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麦郎方便面被爆出酸价超标事件后,国内的方便面市场近日再起风波。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发布一项调查结果称,国内众多知名食品品牌的纸杯和纸桶被发现荧光性物质含量超标,而荧光性物质被认为具有致癌性。就在生产厂家对“荧光门”事件作出快速反应的同时,业内人士对“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资质也提出质疑。中饮协则公开发表声明称,“经国家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产品,可以放心安全食用。”
最近,方便面桶荧光物超标致癌的消息让市场炸开了锅,涉事企业纷纷宣称产品包装物符合国家标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国饮料也均发表声明力撑行业。中国经济网刊发多篇报道或评论,认为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资质、身份和动机存疑,或涉嫌不当谋利。
近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发布了一份“食品包装产品质量情况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多款知名品牌所用的双层纸制品外层纸的荧光性物质含量超标。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同时表示,国家标准对纸质餐饮具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使用再生纸,对荧光物质也有严格的规定。
这份报告披露后,在整个食品行业内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涉事企业纷纷在官网上发布澄清声明,多家企业表示,企业生产产品所使用纸桶符合国标GB11680《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并均经国家权威机构检测合格。与此同时,企业方面解释称,桶装方便面产品包装系采用双层中空方式处理,内层采用食品级原生纸材,外层部分由于仅作为产品隔热包装及印刷标示,使用材质均与国家规定及国际惯例相符。
“荧光门”事件发生后,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第一时间在官方网站上发表声明称,国内方便面桶和奶茶杯等均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使用了原浆纸。但内层和外层功能不同,适用于不同的安全标准,并强调“经国家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产品,可以放心安全食用。食品安全警示信息请以国家认可的组织或部门发布为准。”与此同时,也有业内人士透露,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在民政部并没有备案,只是香港注册的一个社团,也没有相应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资质。
经过十多天的调查取证,8月20日,统一发布国家包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多份报告,报告显示统一老坛酸菜桶外包装符合GB11680《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统一企业新闻发言人杨寿正表示,统一所有产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经多道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受该事件影响,统一旗下方便面销售短期内受到一定冲击,不过在作出相关说明后业绩预计可以回升。”
另具未上榜的不具名企业表示,该报告里所谓的包装“不安全”因素并没有依据,有些条文甚至偷换概念、张冠李戴,在没确凿证据之前便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此类消息,这对面桶用量非常大的方便面企业来说是一个致命伤害,“这种做法非常不严谨。”
另据媒体报道,日前,几大食品企业联合起来,集体向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提交紧急报告,恳请“国家相关部门深入调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以免事态进一步恶化、给中国食品工业带来严重损害。”
事实上,8月16日晚间,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在其博客、微博、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官网等多处发布“《新闻大求真》一次性双层纸质包装外层荧光物会渗透内层污染食物”节目,最后结论显示,一次性纸杯、方便面桶、奶茶杯等双层纸质包装外层确实存在荧光物,但荧光物不会在开水冲泡时渗透内层污染食品。
发现,“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为香港注册的社团,没有在国家民政部备案,不具备发布食品安全信息资质。此外,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与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的关系含糊不清,二者的办公地点 一致。业内人士认为这其中或涉嫌违法经营。事实上,8月16日晚间,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在其博客、微博、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官网等多处发布“《新闻大求真》一次性双层纸质包装外层荧光物会渗透内层污染食物”节目,最后结论显示,一次性纸杯、方便面桶、奶茶杯等双层纸质包装外层确实存在荧光物,但荧光物不会在开水冲泡时渗透内层污染食品。
该节目为湖南卫视邀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针对此事做的实验。实验员将一次性纸杯、方便面桶、奶茶杯等注入开水浸泡了12个小时后对水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浸泡了12个小时的水里不含荧光物质。该实验的结论是,“只要不是吃掉外包装,荧光物是没有危害的。”
不过,随后董金狮发布微博否定该节目,称“栏目说荧光剂不会迁移的结论有误”、“外碗的外侧含荧光也会手摸嘴添,废纸和油墨中的20多种有害物质你不怕就吃吧,吃一口少一口!”遗憾的是,董金狮多条相关微博均关闭评论功能,故记者未能查到网友说法。
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官网www.tanxiaofang.com)接受采访时称,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会认识到产品质量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但是,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来抓的人却并不是很多,很多企业家受暂时、短期的利益所驱使,以次充好,不能保证产品长期使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而这样的企业一般只会兴盛几年,便会逐渐走向衰败,甚至灭亡。
目前中国的所有的管理者都面临着同样的“质量问题”——无论你是政府官员或公务员、医院院长或科室主任、大学校长或院系主任,还是科研机构的负责人、电台电视台的负责人、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的负责人,甚至公园和博物馆的负责人,作为管理者,你都必须要去思考如何提升我们的工作质量、组织管理质量以及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的问题。无论你是否了解质量,是否愿意理解质量,它都时时刻刻影响着你的言行和思维,尤其是你的重大决策!
