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有很多角度可以探讨,相信每个产品经理、项目负责人、投资人都会有其不同的看法。但日常操作之时,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一层层梳理业务、收集挖掘数据,更偏好于从五个标准来去看待。
这五个标准是:
一、是否切实满足一个足够量(质量*数量)的市场需求。
二、满足需求的方式在客观条件下是否能够实现。
三、在需求解决的基础上,能否建立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型。
四、市场上已经存在、或潜在存在哪些竞争对手和威胁,能否对这些竞争对手形成优势。
五、团队的综合素质,是否有一个坚强的领导,团队有围绕既定计划的执行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产品的本质,是对具体需求的解决方案,那么究其本源,该方案是否有其需求价值,是否在同类方案中具有竞争力,就决定了产品生存的基础。我们可以结合具体案例来阐述。
例如,微信是如何做到接近80%的装机量和300亿的独立估值呢?
一、微信作为基础设施级的产品,面向的是全年龄端的数亿的智能手机用户。相比于短信,不仅免费,能收发语音,而且具有多场景下的拓展能力,对于用户然言是一个低成本、高能力,直接命中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二、微信爆发之时,智能手机和网络环境已经趋于成熟,同时腾讯具有大量社交用户作为基础量,产品模式上也有Google Talk、米聊作为先行者做了初步验证。除了电信运营方面和一些内部阻力,微信在实现和发展上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实现基础。
三、盈利模式,虽然微信本身并不收费,但基于海量的流量和入口属性,在上面开启一个入口,就能承载无限可能,具有巨大的盈利空间。
四、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国内的产品,从用户体验、流量资源、推广资源等诸多方面综合比较,没有人能和腾讯掰手腕,国外的应用,GoogleTalk和Line被墙,Whatsapp水土不服,同期也没有人能和腾讯进行正面对战。
五、张小龙是中国最顶级的产品经理,腾讯是国内产品文化最先进、综合实力最强的互联网企业。团队上具有极强的优势。
结合以上五点,我们可以论证微信为什么取得如此爆炸式的成功。
同样,2014年一度在互联网上造势非常成功锤子,为什么为很多互联网人士感兴趣和看好,最终销量上却不进入人意?
一、上市价格高,隔离了普通人和屌丝市场。目标人群虽然购买力强,但是购买欲望和规模远低于预期。需求的基础量级太小。
二、后期因为用户量上不去大幅降价,价格回到了人间,但却伤害了前期用户群体。
三、初创对上下游形成较强议价能力较弱。同时虽然采用了差异化竞争战略,但市场竞争激烈,竞争威胁较强。难以形成强竞争优势。
四、团队关键人物之前缺乏行业经验,团队组建不久,磨合需要时间,为项目带来前期风险。
相比之下,早期的小米,为何在舆论下如此屌丝,却还能茁壮成长呢?
一、以低价高配为卖点,虽然用户价值不是非常高,但胜在基数庞大,同时“发烧友”在互联网上有相当的传播能力。
二、和同期产品相比非常好用的MIUI+同期非常高的性价比,需求解决直接、粗暴,清晰、易理解。
三、团队虽然是跨界搞硬件,但是阵容极其豪华,又有雷军这一IT界和资本界的老司机掌舵,技术、营销经验非常充足。
综合来看,在这五条标准中,小米没有任何明显的短板,为其后期蓬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上浅见虽然难脱事后诸葛亮的嫌疑,但抛砖引玉,希望通过以此启发读者更深入的思考。同时本文更多地描述的是一个模糊的联系,并不是检验所有东西的黄金标准,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