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被曝光的企业和机构如何应对呢?(可以应对和保住的企业,本文中是指本身没有故意坑害消费者的企图,经营中存在瑕疵与过错,是同行中的优秀者,这些企业可以也应该存活下来;而那些故意坑害消费者的企业与严重质量缺陷问题的产品企业将救无可救,罪该至死)
应对策略二:找出漏洞、做好预案及预警手册。围绕公司最容易产生漏洞胡环节,公司高管层集中开会,找出薄弱环节,做出预防手册,含生存法则——库存与现金流,健身计划——危机变成常态,迁徙路线——资产交互利用,梅花绽放——发展重在创新,安全事故——防范大于处理等5个主要方面。
应对策略三:公司内部与经销商联手大排查大筛选。通常企业危机大多来源于内部,80%的企业危机来源于内部,20%的危机来源于内部,而经销商知道“甲方”的核心秘密居多,从流程与制度上梳理
从制度设计、产品运营流程、竞争对手知道要素等方面是可以倒推出问题的。
应对策略四:全体高管与一线骨干搞一次危机应对演练。选择一个与公司产品、所在行业最贴近的突发事件、危机案例,各部门各司其职,独立拿出行动方案,积极协作配合应对,所有流程一丝不苟进行下去;二次演练以上的企业,错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应对策略五:将应对事件的“企业声明”提前到被曝光后4小时,整改办法推出提前至6个小时。3年以前,一个企业危机爆发后,72小时内发表声明已经足够了,近年来,无论是麦当劳原材料供应问题、还是明星艺人高晓松的酒驾事件,为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声明的发出往往在4小时、整改的方案推出在6个小时内才符合公众、广大消费者的心里预期。
应对策略六:重切割,将问题产品与无问题产品切割开来,将被媒体曝光的局部公司治理问题与公司整体切割开来。对于被曝光、有问题的产品或整改,或销毁,在媒体的聚光灯下,划上一道红线、一道分界线,使得消费者放心让公众明白,大多数产品是没有问题的。
应对策略七:声誉危机可以以道歉先行的组合拳来应对。
相比于投诉类危机、产品质量危机,一个企业的声誉危机相对消费者、公众的责难,往往后者要轻一些。为什么道歉先行?浅层次的原因是企业的一条负面的消息放在门户网站上每天有数十万的点击率,如果借鉴国外同行的逻辑,一周的时间后将事情调查情况公布,企业的销售已经遭遇重创,其损失已经无法挽回。其二,假设有错推定。对与快速消费品的危机,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对于一件事情亮出观点的速度代表了你对消费者感受关注的程度与决心.深层次的原因依然是沉默的螺旋,当一个企业忙于调查调查事件忙于开会商讨策略时,如果有一家媒体说企业态度不够端正,那么流行的声音在一夜之间将淹没企业今后任何的声明任何声音的表达,对于一个“不负责任的企业的称号”,此时当事企业是无法承担起的.一些公众消费者容易情绪化,当危机爆发后,失去耐心的人容易将情绪“传染”给更多的公众,企业的“问题”将被无限地传递。基于此,从现实环境出发,从企业的理性出发晚道歉不如早道歉,道歉放在第二步不及放在第一步,实践已经并且正在证明这一点:围绕道歉先行、实施一套组合权,公众往往是认可的、容易原谅企业的。
应对策略八:产品质量危机积极寻求主管与监管机构的沟通与配合,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主管与监管机构的结论往往代表权威性、可信赖。危机来临时,首先要想到代表权威并对消费者有说服力的只能是第三方,尤其是一些行业监管部门,绝对不能是自己,也不是企业的“亲朋好友”。这一原则是最简单的原则,然而每年都有后来者重复犯下同样错误.企业因为急于担当化解危机的先锋,急于寻求摆脱危机,结果倒下更快了。原因很简单,危机来临后,要证明自己的“产品”清白,如果需要迅速大范围地证明自己没有责任、事实被歪曲,需要有一个权威者来说明,谁代表权威?监管机构、主管机构、质量检测部门代表权威,所以要开新闻发布会也必须在主管机构的配合下才能召开。事实证明,遵循这一原则的,企业危机朝着可以控制的方向发展。违背这一原则与策略的,危机朝着危险的境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