惠饭店”。陶华碧做的米豆腐价低量足,吸引了附近几所中专学校的学生们。陶华碧对家境困难学生所欠的饭钱,一律销账。孩子们开始叫她“干妈”,“老干妈”的称谓由此而来。
陶华碧用自己做的豆豉麻辣酱拌凉粉,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还要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后来,她的凉粉生意越来越差,可麻辣酱却做多少都不够卖。
一天,陶华碧的麻辣酱卖完后,吃凉粉的客人就一个也没有了。她沿街发现每家的凉皮生意都非常红火,而共同原因是——都在使用她做的麻辣酱。
1994年,龙洞堡成为贵阳南环线的主干道,途经此处的货车司机日渐增多,他们成了“实惠饭店”的主要客源。陶华碧向司机免费赠送自家制作的豆豉辣酱、香辣菜等小吃和调味品。
货车司机们的口头传播成了“老干妈”最初的广告形式。“龙洞堡老干妈辣椒”的名号在贵阳不胫而走,很多人甚至专程来买陶华碧做的辣椒酱。
1994 年11月,“实惠饭店”更名为“贵阳南明陶氏风味食品店”,辣椒酱系列产品开始成为这家小店的主营产品。尽管调整了产品结构,但小店的辣椒酱产量依旧供不应求。龙洞堡街道办事处和贵阳南明区工商局的干部开始游说陶华碧,放弃餐馆经营,办厂专门生产辣椒酱,但被陶华碧干脆地拒绝了。
陶华碧的理由很简单:“如果小店关了,那这些穷学生到哪里去吃饭”。
让陶华碧办厂的呼声越来越高,以至于受其照顾的学生们都参与到游说“干妈”的行动中。1996年8月,49岁的陶华碧办起了辣椒酱加工厂,品牌名就叫“老干妈”。
“老干妈”的味道从此走进更多中国家庭的餐桌,商标上的陶华碧头像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熟知。
如今的“老干妈”,3年缴税8亿元,实现31亿元人民币的产值,带动200万农民的致富。陶华碧把一瓶5块钱的辣椒酱做成与茅台齐名的品牌,据说,她每日
卖出130万瓶“老干妈”。
在陶华碧的公司,没有人叫她董事长,全都喊她“老干妈”,公司2000多名员工,她能叫出60%的人名,并记住了其中许多人的生日,每个员工结婚她都要亲自当证婚人。“老干妈”的管理团队,大概是中国目前大型企业中最神秘的一支,陶华碧对他们的一个要求就是不能接受外界采访。
有商界人士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它最大的意义是提高了华人对辣椒的接受度和依存度,改变了华人的口味。”
这就是“老干妈”的传奇,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她如此普通——但又如此“女神”。
陈利新:
从创业黑马到形象大使
陈利新奔赴杭州,参加形象代言宣传片的拍摄。在此过程中,陈利新体会到了“明星的待遇”。
2009年,陈利新花巨资请某当红主持人出任品牌形象大使的时候,一定不会想到,两年后,他自己也会成为一位品牌代言人。
2011年9月,陈利新与阿里巴巴的官方杂志《天下网商》签署了形象代言协议。
“企业开办到现在,都是自己在为企业找寻合适的形象代言人,从没想过自己也会被选中。”陈利新说。
几天后,陈利新奔赴杭州,参加形象代言宣传片的拍摄。在此过程中,陈利新体会到了“明星的待遇”。
2011年3月起,《天下网商》杂志推出找寻形象代言人计划,经过推癣筛选,综合代言者办企业理念、企业发展形势以及个人气质等多方因素。两个月后,阿里巴巴最终确定陈利新为最终人眩
“陈利新具有传统与新锐皆有的特质,这是我们决定邀他代言时最看重的一点。”《天下网商》常务副
总经理刘成平说,“作为一家全心致力于推动中小企业和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媒体,我们非常关注以永康为中心的永武缙产业带发展态势,而在这里恰巧又找到了我们心目中想要的企业代表。”
陈利新首次进入阿里巴巴的视线是在2010年。当时,阿里巴巴斥资6.88亿启动“坐标中国见证·推动中小企业成长”大型公益计划,在全国范围找寻200家企业,利用10年时间,助其打造成中小企业范本并成为标杆企业。金凯德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入寻坐标中国”公益计划的门业制造企业。
在那之前的2001年,24岁的陈利新还在思考着自己的人生方向,那时,他远离家乡浙江永康,在山西晋城一个家电商场,做了小家电区域的承包商。占地几百平方米,十来个营业员,一年净赚二三十万,这就是“小老板”陈利新的生活。
