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低碳排放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边界约定之时,碳排放权逐渐演化成一种稀缺资源。国际货币竞争的历史表明,能源计价结算绑定的货币,往往成为货币崛起的起点。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是探讨碳排放权的商品、货币和金融属性,较少直接研究国际碳交易计价与结算货币问题。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碳交易市场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碳排放权成为世界大宗商品也指日可待。因此,跨国碳交易结算货币的选择也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一、国际碳交易结算货币的影响因素
跨国碳交易属于国际贸易的议题,其中影响计价与结算货币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交易市场份额,即一国市场份额与其用本币计价结算的比例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二是金融市场完善程度,即金融市场越发达,越有可能选择此国货币作为计价货币;
三是产品异质性,即出口商品异质性越强,选择本币几率越大;
四是贸易对象国地位,即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大部分以出口国货币计价结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大多使用发达国家货币结算。
二、欧元、美元是国际碳交易市场应用最广的货币
在这个领域,欧元已经抢得了先机。无论是全球碳交易的配额市场,还是项目市场,欧元都占据相当大比例的使用空间。这与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领导力密不可分。
首先,欧盟排放贸易计划是全球最大的配额市场。2008年,欧盟排放贸易计划的交易量和交易金额分别达到30.9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和920亿美元,这已占全球碳交易市场交易量的三分之二,交易额的四分之三。欧元也因此成为全球碳金融市场上,碳现货和碳衍生交易产品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
其次,欧盟买家是清洁发展机制(CDM)及联合履约机制(JI)市场的主体,拥有绝对影响力。2007年末,欧盟买家的买方市场份额扩大到90%。项目市场中,发达国家之间JI项目的交易量还很小,绝大多数都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CDM项目,2008年,CDM占全部项目市场的69.8%。而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大多使用发达国家货币结算,这样,欧盟买家在项目市场的主导地位决定了这个市场多以欧元计价结算。
根据法国信托局气候金融部的数据,2007年,全球碳基金已达58只,资金规模达到70亿欧元(约合95亿美元)。依此计算,在这58只碳基金的货币组成中,来自政府投资者(包括政府机构、发展银行、私有部门)的资金93.3%是欧元;混合购买者(包括世界银行、其他发展银行、私有部门、政府机构)的资金84.7%为欧元;私人投资者(包括私有部门、发展银行、公共/私人合伙)的资金60.19%为欧元。其余为美元和极少的法郎和英镑。这充分说明,国际碳交易使用欧元作为计价结算货币已成为普遍事实。
美元是目前仅次于欧元的碳交易结算货币。其他结算货币如英镑、日元、卢比等,也在国际碳交易中占据一定份额。实际上,在碳项目市场早期,采购主体以世界银行等美元基金为主,后来欧盟买家数量逐年增加占据主导。尤其是美国在退出《京都议定书》后丧失了对碳市场的领导力,欧盟后来居上。而美元的长期疲势,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碳项目市场以欧元计价结算的比重。
三、国际碳交易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
2018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明确了包括开展碳排放权交易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在内的多项跨境业务便利化措施,旨在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营造优良营商环境,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通知》明确,凡依法可使用外汇结算的跨境交易,企业都可以使用人民币结算。支持银行按现有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满足市场主体真实、合规的人民币跨境业务需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开展碳排放权交易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境外机构通过境内碳排放权交易机构以人民币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应在银行开立境外机构碳交易人民币专用存款账户,办理碳排放权交易项下的资金收付。此举动大力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四、结语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也是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国,当前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双重任务,具有较大的减排潜力。但由于碳信用缺乏异质性在中国作为卖方的国际碳交易中,往往选择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进行结算。各资本项目还不能自由兑换,人民币还未成为全球性计价结算货币。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低碳经济与碳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人民币国际化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作为CDM机制的最大供给国,中国应抓住这一机遇,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民币参与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的国际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