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01日    王振林 华章管理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知识型员工自主性、创新性强并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且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企业若想获得长足的发展须重视知识型员工的培养、发展及稳定。

一、知识型员工为什么需要转型

(一)社会发展的要求

1. 从技术和经济角度来看,人类历史大体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发展阶段:猎渔采集社会、农业与手工业社会、工业与商业社会和知识与信息社会。不同社会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社会主导角色和不同的财富来源。

农业社会:中国的地主和欧洲的贵族因为拥有土地而占据了社会主导地位,并拥有大量的社会财富。

工业社会:资本家因为拥有资金,占据了社会主导地位。资本成为了财富来源的主导因素。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创新在社会发展中作用越来越重要,知识社会的概念运应而生。

2. 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生产和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知识成为社会的关键资源,成为第一生产力。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知识是个人首要的资源,总体上说也是整个经济的资源。土地和资本这些经济领域的传统生产要素,并没有消失,但已经屈居次要地位了。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知识型员工将成为主要的劳动力。

3. 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1993年所写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中表示:“我们正进入一个知识社会,在这个社会当中,基本的经济资源将不再是资本、自然资源或劳力,而将是知识;知识员工将成为其中的主角。”

4. 知识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知识社会一方面要求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和普遍化,包括学习型公民、学习型员工、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等;另一方面要求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和长久性,个人要终身学习和教育,组织要不断学习与变革,国家要始终保持竞争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对知识社会中的个人来说,学习是一个应对变革的毕生过程,人生真正的核心力量是不断获得知识的能力,最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是学会如何学习。

(二)知识型员工在价值方面的特点决定的

在价值观、价值创造方面,知识型员工具有以下特点:

对价值的认知度高。

工作过程是创造性的高价值劳动。

价值的实现与其个人努力程度、工作本身和组织高度关联。

创造的价值难以评估。

知识型员工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紧密联系的。

总之,知识型员工需要转型,同时,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应对四个方面的挑战,分别是学习方面、交往方面、工作方面和成长方面。

二、学习方面的挑战:从知识学习到智慧学习

曾经我们将掌握知识的多少当成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主要评价标准。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的到来,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必须有相应的转变。知识通过精神化、内向化并加以运用自如成为了一种智慧。

(一)克服学习的现实困境

网络时代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人们通过搜索引擎,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查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任何基础知识,相当于每个人都拥有全球共享的图书馆和数据库。这种快速得到的海量信息足以使当代的普通知识分子比古代的博学者占有更多的知识。当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好处就有问题。

1. 信息社会对我们的学习带来的困境之一是信息的“淹没效应”。我们每天都淹没在大量的信息中。信息过剩导致的“淹没效应”使真正获得有效信息依然很困难,但这种困境与以前绝对信息匮乏是完全不同的问题。

2. 困境之二是知识的效度降低。以前上大学所学的知识可以用10年、20年,现在如果不坚持学习,所学的知识很快就会老化。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知识的效度不断降低。

3. 困境之三是学习时间的碎片化。 以前,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现在更重要的是以智能手机、手提电脑为代表的机器的干扰,以至于上课之前,老师必须提醒学生关掉手机。微信、微博、短信、邮件可以随时随地中断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我们的时间被分割的越来越零碎,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

4. 困境之四是角色的模糊化。网络时代很多以前固定的角色越来越模糊了,两个或几个相对角色的转化越来越快,有的甚至在一次活动多次发生变化。老师再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解答的专家了,经常需要向学生请教;写作再也不是少数人的特权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随身携带手机,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记者,发布消息。老师——学生、读者——作者这些角色的模糊化、互换性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影响。

(二)了解智慧学习的特征

智慧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环境敏感性;

思想引领性;

方法系统性;

自我进化性;

如果说,知识是食材,知识学习追求“吃得多”,那么,智慧就是美食,智慧学习追求“吃的好、消化的了”。

(三)掌握智慧学习的基本方法

我们一直强调知识的学习,知识积累仅仅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智慧的增加才是质变。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智慧是会学习、善学习。增加智慧的方式有很多种,有读书、听讲、写作、思考等等。针对知识型员工个体能够控制和掌握的时间来说,这里我着重强调:阅读、写作、思考。

