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战略与政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公司治理》 提供专业企业内训,政府培训。 13439064501 陈老师
  2019年07月26日    宁向东 领教工坊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领教导言
打麻将也可以识别高人?是的,你没有听错。宁向东教授这篇精彩的短文,为管理的艺术性做了完美的注解。当MBTI、DISC等代表理性的测评工具,在企业招聘大行其道之时,宁老师提醒道,我们是否忘记了感性知识在识人方面的神奇力量?
 
看兴趣爱好等非职业活动,往往能从另一角度判断人的个性和能力,读出丰富的信息。寻找可造之材,下次可以试试跟他打几圈麻将、下几盘围棋或者邀一场篮球,一番折腾过后,也许你就能看出他的头脑、城府和潜质。
 
管理工具是为实践服务的。如果教条化地套用科学工具来面对复杂的现实,伯乐恐怕永远也找不到千里马。这可能就是麻将桌上选高人的真正含义吧。(杨朦晰)

有句老话,叫做“淘气的孩子聪明”。道理是什么?我觉得无非就是淘气的孩子想法多,而且不按大人规定的套路行事。但用今天的时髦概念来说,也可以说成是:有探索性,善于创新,喜欢逆向思维。这个东西或许和人的某种基因相关,类似于D4基因(所谓“追求新鲜感基因”)的东西。脑科学、心理学,我只是爱好者,所以,没有资格瞎说。

孩子长大了,懂得遵守一些基本的规矩了,还会不会淘气呢?我猜还是会,因为那些内在的影响机制还在,只是他不再是进行过去那种简单的淘气。他的“淘气”特质,可能在专业或职业以外的某些爱好中更容易被发现、被观察到。

比如在他喜欢的运动中,包括下棋、打麻将之中,甚至某些不良嗜好上,都可以看到“淘气”的气质痕迹。所以,从一个人的非职业活动中去判断个性和能力,其实应该成为企业、组织识别人才的一个另类角度、一个参考角度。

识人这件事,十分重要。以前曾经听过尹衍梁靠吃饭识人的说法。尹衍梁是台湾著名企业家,润泰集团董事长,我想在中国大陆知道这个人的不多。但是,有一个学院大家应该都知道:光华管理学院。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尹先生拿着1000万美金要在大陆捐资办学,据说首选的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后来又听说因为清华经管学院不可能因为捐款而改名,也不可能改变管理结构,所以,钱就去了北京大学。这个故事我是在北大听说的,讲故事的人也是大名鼎鼎,所以,应该言之不虚。尹先生那个时候就开始到大陆来参与发展商学院,很有眼光,所以,他在我心目中是个大牛人。

尹先生曾说:办企业,需要四种人:保护的伞;镇山的虎;叼肉的狼;和看家的狗。打市场,攻城略地的,就是所谓的狼;做内控、管财务的,就是所谓看家的狗。尹先生看人吃饭的快慢:据说狼吞虎咽的,成为好狼的概率大;而细嚼慢咽的,据说容易成为好狗。因为知道了尹先生的话,所以,每次和同事一起吃饭,都注意观察会计系教授和营销系教授的差别。当然,这是笑话。

讲了这么一大段。其实,我是想对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提点建议,招聘学生的时候能不能也搞点花样。除了正儿八经地笔试、面试之外,也注意考查一点爱好之类的东西。我坚信,从爱好方面所能看出来的,应该不会比正儿八经的过程中所观察出来的信息少。对于识别骨干人才、特别是突出人才说不好更有价值。

我曾经和一些企业的负责人说过:我希望你们在招聘的时候,在旁边的房间摆出一副麻将桌,摆上车马跑,摆上一盘围棋。在专业背景相似的情况下,有胆量坐上去玩一下的人,可能更有培养前途。如果选人者更加用心,几盘棋和四圈麻将打下来,一个人的潜质,说不定可以看得更通透。

我一直觉得下棋和打麻将,都是很好的事情,当然前提是不影响学业。前不久和我的一位老师闲聊,谈起了80年代我们读书时候的一些旧事,比较起了某两位同学的聪明程度。一位同学是班里学习成绩常年第一,大家觉得智力超群;另一位则是班上的第五名,各种逃课和玩闹集于一身。我的这位老师比我高五届,是少有的聪明人,俯身看学生,自然看得分明。他回答,肯定是后边那个兄弟聪明啊!

