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9日    刘秋华博客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回归人本》作者刘秋华

 三国.jpg 

     三国时代人才风景蔚为壮观,不但因为人才众多,各擅专长,还因为人才的聚合与流动,成为一个动荡时代特有的现象。在那个时候,群雄千方百计地在发掘人才,可说是搜罗将尽,被埋没的不多。同时在诸侯并吞的过程中,雄才大略者不仅注重于土地的得失,更看重于人才的得失。在乱世中,使用人才的前提在于延揽人才,因为没有一个有权威的政治机构来举行县考、乡试、会试、殿试;而延揽人才的前后又存在着如何鉴别人才、人尽其用的难题;最后使用人才还存在着激励人才的难题。这里,我们来看看三国是如何激励人才的。

  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法令初颁时恐人民不尊,立三丈之木于南门,宣称若能搬出北门者赏五十金,众皆不信。有一人试行搬木,商鞅果然依令照赏,于是人人皆信其法。

  出将入相之人,外统千军万马,内御群臣百姓,必须言必行,行必果,才能有威信,在用人之际才能一呼百诺。诸葛亮真正做到了这点。当诸葛亮再次北伐,魏明帝曹睿亲自驾临长安,命司马懿及张郃率领三十余万雍谅劲卒潜伏攻打剑阁。诸葛亮当时屯兵祁山,手下只有八万军卒。适逢预定换兵之日已到,八万中有一半马上就要调回内地修整,而当时汉中新兵还在路上,尚未到达。参军们都建议值大兵临近之时,应该将该轮换的兵士留下来一个月,以壮军威。诸葛亮却说:“带兵打战,以信为本。该走的人现在已归心似箭,整装待发,他们的妻子都傍门望归,怎么能因为敌人来攻击就对下失去信义呢? ”于是发布命令让该走的士兵按时离去。可是士兵们听到丞相如此信守诺言,各自感激,都不愿走,反而踊跃请战,愿意一死以报丞相相待之恩。于是兵士用力,临战之日莫不拔刃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却司马懿,一战大胜,都是得益于孔明以“信”治军。假使当时主将不守信用,将该掉换的兵士强行留下,军中必离心离德,士气低迷,未战已败了。

  信然诺与平赏罚是分不开的。赏罚公平,主将才能有威信。蜀平之后,晋文帝司马炎问蜀汉降臣樊建,诸葛亮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樊建回答说:“(诸葛亮) 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做了十一年的丞相,手握生杀大权,赏罚出于一心,他究竟是怎样做到持身以正,不偏不倚的呢?听其言,观其行,不妨从他的著作论说和政例上进行观摩和学习。 

  诸葛亮在所著的《便宜十六策-赏罚篇》中说:“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简而言之,一碗水要端平。陈寿评诸葛亮:“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陈寿本人与诸葛亮也有介蒂,他的这一评语应是极为中肯。但他只讲到了“个人的亲仇”这一层,诸葛亮执行法令,处置赏罚,不仅不避个人亲仇,也不顾及其他任何因公因私的借口。 

  以诸葛亮斩马谡为例。今人看来,诸葛亮不应该斩马谡有二:于私,平素诸葛亮非常器重马谡,“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于公,马谡熟读兵书战策,每有良谋美计,是个人才。当时蒋琬就曾为马谡被斩一事不解,而对诸葛亮说平定天下正需要这样的智谋之士,因一次失误而杀了他,岂不是使亲者痛,仇者快?而诸葛亮却流泪回答道:“孙武之所以能制胜于天下,乃是由于他用法严明。” 言下之意,无论是出于私意还是马谡个人的才干,都无法使他免罪;法令面前人人平等,不能为有才者废。诸葛亮不但斩了马谡,也深究自己无知人之明,乃至用人不当,误了国事,上表罪己,自贬三级。

  试想如果马谡在曹操手下,犯了“失街亭”之类的过错也许就能免于一死吧。曹操并不吝于赏赐,但善于以“怀惭术” 驭人,对臣属的过失总是网开一面,更惶论有才之士了。曹操对沙场“败军之将”,从不施以重罚,总是轻轻一句“胜负乃兵家常事耳” ,揭过不提。捉到了背叛过他的魏种也不杀,“唯其才耳” 。以马谡之才,曹操应能爱惜而不会正以军法 。

  为何同为用人大家,对赏罚处置却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呢?到底哪一种处理方式才是正确的呢?这是因为曹操本身就是一家君主,他之治天下乃是“家天下”,在他看来,国法不外乎人情,法外施恩,赦免几员罪将,更能换来他们对自己的尽忠效命,又何乐而不为呢?而诸葛亮虽贵为丞相,毕竟还是人臣,他执行法令,并非要求属下对他个人效忠,也就谈不上什么“法外施恩” ,因而他之治天下乃是“公天下”。他身为群臣表率,辅佐汉室,岂能“因私废公”,又岂能“因才废法”?法令一废,政令则不行;先例一开,将来人人援引为例,叫他如何号令部属,令行禁止呢?立场不同,所以观点不同,所以举措不同,这正是诸葛亮不同于曹操之处;也正是职业经理人不同于企业所有人之处。

  曹操也并非一味姑息,他也曾有“割发代首 ”的壮举,但不可否认的是,曹操执行法令有更多的权术成分在内,而相比较之下,诸葛亮的法令之严,赏罚之信,当时无出其右。这也是当时弱蜀能同吴、魏相抗衡的道理之一吧?