因为时间关系,重点介绍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

1. 会阅读、善阅读

阅读关键在于做到以下三点:

(1)确定主题。围绕主题学习,效果会更明显。确定主题是为了聚焦。通过聚焦能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干的事情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特别是在遇到诱惑、遭受挫折的时候,能够不为所动、勇往直前,直到最后成功。与此相反,一个人如果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就不可能集中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干什么事情都只能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2)乐读百家。“蜂采百花酿蜜甜,人读群书明真理”,没有广泛阅读、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就很难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因此,我们需要在自愿、快乐的基础上博采众长。

(3)精读经典。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解决阅读的深度问题。经典著作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性,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在当前这个快餐式出版物盛行、各种观点相互缠绕交织、热点不断涌现的时期,如果没有经典作为标杆、准绳,我们很容易被流行的浮躁所迷惑,被面前的浮云遮挡双眼,被杂乱的噪音堵塞双耳,从而造成知识零碎化,思维平面化,洞察表面化。

2. 会写作、善写作

(1)按初心写感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一个人初始、本真的心志。写感受,最好的方法是按初心写,怎么想的就怎么写,既是真实的记录,又简单易行,不必考虑文体,不必考虑修饰。

(2)以读者角度写报告。报告、总结和文件多数是给大忙人看的,上到董事长、总经理,下到部门经理、主管。这些人的日常的工作很多,需要处理的事很多,需要会见的人很多,需要看的资料可能也很多。除非是很关注某件事,否则他们是没有时间仔细地、认真地、一字不拉地看你绞尽脑汁撰写的长篇大论的。因此,报告、总结和文件必须紧凑、容易被理解、全面又不失积极。

(3)言简意赅写微博。网络时代,我们增添了一项新的写作任务:发微博或微信。写微博和微信与写传统的文章、报告、体会不一样,如果你想通过微博和微信扩大影响,树立品牌,就必须做到需要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吸引人的眼球,抓住人的心理。

三、交往方面的挑战:从人情交往到人文交往

人际交往必修课,懂得人情世故往往是我们在交往中学习的第一课。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加关注人际交往中的精神层面的人文感受,通过在认识、理解人文交往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人文精神与品质,追求精神享受与内心安宁,实现人际交往从“人情”到“人文”。

(一)摆脱人情交往的烦恼

我们中国人崇尚礼尚往来,平时大家都很忙,每逢节日往往是亲朋好友之间见面、聚会等各种方式交往的集中期。但纯粹为了人情的交往是累心的,唯有符合内心需要的交往才是愉悦的。

1. 人情交往的功利性很强。交往的次数与的职位的高低和岗位重要性密切相关。职位高、岗位重要,大家就会主动、经常联络。一旦你退休或岗位不再重要,别人就不再找你。因此,别因为常常被请而沾沾自喜。别人请你吃饭更多的不是因为你的人品、你的价值,而是你身在重要的岗位。

2. 人情交往不一定能起到联络感情的作用。与经常交往的人交往是消遣,与不常交往的人交往才可能是联络。几个人经常吃饭,不管大家之间是什么关系,也不管是否有主题,这种聚会仅仅是一种消遣方式,起不到沟通、联络感情的作用。因为多次交往后,各自的角色就固化了,很难有大的改变。

3. 人情交往结束后常常会后悔。与聚会中的兴高采烈不同,酒后一觉醒来,后悔涌上心头。后悔喝多了身体不舒服,影响工作和学习;后悔说错了话,得罪了人;后悔做了不该做的事,对自己或他人有负面影响;后悔参加了不该参加的聚会。

(二)了解人文交往的特征

人文交往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人格独立性;

沟通有效性;

需求现实性;

自身完善性。

(三)掌握人文交往的基本方法

无人可游离于人情之外,不是不能接受人情,而是要有选择地接受,有取有舍。要做到人文交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从认知角色、寻求平衡、提升境界、清理净化等方面着手。时间关系,仅介绍认知角色和清理净化两个方面。