老师说:第五名花了多少时间学习呀?第一名花了多少时间学习呀?我一想,也对。第五名最多也就花了一半的时间用来学习,他就能在30多人里面排到第五名;而第一名每天都早出晚归去教室自习,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这一件事情上,也就第一名。虽然这不意味着第五名如果全力以赴地学习,就一定会成为第一名,但时,如果从第五名所学的东西就够用了的角度看,毫无疑问后者更聪明。30年过去了,第五名的今天比第一名好太多了。

其实,第五名的今天很好,当年也很好。比起我们,他的学生生活相当丰富。他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外各种有趣的事情上,包括下棋和打麻将。大家不要以为清华都是一群书呆子,至少在我们那个时候,小房间住五、六个人,大房间住八、九个人。很多宿舍的桌上,都是长年摆着围棋、象棋,或者麻将的。

当然,麻将属于“不健康”的项目,在本科生阶段还不敢大张旗鼓,而到了研究生阶段就嚣张多了。那时,方桌上放一个毛毯,麻将牌从来不收。老师来了,四个角一提,或放在箱子后面,或放在衣柜里,而平时老师不来的时候,麻将牌就大摇大摆地站在桌上。人手一齐,立马开战。我自己虽然不太打麻将,但对各路“麻圣”还是很尊重的。因为我一直觉得:麻将是个很锻炼脑力的活动,只是感觉有点不够高雅。

十几年前,我去台湾访问,承李志文教授的面子,司徒达贤先生和我喝了一个下午的咖啡。司徒先生是台湾留学美国的第一个战略学博士,做过政治大学的副校长,有司徒大师的美誉。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们见面之后先谈了半个小时的竟是麻将。司徒大师先问我会不会打麻将,而后面的交流,很多都是借助于麻将作例子。

真不要小看中国人的这个方城之技,其实,所有的战略问题,在麻将中都有体现。抓上一副牌,先要看自己手中的这副牌,然后就要尽快在头脑中生成一幅牌,那就是你要努力的方向,就是所谓的“愿景”。在打牌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着“内部资源能力分析”,再看其他三家的打法和路数,进行“竞争对手分析”。头脑有“愿景”,手中有“行动”,留意着各种潜在的“机会”。

 

“愿景”一旦形成,不能僵化不变,但变化太快也会自乱阵脚。所以,一个人在前面打麻将,你在后面看他打牌,这个人的脑袋里面究竟装了多少面粉、多少水,很容易判断。人的这个能力,在程序化作业里面常常被掩盖,但是,处理意外问题时,高下不同,结果会天壤之别。

总之,麻将里面的学问实在太大。打麻将时的很多决策,和企业里的竞争决策其实在情境上非常类似。所以,我很难想象:一个麻将打得好的人,会经常犯战略性的错误。

头脑清楚的人打麻将,有很明确的策略,稳定地指导着手上的行动:吃着上家,饿死下家,防着对家,一招一式都很有针对性。而脑子糊涂的人却完全不知道他的行动所产生的后续影响,胡打一气。聪明人可以明白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输,而糊涂人赢了都不知道赢在哪里。一个人坐在庄上,牌打到临近结束,是决定博最后几张余牌中的机会,还是索性放弃希望、只求不点炮、输大钱,这个决策其实完全可以用来推断人在做事时的风险取向。

麻将也是看人城府的好地方。李锦记的家业大兴是在第三代李文达手中。李先生最喜欢打麻将,他和我说,他对人生的很多感悟都是来自麻将桌上。有人不露声色,有人喜形于色。所以,李先生打麻将时一半看牌、一半看人。

总结一下,我总觉得企业在当下的选人机制太死板,太教条,会影响企业找到真正有潜质的人。所以,我建议企业应该在正儿八经的笔试、面试的同时,也组织应聘者搞个篮球赛,下下象棋围棋,或者直接打上四圈牌。这样,说不定可以发现更多的可造之材。至于用人单位的选拔内容还会影响到学生的爱好发展,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以后再说。

作    者宁向东,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企业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以及中国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问题。

来    源|宁向东课外的话(ID:ningxiangdong_qh)

导    言|杨朦晰,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生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多少人,没熬过那三厘米!》
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
仅仅长了3cm,
在第五年开始,
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的生长,
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
其实,在前面的四年,
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做人做事亦是如此,
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
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
人生需要储备!多少人,没熬过那三厘米!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宁向东观点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