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增长后的本土企业,如何从供应链的角度找到解决方案,应对成本高企、重资产和高库存等诸多问题。本土企业的挑战,概括起来就三句话:前端杂、后端重、中间乱。而其解决方案中,一个重要组成就是供应链管理。
后端重,说的是重资产运作。同样在增长战略的驱动下,企业建了一个又一个的厂房、仓库、配送中心,买了一台又一台的设备,开了一个又一个的门店。固定投资的增长速度超过营收和利润的增速,资产的边际产出递减,资产回报率越来越低。例如2014年,中国500强的资产利润率为1.36%,四分之一左右的公司甚至不如商业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营业利润率不到美国500强的一半。重资产运作有国家政策因素,比如国资委推动央企做大“做强”,那么这些央企就大规模地并购、竖向集成。从根本上看,重资产的实质是没有能力从市场有效获取资源,即供应链整合和管理能力薄弱,所以就选择自己投资,走重资产的路。 前端杂,是说产品和需求的复杂度。在增长战略的驱动下,企业的产品线越来越长,产品型号越来越多,零部件设计越来越独特,导致批量越来越小,规模效益丧失。复杂的产品需要复杂的组织和流程来支持。产品、组织和流程的复杂度一起,成为高成本的驱动器,表现为规模越大,成本就越高、速度就越慢。这是典型的大企业病。说是大企业,其实小企业也是同样。企业资金充裕,决定做什么容易,决定不做什么难。就这样,高复杂度侵入到公司的角角落落,成了成本做不低、速度做不快的根源。
中间乱,主要是指企业疏于计划,没法有效平衡需求和供应,对接营销和供应链。一方面,计划的先天不足只能由执行来弥补,执行的成本很高;另一方面,计划的不足最后往往形成库存,库存成本高昂。有句话说,表面上赚了,但都赚到库存里了----库存吞噬了企业的利润。库存周转慢、呆滞库存多,体现了资产利用率低,投资回报率低。影响库存的因素非常多,但计划薄弱是最主要的一个。库存来自计划上的先天不足,以及执行上的拖泥带水。计划是个主要因素,如果要给库存找个主要责任方的话。
总结起来,本土企业,特别是生产制造企业,前端杂(复杂度)、后端重(重资产)、中间乱(计划薄弱)导致的低投资回报率,是很多企业共同面对的问题。那相应的解决方案呢,也得从这三个方面来着手----这就是我的第二本书的核心内容。
第一是前端防杂,即控制复杂度,通过降低产品、组织和流程的复杂度,把复杂度驱动的成本降下来。供应链对接产品设计与供应商的工艺设计,在推动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的交互优化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二是后端减重,即通过外包走轻资产之路,让专业的公司做专业的事,在规模效益的基础上提高资产利用率。而外包成功的前提是加强供应商和供应链的管理能力。这也是北美企业这二三十年来的经验。 第三是中间治乱,即改善计划体系,有效平衡需求和供应,降低库存,减少浪费。计划是供应链的引擎。计划做到位了,执行起来效率就更高,库存的周转也是。总体来说,本土企业强于执行而弱于计划,计划是我们的短板。
这三项举措都是结构性地降低成本,远远超越谈判降价、精益生产等常用的降本措施。为支持这三项举措,采购和供应链必须上升到战略地位,从围绕订单、料号的小优化,上升到围绕产品、供应商的大优化,成为与营销、设计并列的三大战略职能之一,在设计一个好产品(研发)、卖出一个好价钱(营销)的基础上,确保产品以适当的成本和速度生产出来(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