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缘起IARC在2003年8月7日特别刊物第85卷中,认定槟榔为一级致癌物。时隔近十年,风波骤起,随着相关汉森四磨汤以槟榔入药可能致癌报道出现,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恐慌。对于这些报道,如果媒体和消费者当初都能冷静、认真、科学地将咀嚼槟榔和药用槟榔加以区别对待,正确的认识槟榔作为传统中药的价值,也许就不会出现疑虑和恐慌。
经调查,IARC的相关原文是针对长期咀嚼槟榔与人类口腔癌、食道癌、咽喉癌之间联系的综述,显示咀嚼槟榔因槟榔中的成分在口腔内发生酶代谢,产生氮氧化合物,加之生石灰、熟石灰、香料等添加剂长时间刺激口腔,可能诱发口腔癌。
汉森四磨汤中的药用槟榔并非幼果,而是成熟槟榔的干燥种子,病人服用的是通过严格工艺生产而成的液体,没有咀嚼,在用量上更不可能致癌。在汉森四磨汤的用法用量中,规定了婴幼儿的用量,其中新生儿一次3~5ml,一日3次,疗程2天;幼儿一次10ml,一日3次,疗程3~5天。以此服用量,要达到致癌的程度,几乎不可能实现。
中国是一个法制国家,事事有法,处处依法。在我国,所有的中药只有具备该种药材的国家或省级标准,才能作为制备中成药的原料药材。槟榔入药已有千年历史,一直收录于《中国药典》。《中国药典》相当于我国医药界的宪法,是国家为保证药品质量可控、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而依法制定的药品法典,是国家药品标准体系的核心。四磨汤中使用的木香、乌药、槟榔、枳壳均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药材,所以可以肯定地讲槟榔入药是合理合法的。
《中国药典》记载,目前处方中含有槟榔的药品有29种,此外,国内外总计有225个药品中都含有槟榔,《本草纲目》《伤寒论》等医学名著均对槟榔入药有记载。但无论是现在还是历史上的医学记载,至今为止我们都没找到一例关于槟榔入药致癌的报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反应检测中心1997-2011年检测结果,消费者应该都查得到,四磨汤口服液临床实验无致癌的相关报道。
世界癌症机构IARC公布槟榔为一类致癌物也是善意的提醒,类似善意的提醒还包括酒精饮料、烟草,甚至还包括中国的咸鱼等等,但不代表对这些东西我们是一口都不能吃,因这些东西相对是安全的,关键是要正常的合理食用,不能过量。致癌物的提醒是好事,但是却不能把这种提醒变为攻击,对消费者提醒要讲究度,否则就会过犹不及。
这件事中对我们也应有警醒,因为事件不仅仅只是涉及到一个品种,一味药,一个厂家的利益问题,它涉及到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保护中华中医药遗产刻不容缓。虽然中医药具有多种独特优势,但面对国际竞争压力,中国制药企业话语权依然太弱。中药行业现在的发展是负重前行,虽然有文化基础,现在却又在西药拥有话语权、以西药标准要求中药的现状下,艰难地生存、发展着。
是药三分毒,西药的毒副作用可以说是其不可克服的一大弱点,如吗啡、杜冷丁、可卡因等等就是公认的毒品,各种西药的说明书中也都有“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此项提示,这都没有影响其使用入药。而中医药一有风吹草动,就草木皆兵,在被他们掌控话语权的情况下,唯洋人马首是瞻。对此,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进一步加强群众对中医药的理念和其优缺点的认识,不至于盲目听信,要对中医药报以极大的信心和信任。
中药讲究辨证论治,配伍得当;中药也讲究“中病即止”,“效必更方”,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
中医药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它主要直接来源于临床实践与经验,且成分复杂,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认识空白。对此,自2009年始,国家973计划专门设立了中医基础理论专项“若干中药成方的现代临床与实验研究”,以期能用现代语言解读中药机理、为中医药国际化打开一扇窗。在此项研究中,面对严格的筛选条件,如
上市
多年并被广泛应用,疗效得到普遍肯定、安全得到普遍认可等,汉森四磨汤凭借着安全突出的疗效性和广泛的运用等优势,被筛选为项目研究仅有3个经典中药成方之一。汉森四磨汤的质量和安全据此又增加了说服力。
如何让中医药这块瑰宝发出更耀眼的光芒,作为引以为豪的中医药工作者们应发挥民族自尊、自强、自力精神,加强中医药质量控制关,通过一些化学或生物分析方法去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药大多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它所含的成分非常复杂,药材的品种、产地、采收季节、炮制方法及贮存条件等都影响这些药材所含的成分及药效,只有对中药做好质量控制,中药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使中医药成为一个安全、可靠、稳定的医疗体系。不管是千年的良方,或是百年老店的金漆招牌,如果中药的质量没有良好的控制,一切的声誉都可以一朝荡然无存。
但由于受制于行业传统,国内中药业缺乏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进行评价的标准体系,在申请认证和专利方面缺乏保护意识。标准之痛,一直困扰着中药产品的出口,也使国内药企始终缺少国际话语权。我国应该把制定和推广中医药国际化标准作为一项战略重点,主导建立中药的国际标准,着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以此带动我国中药产业的整体升级,用标准化赢得中医药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