  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赏罚篇》中又提到:“赏罚不曲,则人死服……故人君先募而后赏,先令而后诛,则人亲附,畏而爱之,不令而行。”即:赏罚如果公平,不是冤枉的话,那么受罚者即使受到再大的处罚,也会心悦诚服。那怎样做到赏罚公正呢?在赏罚之前,先要发出教令,使人们知道:做什么样的事会得到赏赐,做什么样的事会受到处罚,然后根据实际结果依言而行,长此以往,人们就会明白施令者要求的是什么,不需要教令也能做得很好了。因而诸葛亮在从事重要的军事行动之前,总是要求主将立下“军令状”,这就是以后借以评判赏罚的依据。现在企业,也应该严格地依照“预算表”作为“军令状”来明确赏罚。

  诸葛亮在军务政务上是严格按照他所说的去做的。李严 (又名李平) 原是刘璋的成都令,后与诸葛亮同为刘备的托孤重臣。诸葛亮北伐之初,想委署李严管理汉中地区,并督运粮草。于是先采取褒奖的方法,举荐李严之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并让李严担任中都护,主持后方事务。当诸葛亮四出祁山之时,正值秋夏之交,天阴多雨,李严运粮不继,便写信给诸葛亮要求退兵。当诸葛亮返回之际,李严害怕因督粮不力而受罚,反而上表说:“军粮充足,大军退兵是为了诱敌深入。”诸葛亮拿出他前后所写的书信对质,李严无话可说,只好服罪。于是诸葛亮上表弹劾李严,李严遂被贬为平民。李严的兒子李丰并没有受到连坐,诸葛亮还写信给他,要他劝慰他的父亲,只要李严能思过悔改,不难被重新启用。但很快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李严本来一心期待有朝一日诸葛亮能再用到自己,当他听到诸葛亮逝世的消息之后,估料其他当政者不会重新启用自己,遂激愤发病而死。

  看来诸葛亮要一个人为之尽力,先给予“赏”,然后提出要求,如其行为不当,在依据实际情况加以处罚,使得受罚之人心服口服。这就是“赏罚不曲,则人死服”的体现吧?史家习凿齿对诸葛亮的刑名评价很高:“昔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没齿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诸葛武侯之使廖立垂泣,李平致死,岂徒无怨言而已哉!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忘怒。水镜之所以能穷物而无怨者,以其无私也。水镜无私,犹以免谤,况大人君子怀乐生之心,流矜恕之德,法行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诛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诸葛亮可谓能用刑矣,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 ”

  信然诺,平赏罚,说易行难。如果用人者在每一件小事上都力求做到这一点,并以身作则,身为表率;则赏罚不公所引起的私下怨恨的声音必会减少;“将之所麾,莫不心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的士气必能达到。

 

  《回归人本:中国本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攻坚历程》简介:

内容摘要: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著名人力资源管理者包政强力推荐,首位本土人力资源总监从实战角度探讨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真正需要留意的是那些来自于实践者的思考,留意那些用自己亲身经历并付诸于心血总结提炼出来的经验。

  管理者能否在“选、用、育、留”各个方面生成人力资源管理的本事,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羽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人的间接经验,他人客观而真实地记录下来的“鲜活故事”,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从人力资源总监的实战角度,探讨了中国本土企业人士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本书力图突出一种动态的管理,展现中国本土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呈现出中国本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本土性、能动性、生机性、创造性和艺术性,以期对中国本土企业的规范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推进企业规范化管理进程。

  目前,大部分本土企业正面临着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从不规范管理向规范化管理的战略转型。企业能否成功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源基础管理的建设及运行情况。本书通过聚焦转型期企业老板的困惑,以及对这些困惑溯根求源,提出中国本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共同存在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厘清解除困惑的思路,最终使企业能从整体上、战略上系统地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同时将企业老板的困惑细化为人力资源总监/经理等其他中高级管理人员共同面临的挑战,从而形成一种核力,全面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最终解除企业老板的困惑。本书运用大量的案例阐述了本土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成功的做法,以“重点关注”和“温馨提示”的形式承载出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育,从而系统地、艺术地解决本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游泳的故事》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下起了浓雾。在海岸以西 21 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个43岁的女人准备从太平洋游向加州海岸。她叫费罗伦丝·查德威克。
那天早晨,雾很大,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她几乎看不到护送他的船。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过去,千千万万人在电视上看着。有几次,鲨鱼靠近她了,被人开炮吓跑了。
15小时之后,她又累,又冻得发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都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没看不到……
人们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后来她说,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她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就只有这一次没有坚持到底。
点评
这个故事讲的是目标要看的见,够得着,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目标,才会形成动力,帮助人们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刘秋华课程
刘秋华观点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