1. 认知角色

莎士比亚曾说:“人生如舞台”。每一个人都在舞台之上寻找自我的角色,演绎不同的人生。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朋友。你拿一分真心待人,人也就会拿一分真心待你,你所“取”如何,就看你所“与”如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认知角色关键是做到三个知道:知道你是谁,知道你想要什么,知道你凭什么。

(1)知道你是谁。有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取舍。很多人都想当然地认为“知道自己是谁”,一旦到了具体的事情上却恰恰是“不知道自己是谁”。这样的人往往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自以为了不起,处处想表现自己,什么话也敢说,什么事也敢做,什么人也敢顶,这必然会引发他人的反感和反击,连正常的交流都做不到,就何况人文交往了。

(2)知道你想什么,实质上是目标与选择的问题。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资源是有限的,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稀缺性是一对永远存在的矛盾。

(3)知道凭什么,实质上是要想清楚你有什么资源,从而集中优势兵力,聚焦去打“攻坚战”问题。我们受能力、时间、智慧等多方面的限制,没有足够的能力、没有足够的时间、没有超群的智慧,让我们无法维护好所有的人际关系。

我们需要经常地静下来,问问自己凭什么,什么是可以依恃的资本

初入社会,你凭什么赢得他人的信任?

做不好乏味的基础工作,你凭什么担当重任?

不具备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你凭什么赢得同事尊重?等等。

2. 清理净化

像我们的房间一样,人际关系也需要定期整理、清理、净化。多数情况下,我们对人际关系采用的是“加法”,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关系密切的、称得上朋友的人越来越多,需要联络的人越来越多。看看我们手机中的通讯录就能更加体会到这一点。人际关系也需要“减法”,在反思基础上的清理就是最好办法。

清理净化的关键是做好两点:限定和删除。

(1)限定。限定有两层含义,一是将人际关系限定在一定空间和时间上,比如将大多数同事限定在工作范围内,将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等工作关系限定在“公事”范围内,即使是子女、父母、配偶等亲密关系,也要适当划出边界,尊重他们的权利、留出私人空间;二是限定亲密关系、朋友关系的人数。

生活中典型的人际界线不清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很多父母越殂代庖,逼迫、干涉子女的恋爱和婚姻,却换来子女的不敢回家,甚至草率行事,带来终身的痛苦和遗憾。而子女一边用行动宣告“恋爱婚姻是我自己的事”,一边把找工作、买房子看成是父母的事。在这种纠缠不清中,父母无奈、痛苦,子女也无奈、痛苦。

工作中典型的人际界线不清是上司与下属的关系。相对于下属,上司是成功者、有经验、先行者,因而或多或少会产生英雄情结。特别是有些年长的上司对下属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不仅关注下属的工作情况,还过分关心下属的个人生活,甚至干涉下属的个人生活,将下属当成自子女。而有的下属一边反感、逃避上司的过度关心,一边用溜须拍马等私人方式讨好上司,以期成为“领导身边的人”、得到上司的重点照顾。在这种模糊中,上司不满意、下属也不满意。

人际关系的层次也需要限定。

限定还包含控制亲密关系之外的人际关系的频度,联络方式等。

(2)删除。删除有彻底删除和暂时删除。微信中“拉黑”应该是暂时删除。以个人的理解,除非是必须尽义务的亲密关系,朋友、熟人中有两种人必须删除。一种是经常传播“负能量”、影响我们的信心、勇气、斗志的人,这种人打击我们的积极性,让我们沮丧。另一种是教唆者的角色,鼓励、唆使我们学抽烟、酗酒、过度玩游戏、过度玩麻将牌等不良嗜好,甚至是用拉拢、勾引、利诱、“围猎”等手段让我们走向犯罪的道路。这种人是典型的“损友”。

四、工作方面的挑战:从专业化到职业化

知识型员工是分专业的,只有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迈过的职业的“门槛”。专业化并不必然导致职业化,职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一)克服专业化中的问题