质量是品牌的生命之根。谭老师之前的讲座多次讲过,品牌的质量不是来自权威部门评出来的“金牌”,“银牌”,也不是所谓的“”——这类全球品牌。而是顾客用他们的“货币选票”和他们的信任塑造出来的,优良的品牌质量是品牌赢得顾客忠诚取之不尽的源泉。品牌质量包括品牌本身的质量和体现的质量,是二者的综合体现,品牌本身的质量是由品牌质量所代表的,而品牌体现的质量则是由顾客消费品牌产品所获得的感受或体验来表示。
我国自建国初期就提出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口号。第七次世界质量大会的主题是:“质量第一、永远第一”。社会发展到今天,质量成了热点,成了追求,成了衡量和鉴定一切的总标准。邓小平同志说:“工业生产,包括出口产品,中心是要抓产品质量,把质量摆在第一位”。党的第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当前影响经济效益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少企业产品质量低劣,必须认识到一个国家产品质量的好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民族的素质;一个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同样反映了这个企业全体职工的素质,也决定了这个企业的生存。
世界先进国家的质量管理范例也多次证明,质量就是竞争力。早在1983年的美国白宫生产力会议上,就开宗明义地确定了质量的概念——“对一个组织的质量衡量方面的管理与其他任何方面的管理并没有什么不同,它包括战略的形成、目标的制定、行动的完善、计划的不断执行以及运用控制系统对信息反馈进行监控并采取的相应行动。”美国政府明确提出,如果质量仅仅被简单地看作是一种控制系统,那么,它将永远得不到实质上的改进。由此,美国政府大力推行质量管理和政府质量管理,使经济很快就从遭受日本发起的“质量战”打击的低落状态下得到解放并快速发展。美国现代质量管理协会主席哈林顿这样描写过:现在世界上进行着一场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不是一场使用枪炮的流血战争,而是一场商业战,这场战争的主要武器就是质量。谁的质量好,谁就能赢得这场战争。可见,质量成了当代追求和竞争的焦点。谭老师概括起来就是:市场竞争实质上就是质量竞争。“市场”实际上也是我们自己设计规划出来的。
古语讲“民以食为天”,意思就是说让老百姓吃饱饭是“天大的事”。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能吃饱饭,但是吃到的食物是不是无毒、无害就没法保证了。自2008年“三鹿毒奶粉事件”发生后,食品安全问题就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到2010年4月,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国际食品安全论坛”上甚至把食品安全问题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可惜的是,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根本解决。在中国人日常的饮食中,恐怕没有几个人敢打保票说自己吃的东西无毒、无害。弄到最后,大家甚至学会了与现实“妥协”:反正吃什么都不敢保证安全,那就干脆认命吧,吃到了绿色食品算运气好,吃到了有毒食品就认倒霉。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食品安全大有问题的今天,我们要想给航天员提供合格的食品,就不得不付出比以往多得多的力气。所以宇航员的食品特供基地才管理得分外严格,为的就是要在普遍恶化的大环境下保住一小块“净土”。航天员特供奶,这个可以理解也可以有。食品安全频频曝光,更是催生了“特供”食品的花样在增加。
能够享受“特供”食品的,要么有权,要么有特殊职业需求,可毕竟这只能是少数,大多数享受不到“特供”的人群该怎么办?我们多渴望一份“特供”,可惜这并不现实,哪天食品没有了“特供”,或许我们的舌尖更安全了,我们的肠胃更干净了,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可这些该问谁呢?
食品安全危机所引发的已经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而是全民自我安全意识问题。要想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就必须摒弃“特供”思想,脚踏实地的为食品安全作出努力。与其忙于特供食堂的建设,忙于特供食品基地的栽培,不如,花大力气狠抓食品安全建设。从完善监管体系再到食品安全体系的健全,再到食品检测标准的法律化制度化,更要注重食品安全监督的常态化。我相信,通过相关机构的严格筛选、检测,航天员的食品安全是能保证的。可是,我们必须说,仅仅保证航天员的食品安全是不够的,普通百姓对食品安全也有要求,他们也希望吃到无毒无害、绿色安全的食品。
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层出不穷,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监管不到位、问责不到位。什么时候,食品生产企业像为宇航员生产食品一样严格遵守规定,中国人吃到放心食品的梦想也就实现了;什么时候,监管部门能像刷选、检测宇航员食品质量一样监管普通百姓的食品安全,中国人“饮苦食毒”的日子也就差不多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