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GHR 星访谈》专访的第 18 位专家。
封面人物简介:原碧桂园原营销学院院长,500 强企业大学管理及人才战略专家何欣先生
采访人:GHR 编辑部 Kevin
在人力资源圈,何欣这个名字这几年比较活跃。你或许在网上看到过他的文章、学过他的网课、又或是在什么线下场合听过他的分享。
这是何欣 2017 年从平安集团离开之后的自由职业状态,做六休一的工作节奏是 " 标配 "。就连我们和何欣约的专访也只能放到火车上,因为下一站又是满满的行程。
但在何欣看来这没什么值得说的," 这和在企业没什么区别,企业是内部创业,出来是自我创业,我都保持着一个奋斗心态。"
我们问过 GHR 的一些用户:" 你知道何欣吗?"
他们不约而同的告诉我:" 当然知道,他不就是前 xxx,他的课很棒,很有激情 " 云云,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记忆。
熟悉何欣的人都知道,他的形象肯定不是这么单调,GHR 观察员试图通过这次专访挖出一个更丰富、更立体的何欣。
在本次与 GHR 观察员深度对话的过程中,何欣从自身的职业经历谈起,回顾了从业多年的收获和感悟,并就 " 人才供应链 "、" 关键人才培养 " 等话题,结合多年标杆企业的案例进行了深度分享。
在谈到为何" 任正非最近说华为 CEO 只能从内部选拔培养 "?
他说:" 相当有道理,招人招不来忠诚度,能力再强的空降兵也可能在你这儿水土不服,错失宝贵的市场机会。"
在谈到 HR 如何同业务单元分工合作时:
"当前人力资源最悲哀的一件事,既做平台,自己又当选手。比如 HR 出了招聘 JD, 同时又自己跑去面试,完全是自嗨,这样的 HR 迟早被边缘化。"
以下为本次专访的实录:
在这位 HR 邀请下,何欣加入了家乐福。从人力资源专员做起,在这家成熟的外资零售企业,何欣有机会接触 HR 各大模块,后面家乐福企业培训被提上日程,他是华南区第一批 Trainer。
" 家乐福有着成熟的人力资源体系,在这里让我的能力和视野都有很大的提升。"
后面经历了央企华润置地集团培训总监、万达集团、碧桂园、平安集团这几家 500 强企业。
何欣这样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 不同地方都有不同成长,人生没有白走的路程。"
在万达,何欣是主管万达学院商业地产教学的副总经经理。
万达学院是国内首创的一个服务于集团全球战略的企业大学,负责对万达集团高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何欣经历了万达集团由重资产到轻资产转型的重大变革。
何欣在专访中坦言 ,
" 一个不懂业务的 HR,和部门的对话就像小孩子请教大人问题一样,粗浅而且不着重点,这样就很招人烦,更不可能和业务部门平等对话。"
" 帮业务的前提是懂业务,不能钻在人力资源圈子里做研究,多去贴近业务部门,最好是做业务,比如地产天天喊高周转,你不参与一个项目,还是找不到支持业务的重点。"
在平安集团,担任平安大学的首席学习官以及日常管理工作,平安大学是集团投资 6-7 亿成立的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基地,整个团队教职团队有 50 多个人。
观察员问他" 你整个职业生涯中的几家企业的行业和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异,你是如何去适应这种变化的?"
何欣说 " 第一是学习,通过大量碎片化学习行业、公司业务,形成你的知识系统网络,消化成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
" 第二,不管在是在什么行业,人力资源始终是基于人性的管理。不能只关注技巧本身而忽略了人性的作用。"
" 招人招不来忠诚度,空降兵和企业的磨合,对业务的理解需要花时间的,能力再强的外聘干部都有可能因为价值观、业务的做法不同而流失掉。"
企业一定要把人的培养摆在第一位。特别是关键人才最好还是内部培养,才能在你要用人的时候有选择,而不是被选。外部招聘手段可以重点做后备人选。
举一个海底捞的例子,它的店长 100% 是内部培养的,那他们的干部是怎么培养的?