1. 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很多人在其上大学前都有选择专业的“纠结”经历。选择专业,这一人生中的重要抉择往往因为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人的无知、家长的想当然等因素而“误入歧途”,从而对我们的大学生活、职业生涯带来负面影响。很多人到了需要选择专业的时候,仍然对专业知之甚少;在短短的几天内仓促应对,往往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

2. 专业学习的不确定性。有很多因素造成了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完成培养目标、达到了规定的毕业要求:教学内容上的强调科学课程轻视人文课程;办学的开放度不高,不了解社会需求;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不足、应付考试、对一些见效慢的课程不重视等等。

3. 就业与所学专业的不相关性。有的人追求眼前的工资待遇,找到了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工作;有的人在无奈、失望中进入社会,失去了职业理想,得过且过;有的人很快就发现,求职中的碰壁还不是最坏的,手里这张大学毕业证并不顶事,其他人有比你更出彩的资历和经验,领导器重的是态度好、能完成任务的人;有的人开始动摇,怀疑自己是否学对了专业、是否找对了工作,接着就是离职、再求职,甚至有的人不停地循环着这样的经历。

(二)了解职业化的特征

素养交互性;

形象得体性;

技能专业性;

行为规范性;

目标卓越性。

(三)掌握职业化的方法

知识型员工职业建设的重点是:强化职业认知,承担职业责任,提升职业能力,融入职业团队等。由于时间关系,仅介绍强化职业认知,承担职业责任两个方面。

1. 强化职业认知

对职业的认知包括很多方面,我认为重要的有:职业的特点、职业素养职业生涯阶段和关键期、岗位与职业理想的匹配程度等。

(1)职业的特点。每类职业的工作性质、技能水平、职业属性、价值性、延续性等不尽相同,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2)职业素养常常是核心价值观的反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员工的发展速度和潜力。一个知识型员工能否迅速成长,关键在职业素养。职业素养作为员工日常表现隐性的部分,改造的可能性小,员工的层次越高,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越大。

(3)职业生涯。分为职业准备期、职业进入期、职业适应期、职业稳定期和职业退出期。

(4)职业关键期。第一个职业关键期是初入职场的第一年;第二个职业关键期是入职场后3~5年;第三个职业关键期是你升了职、有了直接下属。每一次岗位的变化都是一个关键期,如何适应新岗位的要求是主要任务;一旦没有在短时间内适应,就有造成职业风险。职业高原期和职业倦怠期是另一类职业关键期。最后一个职业关键期是退休前的1~2年。

(5)岗位与职业理想的匹配程度。“适合自己的工作”和“自己满意的工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适合的工作是满意的前提,不适合的工作及时待遇很好但时间长了满意度也不会高,满意的工作一定是适合自己的工作;“适合”是基础的,“满意”是更一层楼的。

2. 承担职业责任

(1)理解责任。与责任有关的词语有很多。如:责任感,责任心,负责任,责任力,责任人,问责制,等等。针对某项工作任务或者一件事情来说,我的体会是:责任贯穿于一项任务的事前、事中、事后。

事前,勇挑重担、敢于面对困难和任务是责任感;事中,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工作过程负责,对工作目标负责,负责就是负责任;事后,工作好与坏由人按标准评判,好的要接受褒扬或奖励,不好的要接受批评或惩罚,好、坏都要承担责任,要担当。事前、事中、事后都有态度问题、有认知问题,也就是责任心的问题。责任贯穿于一项任务的全过程,其如图所示意图。因此,责任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包含责任心、责任感、责任力和责任人,责任决定行动。

(2)知识型员工工作中的责任心首先是敬业。爱岗敬业是社会大力提倡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是每个从业者应当遵守的共同职业道德。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就是用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工作。

(3)知识型员工的责任感首先源于独立人格的培养。知识型员工人格的独立或依赖,反映在工作责任上有着极大的差异。缺乏独立人格者在事前一般缺乏足够的勇气,责任感不强。

(4)知识型员工的负责任首先是对工作本身负责。有两种不同的责任系统:对人负责和对事负责。华为公司老总任正非在总结说:“对事负责制与对人负责制是有本质区别的,一个是扩张体系,一个是收敛体系。执行流程的人,是对事情负责,这就是对事负责制。事事请示,就是对人负责制,它是收敛的。