然而,那时的陈利新已不满足于此。
“每日
看看柜台情况,关门时数数进账,这样的零售生活,太空虚。我那时就想,难道我这辈子就这样一天天玩下去?”陈利新说。
陈利新决定“再去打工”,这样的念头在旁人看来不可思议,陈利新也自言那时是“脑袋发热”。
2002年,陈利新回到家乡,当时正值永康门业发展的高峰期,陈利新陪朋友去一家知名企业面试,谁知误打误撞,招聘负责人看中了陈利新,他被录用了。不久之后,陈利新从业务员升为销售部副经理,继而升任销售部经理,成为企业里最年轻的销售部负责人。此后的几年里,陈利新在这家企业摸爬滚打,从销售部经理做到了分公司总经理。
2007年,陈利新创办了金凯德工贸有限公司。第二年就创造了中国钢木室内门行业品牌影响力“全国第二、浙江第一”的佳绩,并且在之后保持了10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旋风一般地占领了巨大的市场份额,拥有室内门、安全门、非标门、卫浴门4个厂区,占地10万平方米,被称为行业内势头强劲的“超级黑马”。
创业仅8个月,陈利新在央视黄金时段投放广告,一下子打开了品牌知名度,引来当地企业纷纷效仿。创业第二年,陈利新寻找品牌代言人,随后在永康又掀起了一股明星代言的风潮。
被称为“超级黑马”的陈利新形容自己“痛并快乐着”。他坚信,“创新”和“服务”是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陈利新的目标则是建立起真正的大企业,他希望两年内管理模式能够成熟,在第二个五年产值突破15亿元。
在刘成平看来,陈利新能将门业这个传统行业做成新锐气质,正好切中了他们所要表达的杂志内涵。
“我们的媒体是要做长长久久的媒体,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与了解,我们从陈利新和他的企业身上感受到了长长久久的韵味。” 刘成平说。
王石:
企业家代言第一人
早在几年前,据传王石的“代言费”就达到了7位数,完全可和一些娱乐名人媲美。
2011年3月2日,王石在微博里讲述了一段拍广告的事。
广告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人端坐,凝视着桌子上的一条被激怒、昂着头的眼镜蛇。
导演计划将人和蛇分别拍摄,然后再进行后期合成。
王石问导演:“不能一次完成吗?”
导演问王石:“你不害怕被毒蛇咬吗?”
“你不招惹蛇,它是不会进攻的。怕什么?”王石反问。
镜头一次完成。
这只是王石拍广告的一个小插曲。
2001年,万科董事长王石出现在他的第一个广告中。这是一个手机电视广告:他身着笔挺的西装,头发梳得顺溜整齐,站在热气球里,拿着手机一边旅行,一边指挥企业后方工作。
在那个企业家商业代言寥寥无几的年代,王石的出镜引发了热议。
据王石回忆,起初,该手机厂商通过万科公关部门发出邀约王石为其代言的邀请,但遭到了拒绝,因为公关部门觉得“怎么可能让我们老总给你们做广告?”在当时的中国,企业家担当商品代言没有先例。
该手机厂商却并未就此甘心,“一定要找到王石本人,听他亲口说不”。结果,王石答应了。
“一是我有好奇心,想知道拍广告到底是怎么回事,第二是代言行为也可以给万科加分。”王石说。
王石是最早涉足商业代言的中国企业家之一。这支广告为他招致了争议,同时也赢得了人气和知名度。从那时开始,他成为著名的明星地产商。
让王石自己也没想到的是,这支广告只是一个开始。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王石接拍过汽车、保险公司的广告。2006年,王石为中国移动代言时,甚至被不少观众误以为是“中国移动的老总”。
早在几年前,据传王石的“代言费”就达到了7位数,完全可和一些娱乐名人媲美。
作为中国最知名的地产商之一,王石在公众的印象中,似乎很早就不安于待在老板桌前了,他出书、登山、游学、拍广告……这一切似乎都表明让王石离企业家的身份渐行渐远。
“我没有专门聘请经纪人去找广告,我一直在等着广告来找我。”王石说。
尽管如此,但面对上门找他拍广告的人,王石亦有自己的选择标准,而“这个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比如一些热炒的企业,如果泡沫破裂,垮掉了,大家就会说,哎哟,万科董事长代言的企业垮了。”王石说。