一是在考核指标上,业务达标不是升职的唯一条件,而是人才梯队建设和业务指标建设双向考核发展。
二是激励上,你每带出一个店长,你的会有相应的佣金,数量越多,佣金也就涨得幅度越大。
毕竟不是哪家企业都能够像华为、阿里这样的巨头能够 " 良将如潮 ",有底气说只从内部选拔干部。
何欣提出人才发展战略有三个关键动作:人才供应链、关键岗位打造、关键人才的培养。
1、打造人才供应链
什么是人才供应链,何欣举了一个他曾面试某公司学院院长的场景:
集团副总裁问了他一个问题:" 你来做学院院长,能让学院起什么作用?"
何欣:" 能够帮业务解决问题。"
VP 又问:" 如果我们的区域总经理自身的专业性足够,能够直接解决业务问题,而他们同时又是区域团队建设的第一负责人,那么培训学院起的所用到底是什么?"
何欣:" 我做学院院长的目的,是通过对人才供应链的数量缺口补充,以及对在职管理干部质量水平的提升,达到支撑公司战略落地和指标达成的目的。"
VP 很满意:好,你去做吧。
供应链主要关注两点:有没有人和人好不好用。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从要这四个点下手:人才的招聘、培养、借用和保留,即所谓的招培借留,人的数量和质量合并在一起就构成了人才供应链。
何欣强调,人才供应链没有所谓的模板,企业业务不一样,人才需求也就不一样,同为地产标杆的碧桂园和万达在这方面也是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你看这两家,在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还是活得比较好。最好的人才供应链是适合自己的。
第一步,分析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识别岗位需要的关键能力,即制定人才标准。
第二步,是要供给人才的渠道,然后这个人从哪里来;
第三步,人才怎么培养,怎么把个人能力转化成组织的内在动力;
第四步,人才评价,评估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如果不行,那我们要返回到第一步进行调整、规划。整个环节是个闭环。
先说协同,一个岗位是不是关键岗位是由市场战略决定的。比如公司是客户导向,那客服部门、营销部门、品质部门这些部门就很关键;
比如碧桂园是高周转导向,那营销部门、营运部门能提速部门就变得特别重要。
这需要 HR 主动去了解业务,而业务必须清楚向 HR 传递战略导向。
再说分工:业务单元做什么,人力资源部门做什么。
何欣提出了一个双 P 模型,即人力资源的重点是把系统的平台(platform)做好,业务单元作好选手的角色(player)。
前者做好标准化,后者做好活跃度。真正做到 "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但是当前人力资源最悲哀的一件事,你既做平台,自己又当选手。比如 HR 出了招聘 JD, 同时又自己跑去面试,这样的 HR 迟早被边缘化。
一个培养项目是否有效,需要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 无利不起早 ":任何培养项目都应该是对大家有好处的:发展的好处,切身性的好处,认可的好处,培训负责人要把这种对大家激励摆在最前端,这是一个项目的牵引火车头;
第二,准确识别、分析业务部门的痛点。有了准确的需求和痛点,后面的项目设计才有意义;
第三、借力:即通过撬动更高一级管理者的影响力,在权力端推动业务管理者介入。即在项目开始的时候请一个高层或者有权威的人过来给学员开个头,讲个话。反之如果是 HR 自己讲话效果就没那么明显了。
第四、把这个项目定位成刚需。让学员知道参加这个项目对他下一步的帮助,与员工的任职资格、管理考核晋升、后备干部管理是直接挂钩。所以一定要把培养项目做成刚需而不能做成公司福利或者是负担。
总结一下,一个项目要牢牢掌把握四个字:圆点线面,即圆是业务痛点,点是需求点,线是方法,面是教学之后的价值面。
在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何欣送给大家一句话,也是驰骋职场多年的经验:
" 所有职场人,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阅历而不是资历,资历在未来越来越不值钱。走出舒适区,多实践多思考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