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处一个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方式多元化、立体化。在 资本市场 ,以2009年 创业板 重新开闸为时间标志,公众对IPO企业关注度越发高涨,甚至形成“凡是媒体批评的老百姓都相信,凡是媒体吹捧的老百姓都怀疑“的舆论氛围。在此背景下, 上市 公司的危机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上市公司从幕后走到台前,面临的是更复杂的公共关系,尤其在IPO前后更会面临强大的舆论高压。最大的质疑主要来自主流财经媒体,这些媒体往往具有很强的专业分析能力和舆论影响力,不仅会根据披露资料对企业提出各种质疑,还会前往企业所在地深度挖掘一些所谓的“真相”,如果企业的基础工作做的不扎实,往往就会有负面信息爆出。
网络媒体作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近几年来,博客、 论坛 、微博等新媒体得到蓬勃发展,特别是微博,由于其具有原创性、便捷性、开放性、及时性和广泛性等诸多特征,迅速地成为当前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媒介之一。微博的开放和自由构筑了一个“全民记者时代”。一个微博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转发或发布上市公司的信息,一天内转发量就可以以万计;如果是由财经名嘴或其他意见领袖发布,将会形成更立体、更广泛的传播效应。
邓小平很早就讲过:中国企业最大的问题是生存。共好集团总裁姜承刚说:怕死、不死,才活到现在。最经典的是微软那句“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但只有危机意识是不够的,必须要有风险预控能力,切实去做 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也绝不仅是下雨打伞,更应该是未雨绸缪。
“危机”两字,着力在“机”字,能够转“危”为“机”,力挽狂澜,扭转局面,方显沧海本色,才是真英雄的气度;在动态中在不平衡中取得平衡,在逆境中变劣势为优势,才是真本事。企业处在开放的环境中,不管大小、潜在突发、行业的还是自己的,也不可能一次都不遭遇危机。平梵老师认为,作为客观存在的企业危机,具有多棱性和互相转化性。
例如,对于制造行业,工厂是企业生产的中心;对于利用网络的金融服务业和前者比较,其损失给经营活动带来的影响程度完全不同。前者,建筑物的损坏意味着企业活动的停止,而对后者,建筑物的损坏,不至于导致企业活动的停止。再比如,地震使公共基础设施遭到损坏(例如高速公路的损坏),对于制造行业,意味着原料、商品运输等彻底瘫痪,并有可能使企业遭受重大损失,而对于金融服务业,可能没有太大影响。
危机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重大的考验,面对危机的压力,每一家企业的管理者都面临风险的决策,面对危机的压力,因为决策得当可以控制住危机之火的漫延,决策失误可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
当危机来临之时,如何冷静分析形势,权衡各方利益格局,从而在复杂的利益与情感的博弈中做出最正确的决断,这正是在一种危机四伏的时代中,每一位 企业管理 者都必须培养的关键管理力。中国企业的死亡率很高。
小企业如此,大企业也不例外。死因很多:有的是因为制度问题,有的是因为管理问题,有的是因为产业选择问题,也有的是外部环境问题,还有不少企业是因为不善于进行危机管理,所以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有效的信息沟通可以确保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充分理解其工作职责与责任,并保证相关信息能够传递给适当的工作人员,从而使危机管理的各个环节正常运行。企业内部信息的顺畅流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信息系统是否完善。
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是一个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的有机体系,如信息系统、沟通系统、决策系统、指挥系统、后勤保障系统、财物支持系统等。因而,企业危机管理的有效与否,除了取决于危机管理体系本身,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它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运作。
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失灵都有可能导致整个危机管理体系的失效。如果一个公司的总裁是在吃早餐时看新闻知道危机来临的话,可能丰盛的午餐已经痛苦地丢失了。同样,没有强有力的财力支持的话,强生能够投入上亿美元来回收药品,战胜“泰诺”中毒危机吗?
风险和危机,它不随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该发生时必然发生,只不过有时我们可以控制某些危机。危机不幸发生时,使遭受的损失不至于达到致命的程度。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智慧使这些不幸的结果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