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备受吹捧的高估值私人公司,即所谓的独角兽公司,很可能将重演15年前的“.com”泡沫大崩盘。一个重要的触发因素就是它们的烧钱率。
2000年3月,《巴伦周刊》曾发表了一篇名为《当钱烧尽》的著名研究文章,其研究重点是许多不盈利的互联网公司,并着重分析了它们的“烧钱率”——现金耗尽前的烧钱速度。该文当时还颇具先见之明地预言称,一旦资本难以为继,这些公司将面临非常惨淡的结局。
这篇文章点名指出了一些在当时声名显赫,但现在已经被人遗忘的公司,其中包括Intraware、drkoop.com和CDNow.com等。该文章还清晰地预见道,“.com”泡沫一旦破裂,即便是许多知名企业也将受到重创。被《巴伦周刊》点名的思科系统公司当月市值高达5500亿美元。现在,虽然仍有1500亿美元的市值,但思科系统甚至不是“美国最有价值的10家上市公司”之一。
在上市科技公司圈,类似的腥风血雨这次不可能重现,原因很简单:已上市的科技创业公司非常少。但是,许多备受吹捧的高估值私人公司,即所谓的独角兽公司,很可能将重演15年前的大崩盘。罪魁祸首和15年前并无两样,即它们的“烧钱率”。
我们已经知道,给独角兽公司估值无异于一场恶作剧,我在《财富》杂志中撰文详述了其中的猫腻(http://www.fortunechina.com/business/c/2015-04/10/content_239004.htm)。科技公司的CEO们喜欢追求各种噱头,比如有保证的IPO价格(如果没有达到,就会激发他们发行股票)、现金红利和其他优先权利,从而换来自我满足感,以及有助于招募和留住人才的10亿美元大公司标签。
这次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目前还没有一份权威研究显示这些私人公司还剩下多少时间。其现金消耗数据很难得到。但毫无疑问,这些公司,包括它们身后的金主,都清楚钱什么时候会烧完。科技公司的融资难度现在已经变大。《财富》丹·普利马克撰文报道了这种趋势,并分析了它将给资金短缺的独角兽们带来的真实影响。普利马克指出,面临这种局面的独角兽公司有91家,其雇佣的员工总数达5.7万人。大批渴望成为独角兽的公司雇佣了更多人。
不妨再看看这样一个事实:许多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它们面向初创公司的销售业绩,比如华尔街最近的新宠——亚马逊的云软件和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一旦独角兽的烧钱率泡沫破裂,由此产生的层叠效应也会伤及这些企业。那时的局面一定不会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