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强是东莞市朝发皮具有限公司的业务经理。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是公司第一次参加华交会,目的就是来寻找新的客户,并推销公司的品牌以及在缅甸有工厂这一优势。
事实上,李立强的公司去年刚到缅甸建厂,是出走东南亚的后来者。最近的几年,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高企和招工难等问题,出走东南亚已成为不少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的选择。
作为外贸“新春第一展”,每年于3月1日开幕的华交会被称为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在本届华交会现场,无论是去东南亚建厂,还是研发新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越来越多的制造和外贸企业看到了市场回暖的迹象,开始主动出击。
首次参加华交会的东莞市朝发皮具有限公司展台。
到东南亚去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会长曹甲昌在本届华交会的论坛上表示,随着国际采购方式的转变,纺织业的产能正在加速向东南亚转移。
根据曹甲昌提供的数据,2018年,中国纺织品出口1191亿美元,同比增长8.1%;服装出口1576.3亿美元,同比微增0.3%。
他认为,上游产品出口增长和下游产品出口放缓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服装制造业向周边地区转移,但周边低成本服装生产国因为产业链不完整而对中国纱线和面料的需求增大。2018年,我国对越南和孟加拉国的纱线和面料出口分别猛增了19.3%和21.5%。
另一个数据是,中国纺织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小幅下滑。2018年前11个月,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占美国进口市场份额为36%,比2017年同期减少0.4个百分点,而越南份额为10.6%,同比增长0.2个百分点;去年全年中国占欧盟进口市场份额为33%,同比减少1个百分点,而孟加拉国份额为14.3%,同比增长0.6个百分点;去年全年,中国在日本进口市场份额为58%,同比减少3个百分点,而越南份额为12.6%,同比增长1.4个百分点。
进入冬季以来,江苏连云港市毛绒面料加工行业迎来生产销售旺季。这些面料远销美国、东南亚、欧洲等地。新华社图
曹甲昌提出,虽然中国纺织服装业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有所下降,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的业务规模下降了,事实上东南亚的很多工厂都是中企的。
由于70%~80%的订单都面向美国市场,为了减少关税影响并保住进而增加订单,李立强所在的公司果断地于去年决定在缅甸建厂,仅3个月就完成了第一期建设,已有600名工人。按照规划,预计缅甸工厂的产能将有1500万~1600万美元,占公司总产能的一半左右,人员规模可达2000人。
考虑到全球外贸形势的不确定性,李立强说部分客户不愿意对中国的工厂下单。在缅甸及时建厂的行动,让李立强他们收获丰厚,“今年开春后接到的订单已经可以做到7~8月了”。
李立强说,在对市场的积极应对中,公司近年来的订单始终保持平稳增长。原本在东莞和四川等地的工厂还在继续开工,在缅甸新成立的制造基地将会让公司接下来的营收增长更快。
东方国际创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柬埔寨设立了针织服装工厂。2018年以来,柬埔寨工厂的订单持续增加,据称目前该工厂已实现满负荷生产。
不过,于5年前就在柬埔寨建了800人工厂的安徽省服装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却在做其他打算。
“柬埔寨工厂的效益不太好,公司准备转给别人经营了。”该公司日本部经理孟卓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由于当地营商环境和工作效率等问题,自己建厂实现的效果并不一定比找当地工厂代工合作来得好。
在出走东南亚的大潮中,也有一些企业选择放弃柬埔寨,转战缅甸、越南和印尼等地。
因为出走时间较晚,李立强他们有了不少前车之鉴。再加上实地考察,他认为,柬埔寨罢工的情况偏多,治安也不算好,再综合考虑政治环境和外交关系等因素,最终选择了缅甸。每个月都会去缅甸工厂的他说,自己在那边的时候每天都能看到在当地建厂的华人。
提高科技含量力保订单
对于制造和出口专业作业手套的上海世目进出口有限公司总裁戴国达来说,去东南亚建厂并没有必要。
2014年,做了十多年橡胶手套制造和外贸生意的戴国达把自己的工厂从上海搬到了江苏盐城东台。
