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26日    财富中文网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许多备受吹捧的高估值私人公司,即所谓的独角兽公司,很可能将重演15年前的“.com”泡沫大崩盘。一个重要的触发因素就是它们的烧钱率。

  2000年3月,《巴伦周刊》曾发表了一篇名为《当钱烧尽》的著名研究文章,其研究重点是许多不盈利的互联网公司,并着重分析了它们的“烧钱率”——现金耗尽前的烧钱速度。该文当时还颇具先见之明地预言称,一旦资本难以为继,这些公司将面临非常惨淡的结局。

  这篇文章点名指出了一些在当时声名显赫,但现在已经被人遗忘的公司,其中包括Intraware、drkoop.com和CDNow.com等。该文章还清晰地预见道,“.com”泡沫一旦破裂,即便是许多知名企业也将受到重创。被《巴伦周刊》点名的思科系统公司当月市值高达5500亿美元。现在,虽然仍有1500亿美元的市值,但思科系统甚至不是“美国最有价值的10家上市公司”之一。

  在上市科技公司圈,类似的腥风血雨这次不可能重现,原因很简单:已上市的科技创业公司非常少。但是,许多备受吹捧的高估值私人公司,即所谓的独角兽公司,很可能将重演15年前的大崩盘。罪魁祸首和15年前并无两样,即它们的“烧钱率”。

  我们已经知道,给独角兽公司估值无异于一场恶作剧,我在《财富》杂志中撰文详述了其中的猫腻(http://www.fortunechina.com/business/c/2015-04/10/content_239004.htm)。科技公司的CEO们喜欢追求各种噱头,比如有保证的IPO价格(如果没有达到,就会激发他们发行股票)、现金红利和其他优先权利,从而换来自我满足感,以及有助于招募和留住人才的10亿美元大公司标签。

  这次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目前还没有一份权威研究显示这些私人公司还剩下多少时间。其现金消耗数据很难得到。但毫无疑问,这些公司,包括它们身后的金主,都清楚钱什么时候会烧完。科技公司的融资难度现在已经变大。《财富》丹·普利马克撰文报道了这种趋势,并分析了它将给资金短缺的独角兽们带来的真实影响。普利马克指出,面临这种局面的独角兽公司有91家,其雇佣的员工总数达5.7万人。大批渴望成为独角兽的公司雇佣了更多人。

  不妨再看看这样一个事实:许多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它们面向初创公司的销售业绩,比如华尔街最近的新宠——亚马逊的云软件和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一旦独角兽的烧钱率泡沫破裂,由此产生的层叠效应也会伤及这些企业。那时的局面一定不会好看。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智慧》
美女住酒店一晚结账时账单800元,她抱怨太贵。经理说这是标准收费,酒店附设泳池、健身房和wifi。美女说自己完全没使用,经理说饭店有提供,是她自己不用。女客人打开皮包掏钱付账,但说要扣除经理和她共度春宵的700元,只拿出100元。经理急呼:“我哪有?”女客人:“我有提供,是你自己不用!”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