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能激励的员工,
只有起不到激励作用的制度。
管理者都需要给员工定目标,可以有效地将企业的愿景与员工目标相结合。
有目标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但也不排除有的人是缺乏目标感,也就是没有自己的目标,他就是来上班的。
这时候,你该怎么办?要求所有的员工都树立人生目标吗?
员工可以没有目标,我们不能要求他们有多么伟大的目标,但是他们都有需求。既然员工有需求,我们就要细心去了解:
他是要买一套房子呢,还是想买一辆车?他是需要有成就感,还是想通过努力工作得到老板的赏识?他是需要找个女朋友,还是需要换台笔记本电脑?
只有真正了解员工的需求,才能围绕他的需求做关联关系。有人可能会问:“需求跟工作目标有什么关系?怎么把需求和‘我要做’嫁接上呢?”
假设我们的需求跟工作没有直接关系,那也会有间接关系——钱。比如,“我要是有钱,就能满足健康的需求”。当然,有人认为穷着也可以满足健康需求,这不是不可以,除非是不生病住院的,我们更多的需求跟收入是有关联的。
我们中国人的收入结构当中,大部分都是由工资来提供收入保障,财产性收入占比不高,如投资、股票、期权等。无论工资里面是否包含奖金、提成、分红等,都和工作密不可分。失去一份工作,就意味着失去了一份主要收入来源;失去一份主要收入来源,就意味着我们的很多需求要打折扣。
我的一位同学招聘了一名员工,这名面试的新员工她对金钱就没有多大需求。
面试的时候,她说:“我对收入要求不高,只要有个五六千零花用就行。但前提条件是:第一,要离家近;第二,不能晚上加班;第三,不能无故占用休息的时间开会。”
面试完之后,我的同学就跑来问我:“这样的员工能用吗?”
我问他:“首先,她能符合你用工的条件吗?”
他说:“她之前是一家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基础特别好,我现在让她干的活她完全能胜任。但是,她跟我说要求收入不高的时候,我还有点紧张,因为按照常理来说,如果一个人向老板要加钱,我们会觉得这个人有能力。如果一个人说他对收入无所谓,只要不低于4000块钱,那我就开始怀疑她是否真的有能力了。”
我跟他说:“其实也不难,只要去问问这位女士就可以了。”
之后,我联系到那位女士,问她:“为什么对收入要求不高?”
她说:“我老公挺能挣钱的。”
“为什么要提出那三个条件——离家近,不开会,不加班呢?”
“正因为老公赚的钱多,我只要就近找个工作就可以了。”
“既然你老公很能赚钱,那你不上班不是更好吗?”
她笑了笑,回答道:“不上班很没劲的,人不能闲着。”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她的需求,她想找个事干,但要求没有压力,而且离家要近。
我又问:“那你觉得满足这个需求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她说:“前提条件很简单,老板让我干的活我干完了,凭什么还要加班?”
这说明她对工作的概念是清晰的。老板让她干的活,每周、每月她都能做完,的确用不着加班。
我说:“我们首先要确认一点,布置给你的工作任务你必须得在既定时间做完,可以吗?”
她说:“可以呀,我大体知道需要做的范围,这没有问题。”
这又说明她了解过工作内容负荷的。
双方对工作要求达成共识很重要,既然能满足双方的需求,为什么不可以用呢?愿意加班的员工就一定工作效率都高吗?
不一定。
所以我跟同学说:“用她吧,你只要每个月把工作任务布置清楚,每周都要告诉她,甚至有可能每天都跟她沟通清楚,这不就行了吗?何必要担心。”
只是唯一的缺陷是,同学的公司要搬迁也不得不选择在这个女同事家方圆5公里以内,因为超过5公里她就不来了,其他的方面都挺好。毕竟公司不大、事情并不多,她一个人可以干三个人的活,做总经理助理兼出纳,以及所有行政上的工作。老板非常高兴,又加了1000元只需花6000块钱,等于雇了三个人,这有什么不好呢,大家都挺开心。
激励制度
了解员工的需求很重要,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但是要去理解这些需求的多元性和个性化,求同存异地去设身处地考虑问题,这样起码不会站在员工的对立面去思考制度。
没有不能激励的员工,只有起不到激励作用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