“我们暂时不考虑到东南亚建厂。只要把自动化提高,没有必要去东南亚,出去还可能会水土不服。”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今年和去年工厂投资数千万新增了3条生产线,相当于增加了近30%的产能,以满足持续扩大的市场需求。
按照自动化的目标,计划工厂未来能减少一半员工,即从现在的800人缩减到不足400人。
除了提升自动化程度,戴国达还会每年投入盈利的10%左右用于开发“人无我有”的产品和技术。可降解的丁腈橡胶手套、号称“全球最轻薄”的防护手套、既耐低温又耐油性的橡胶手套,都算得上是他家自主品牌WonderGrip(中文名为“多给力”)的亮点。
在戴国达看来,持续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订单自然就会源源不断地找上门。目前公司拥有20多项有效专利。
WonderGrip产品的出口市场主要在日本和欧洲。“欧洲市场正在爆发,每年增长的速度都比较快。”戴国达说,现在接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今年5~6月,今年的目标是订单增长至少30%。
作为从事特种功能防护手套和超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生产的企业,浙江康隆达特种防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几年也在研发上做了大量投入。公司于2015年设立的浙江康隆达手套研究院,是国内首家省级民营企业研究院。目前,该公司拥有有效专利53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大部分都已实现产业化。
和戴国达一样,浙江大达家居用品有限公司也选择把制造留在国内。该公司外贸部经理郑云青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国内的政策环境比国外还好,而去国外建厂还要考虑风险。所以虽然去印度和越南都考察过,但最终没有成行。
提升自动化水平、加强新品设计和研发能力,同样是郑云青他们应对全球市场风险的方式。
该公司主要在华交会上展出了比一般超纤产品吸水率高30%,并能高效保持浴室干燥的防滑浴室垫。据郑云青称,新的技术开发了2年左右,公司目前95%的出口都是这款科技产品,迅速取代了原来的普通地毯产品,也让出口订单保持平稳。
与此同时,通过机器换人和自动化的转型升级,工厂的工人已经从原来的600人下降到了现在的300人。预计今年还会减少到200人。郑云青以此前的一次升级为例说,把300台簇绒小机加人工升级为全自动的21台大型提花机,产能提高了近100倍,平均每件产品可节省10%~15%的成本。
今年开春以来,郑云青他们也收获了比去年同期至少多10%的订单,预计今年可实现1.6亿元人民币的营收。为了增加营收,公司于2008年左右开始把一部分出口转为内销,并希望维持在一半一半的水平。目前,公司的出口市场主要在欧洲和日本,分别占约30%的份额,还有5%面向美国。
孟卓所在的公司,60%的出口额都面向美国。对于中美贸易摩擦的讨论,他的工作群里每天都在关注。公司2018年的业绩上涨到了3.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8亿元),涨幅接近16%。业绩增长和美国经济复苏以及年底“抢单”的情况不无关系。
另一个重要的动力还有电商平台的发力。“公司去年初开始成立针对亚马逊平台的电商部门,专注通过亚马逊平台进行电商出口。”孟卓说,虽然电商占比还不高,但增速非常快。
在本届华交会上,中国的参展企业带来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还有不少。比如江苏捷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出可根据太阳光线自动调节升降高度,保证衣物日照时间更长的智能晾衣机;山东英科环保再生资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转化”技术,将可再生PS泡沫塑料进行高效回收,加工生产艺术相框、画框等艺术品;山东龙福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玉米中提炼出来的更具亲肤性、透气性的聚乳酸膨化纤维。
华交会出口成交额与上届基本持平。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缪琦拍摄
3月4日,第29届华交会落下帷幕。上海市商务委外贸发展处副处长施晨表示,本届华交会14个交易团共组织4000多家企业参展,总规模为12.65万平方米,较上届展览面积增加2900平方米,总展位数共计5868个。到会境外客商22757人,比上届增2%,来自111个国家和地区。
出口成交额与上届基本持平。统计显示,成交额排名前10位的国家或地区依次为: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法国、中国香港、德国、意大利、加拿大和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