一开始,王石接拍广告的原则是“只选世界500强企业”,但后来觉得“自己长着一张中国人的脸,全接外国品牌有点崇洋媚外”,于是就有了和中国移动的合作。2006年开始,考虑到应给正在成长的新企业一些扶持,他跟“探路者”等成长中的国产品牌有过合作。此外,他也接拍了不少公益广告,比如深圳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公益广告。
不久前,在哈佛游学的王石接到了一份新的广告代言邀请,这次的产品是一家国际知名汽车品牌。
在最新的这部广告片中,该汽车厂商透露,他们没有主动出价,而是请王石方面开价,“结果反镭来的金额只有几百万,比代言另一款车型的演员代言费还低”。为了表示对王石的谢意,该厂商送给王石一台车,并许诺他可以在中国和北美的任何地方提车。
据悉,王石还提出了具体支付方式,即由厂商捐赠给万科基金会,首个启动项目用于泰国诗琳通公主基金会在东南亚的儿童先天疾病项目。在王石看来,这是一次“国际化”公益的尝试。
“当你仰视我,你看到的王石只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充斥着被世俗反复夸耀的成功,却跟我毫无关系。”在这部最新拍摄的广告片中,王石以平缓的语气说。
陈欧:
我为自己代言
出新的广告创意,让陈欧与他花钱请来代言的韩庚一样成了明星。
陈欧的CEO生活里,还包括如下内容:接受粉丝的追捧。
如今,这个生于1983年的网络新贵,经常会在他的微博上与粉丝互动。每日
有粉丝道晚安,也有粉丝趁周末偷偷去公司门口给他留言。
陈欧俨然是个明星,尽管这并非他最初的理想。
陈欧16岁去了新加坡,24岁又去了美国,前者为他拿回了南洋理工大学的计算机学士学位,后者则使他如愿以偿获得了斯坦福的MBA——并凭此获得了18万美元的投资。
起初,陈欧的创业是一家游戏广告公司——这来自于他之前在新加坡的成功经验,但是,很快,这种经验被“水土不服”所推翻,公司遭遇存亡危机。
“必须要做一件事情能使我们这个公司活下来”。这就是陈欧当时的想法。
陈欧改变了业务方向,转向当时很火的团购,创办了一家化妆品团购网。结果发现这个项目比游戏公司更赚钱,于是他决定完全转型,主攻化妆品,然而这对于陈欧来说,无疑是一次痛苦的转型。
在陈欧看来,从游戏到电子商务,从针对男性的产业到针对女性的产业,从虚拟的
互联网产业到卖实物的产业,“基本上是像跳崖一样转型”。
事实证明,这样的冒险是值得的。
第一笔团购化妆棉的生意给陈欧的网站带来了10万元收入。在没有投放一笔广告的情况下,5个月后,网站注册用户就超过了10万。
2010年9月,陈欧带领企业从团购大军中抽身而去,变身为主营化妆品的B2C网站。对于这样的变身,陈欧的解释为“早就有B2C基因”。
“在企业创立初期,我们就已经考虑到了
物流和渠道的问题,所以建立了自己的仓库,并且拥有自己的买手和商品质检团队,对于他们的要求也很专业,质检人员一旦发现所购商品有质量问题可以得到高额的奖金。”陈欧初期的物流体系建设和买手储备行为,为聚美优品的转型奠定了基矗
2011年,陈欧的公司营业额比2010年增长了十余倍。
与之相比,陈欧的个人名气增速似乎更来得迅猛。
曾经有一段时间,走在北京街头,或是在地铁里,随处可见的一个灯箱广告上,两个帅气的青年并肩而立。路人一眼就认出了其中一个是人气明星韩庚,而他旁边那个英俊青年——陈欧却显得陌生。正是这样的人气差异,最终创造并提升了陈欧的人气。陌生的陈欧引起了公众的好奇,人们很快记住了他帅气的外形以及他CEO的身份。
这个出新的广告创意,让陈欧与他花钱请来代言的韩庚一样成了明星。
2011年7月20日,一个视频在微博推出之后迅速蹿红网络,主角正是陈欧。这个视频可以视作灯箱广告的“续集”。
在这部30秒的广告片中,陈欧和数位创业伙伴集体亮相,为网友讲述了一群为梦想和未来奋斗的80后的创业故事。陈欧在片中的广告词是:“为梦想奋斗,活出自己的色彩,做最漂亮的自己。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这句短短的广告词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据说,一天内该视频已经转发超过5000次,网友回复达1400多条。有不少网友还根据其广告词模板,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广告体。
“看到这个小短片,我有一点小感动。感觉80后的我们也许更应该活出自我。也许真的会失败,但人生很短,千万不能让自己后悔。每个人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一位网友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