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黄莹 V-MARKETING成功营销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访万博宣伟副总裁杨为民

  有人说过,公关注定永远是低调的幕后英雄。用句更通俗直白的话来说,做公关策划的,对于企业的商业秘密打死也不能说。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不留下人工雕琢的痕迹,这就是公关的最高境界。

  当你打开报纸,你可能会跳过广告,但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阅读商业软文的信息;当你看自己喜欢的博主文章时,也许这正是经过隐性包装的某个产品不着痕迹的宣传稿;你甚至还不知道,论坛最火热的话题,甚至口水战的一阵热闹其实都是种假象,五花八门的跟帖只是公关公司的“自娱自乐”。

  公关背后不能说的秘密一旦说出,人为操纵的蛛丝马迹一旦被察觉,你是否还会相信这些信息?是否会觉得利用网友对论坛的信任来收取经济收益,违背了道德天平,会有种受骗的感觉?也许回答是否定的,但也可能你不再相信专家,不再相信媒体,甚至不再相信论坛里的所谓草根。

  公关总在商业、道德的边界游走,这是其成熟的一个必然阶段?公关业如何在商业道德、客户要求、行业困境的夹层中生存得更好?带着这样的困惑,《成功营销》记者试图在与杨为民的对话中找出答案……

  企业不要过度使用公关

  杨为民称,公关业对商业道德的遵守,需要客户和公关业的共同努力。

  对企业而言,首先,企业要认识到商业道德对于长期发展的必要性。当前企业在做决策时,考虑因素的前后顺序往往是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游戏规则、法律,道德排在最后一位。在利益面前,商业道德甚至成为被操纵的工具。对于在商业与道德边缘游走的企业,所要遵循的道德底线就是在进行信息传播时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第二,不要过度、过量使用公关。国际客户与国内客户的一个区别就是,国际客户将公关理解为沟通,公关的工作就是将信息加工传递到目标受众,客户为之付费的是沟通、传播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而大部分本土企业做公关都追求“短平快”,希望借助公关宣传得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某些企业甚至想通过公关软文达到扭曲是非的目的,以这样的心态出发,企业就会对负面信息的屏蔽、与竞争对手的较量上有着各种不合理的要求,甚至为此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支持,而有些公关公司抗拒不了这种诱惑,就成为了违背商业道德的“替罪羊”。

  公关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从公关业自身来说,首先,公关自身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公关作为服务业,一直以客户为导向,因此有些公关公司即使发现客户在信息传播上有做假嫌疑,往往也不愿意或不能辨别揭露其假相;加上国内公关业发展不成熟,从业人员心态相对比较浮躁,处于生存边缘的公关公司可能会为了短期利益为客户提供各种有违职业操守的服务,而不以长远发展以及道德操守为准则去选择客户,这些都是导致公关漠视商业道德的原因。

  其次,公关的角色也要从服务向顾问升级。希望公关人未来能转变身份,在客户面前成为真正的专业顾问,指导客户在公关方面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向战略咨询的方向发展。3•15 晚会上曝光的垃圾短信事件以及近期的中国车辆碰撞试验室的假认证都使企业品牌的诚信坍塌。对于公关业而言,更是公众对其职业道德的一次严重质疑。但如果公关能真正成为客户的顾问,这样的诚信危机就可以避免。比如,公关公司可以指导企业选择合作的对象,并说服企业放弃那些曝光太多、受到利益驱动马上能为企业说好话的专家,以及从长远考虑,去长期跟踪、培养一些有独立观点、不擅迎合、真正值得大众信赖的专家,这些都是对公关公司的巨大考验,希望将来公关公司有这样的能力。

  采访的最后,杨为民感叹,有些问题也许永远没有标准答案,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不能说的秘密,公关也是如此。太理想主义的人当不了企业家,因为他事事处处的考虑都太过于注重完美;太急功近利的投机者也当不了企业家,因为他虽然能抓住一时的利益,但无法让企业基业常青。

  对于跟企业生存与共的公关而言,这段话也许能解释一些我们的困惑与无奈。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