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挤压”和“低成本优势快速递减、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两难”局面,这种局面会在一定时期内并存。
他认为,要想转型升级,就得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够摆脱低端产业链,才能够形成自己的品牌。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
采访回顾
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很多问题。以你多年的观察与研究,你认为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与挑战各在哪里?
赵昌文:当前中国制造业的主要优势是:
第一,健全的产业门类。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第二,突出的产业地位。2014年,中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20.8%。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所涉及的电子信息、互联网、新能源等产业规模居世界前列。
第三,部分行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的名片和含金量逐步得到国际认可。例如,航空航天制造、高铁、移动通讯、核电等。
当前存在的挑战包括:一是中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挤压、低成本优势快速递减和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两难局面。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重新强调制造 业,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向发达国家的“回流”和向发展中国家的“分流”的趋势已经开始,尽管这种 趋势并不是单向的;
二是大量制造业领域被长期抑制甚至固化在产业链、价值链低端,总体竞争力不强。在此过程中,中国制造业部门以廉价劳动力、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大量消耗与环境污染,只是换取了很低比例的利润,而国际竞争挤压却决定了改变这一格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短板,恐怕还是品牌,应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以创新性金融政策支持企业转型升级。
我们在制造业采访调查中发现,在企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困难更大,以你多年的研究,你认为民营制造业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赵昌文:民营制造业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是所有企业存在的一般性问题,主要有:一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共性技术缺乏;二是创新人才少,研发投入 少,企业综合创新能力不强;三是除技术创新之外,我国企业在新产品、新业态与新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也有待提高;四是缺乏企业家精神,企业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鼓励企业创新,不再过多强调财政支持,今后将建立公开统一科技管理平台,政府与企业在创新方面有分工,鼓励私人参与。面对这样的发展机遇,制造业企业应怎样快速行动,创新驱动,决胜市场?
赵昌文:如果我们观察国内一些城市比如深圳,在创新资源、创新基础相对较差的情况下,为什么可以获得比其他绝大多数地区更高的创新绩效呢?关键在于在创新生态的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一是创新主体的差异,即企业是否在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在深圳,多年前就有“4个90%”的说法,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
二是市场化程度更高。在深圳的创新传统中,市场是永恒的核心,而非政府。作为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深圳地方政府的市场意识最强,政府权力与市场边 界相对明晰,极少有过度干预市场的情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没有政府做最后的买单人,企业不创新就没有竞争力,这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创造活力。深圳 的市场化程度还表现在,其虽少官办的科研机构,但民办的、新兴科研机构则成了创新的非常重要的力量。
与德国、日本、韩国等制造业转型升级完成比较好的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短板是什么?解决之道在哪里?
赵昌文:调研发现,不少企业在转型升级的多个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是不少企业在沿价值链攀升,在实现能力升级方面取得进展。向研发设计、品牌建设、销售服务等附加价值更高的非制造环节延伸,不断提高企业在微笑曲线上的位置是转型升级的重要表现。
二是企业更加重视通过强化品牌塑造实现经营转型。调研中发现,已经建立品牌优势的企业,受经济减速影响相对较少,甚至发展得更好。许多品牌优势企业,内外销订单两旺,产品或服务供不应求,企业赢利水平不断提升。
短板,恐怕还是品牌,因为品牌实际上是一个企业、一种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任,没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是很难树立起来的。
你认为,在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政府应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改革以及如何发挥其政策引导和支持作用?
赵昌文:政府在当前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建立有利于企业转型发展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环境决定了企业行为,在一个没有“创新溢价”的环境里,创新的企业还不 如不创新的企业效益好,企业就不会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研究开发及创新;在一个市场不够开放,管理粗放的企业也能获得较好收益而不担心倒闭破产的环境中,企业就不会有很强的管理创新的激励。
二是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从创新投入和创新收益多方面优化制度环境。从创新投入看可对企业研发投入实行税收优惠、补贴等激励措施。从保护创新收益看,特别重要的是大力加强对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执法力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
三是以创新性金融政策支持企业转型升级。以创新性金融政策和服务助推制造业企业转型发展,尤其要与财税政策协调配合,引导资金更多地投向、支持实体经济 发展。通过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建立并完善开放、竞争、透明和高效的金融资源配置市场,鼓励创新型金融机构发展和金融产品创新,形成与企业转型升级的融资 需求结构相适应的金融供给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