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印度、越南等新兴市场在土地、人力成本等诸多方面的比较优势,以及中国本土制造企业间的激烈竞争,跨国制造企业该如何重新定义中国市场以及中国制造的价值?上海美国商会与博斯咨询公司的《中国 制造业 竞争力报告2009-2010》中,解释了众多落户中国的跨国制造企业在面对持续飙升的成本和巨大的市场诱惑的双重考量时,答案并非如命题所设立的二选一的结果那么简单。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报告》连续发布了三年,持续关注在华的跨国制造企业的战略选择与业务发展的具体问题。与前两年的报告相比,今年这份报告反映了跨国制造企业是如何看待中国作为其市场及出口平台的发展情况,首次揭示出跨国公司在中国“双重动机战略( Duality Strategy)”的转变。
这一战略的核心就是,“中国作为一个中枢,为企业同时提供了进入本土市场以及发展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出口的双重角色”,即制造企业在全球 供应链 整合化运营的同时加大支持本土市场的发展。这也意味着,跨国制造企业把中国看作一个充满竞争的制造和 销售 市场,而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低成本国家。
在该报告所涉及的拥有1500个制造基地的202家外商投资制造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受访企业明确地希望扩大其在华运营,以服务于中国巨大的市场,其中有83%的企业表示,其在华设立生产基地的主要动机是为中国市场提供产品或原材料,而这一数据远远高于两年前的71%(见图表一)。
在过去的两年里,由于遭遇全球经济持续衰退,对于许多跨国企业而言,中国是少数几个实现盈利的地区之一,这一数据也凸显了中国市场正在成为跨国制造企业业绩增长的主要基地之一,因此,挖掘中国国内市场中的机遇成为跨国制造企业最青睐的战略。
这也就是说,现在跨国公司选择中国制造的主要动因,已经由过去的寻求制造上的低成本转向为贴近中国本土的巨大消费市场。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受访企业的整体平均税前利润率从2008年的15%跌至2009年的8.3%。全球经济衰退造成需求的减少,成为跨国企业利润下滑的客观原因,而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市场上的工资和原材料价格的上升。那么,跨国制造企业为了把握住中国市场的机会,该如何应对成本上升的挑战呢?
调查发现,不少的企业已经开始了行之有效的尝试。为了减轻制造成本上升所带来的影响,受访的跨国企业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这些跨国企业所寻求的实践方案主要包括:提高生产效率(17%)、实施精益制造(17%)、采取节能措施(16%)和转为使用其他低成本原材料(见图表二)。
此外,跨国企业也积极地在中国市场内部寻找在制造结构成本上具有相对优势的新兴生产基地。面对着华南以及华东等较发达地区不断上升的成本,有28%的受访企业表示,计划未来5年内在中国国内转移制造基地或扩大制造产能;而在2008年,这一比例为17%。此外,有14%的受访企业表示,可能同时转移至中国其它地区和其它国家,而一年前,这一比例仅为3%。值得指出的是,以重庆、成都、武汉和郑州为代表的西南及华中地区,由于在劳动力可获得性及税收优惠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而备受跨国制造企业的青睐(见图表三)。
同时,在《中国制造竞争力报告2008-2009》中,在华跨国企业为完善并获得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而升级其制造流程以控制成本这一趋势初现端倪,而在今年的这一报告中,这一趋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多的企业也更为积极地从事制造改善措施,近70%的受访企业表示开始升级采购方式并提高采购质量(去年的这一比例为56%);69%的受访企业已经采取行动实现制造加工工艺的现代化(去年为64%);62%的受访企业正在调整其制造分布(去年为47%)。
精益制造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中国制造在发展初期,由于土地、人力成本的优势突出,精益制造未曾成为企业考量的要素之一。但随着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如何挖掘制造本身的效率提升已成为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在今年的调查中,超过10%的受访企业安装了企业资源规划(ERP)或制造资源规划系统(MRP),相对去年报告中8.5%的比例有了显著提升。另有约9.6%的受访企业实施了六西格玛质量控制和精益制造方法,该比例也较去年增长了一倍(见图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