(5)自律和正直是知识型员工职业责任的试金石。知识型员工常常以专业的身份出现,往往容易滋生自大、自满、目中无人、刚愎自用等想法。而严格要求自己,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要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

五、成长方面的挑战:从谋生到价值

生存是任何社会的第一法则。多数人的谋生充满了艰辛,意味着流汗、付出、忍受、疲劳、无奈;会谋生才能养家糊口,会谋生才能胜任社会赋予的各种角色,担当起各种责任。知识型员工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占用了相对多的资源,不能仅仅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方式,而应该把工作当成一种创造价值的生活方式。

(一)正确对待谋生过程中的压力

压力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

一是生活本身的压力,薪水太低、心仪的对象不好找、孩子没有人照顾、买不起房子等。

二是是工作中的压力,如工作量大、工作难度大、经常加班、上司要求高、人际关系紧张等。

三是个体心理因素造成的压力,如急于求成、患得患失、攀比,刚刚工作,就想挣到大钱,急于实现财务自由;看到身边的人发了财、生了职,心理不平衡,急于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四是“二手”压力,也就是环境、身边的人的传递给你的压力,如媒体的渲染、同事的抱怨、父母的催婚等。当然,这些压力源有时是相互转化的。

对于生活和工作中的现实压力,我们需要客观面对、认真应对。克服心理因素造成的压力,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二手”压力,要降低其感染程度,更不能任其自由发展转变为心理压力。

(二)全面客观认识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实际是社会对一个人的公认程度或者信任度。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简单概括:一是对其所在组织及社会的贡献的大小,可以用社会贡献度来衡量;二是个人及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快乐程度,可以用个人幸福度来衡量。

人生价值具有以下特性:

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性;

主动创造性与真实体验性;

社会实践性与追寻意义性。

(三)掌握价值整合的方法

知识型员工价值整合需要通过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现实的目标、有效管理时间管理、及时调整心态、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有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充分发挥潜力,提高素质,承担责任,实现自我,创造价值等方面着手。

仅介绍时间管理和养成良好习惯两个方面。

1. 有效管理时间

管理好时间是知识型员工价值整合的基础

(1)掌握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

方便性原则。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使用什么工具,都应该坚持把方便性作为第一原则,只有做到了方便,才能快捷、熟练、高效。如果采用的工具、方法过于复杂,或自己不熟练,只能浪费时间,得不偿失。

80/20原则。“80/20法则”用在时间管理上,就是:20%的工作时间会带来所有效益的80%。也就是说,处理最重要事务的20%的时间,将会带来80%的成效;而如果将工作花费在琐碎的多数问题上,就算花了80%的时间,也只能取得20%的成效。

排出优先顺序原则。我们的工作可以按照两个维度划分:一个是工作的紧急程度,另一个是重要程度。对四种不同性质的工作采用不同的策略。

(2)克服时间碎片化。

设置“安静时间段”;

集中时间处理信息;

批量处理事情;

利用零碎的时间;

瘦身朋友圈。

(3)记录、分析与改进。

记录时间。需要问自己,时间去哪了?为什么总是那么忙乱?首先要记录自己的时间。根据自己的情况将每天的时间分成若干段,可以1小时为一段,也可以2小时为一段。如果可能,还可以记录对活动事项的计划用时、实际用时以及超时原因。

分析时间。一段时间后对记录进行分析,时间的计划性如何,是否经常超时,主要的时间用在什么类型的活动上了,用在重要但不紧急工作上时间占比,统计各类活动的频次,等等。同时,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时间浪费: 

因没有制订计划而导致时间浪费;

因不好意思拒绝而导致时间浪费;

因拖延而导致时间浪费;

因不速之客的干扰而导致时间浪费;

因电话、微信、短信、邮件等的干扰而导致时间浪费;

等等。

改进时间管理。减少电话干扰,减少不速之客,减少无效会议,提高计划的有效性,有效授权,克服拖延。

(4)把部分时间投资于未来。学习、总结、积累是典型的投资于未来方式。一些人借口忙,而忽略学习;一些人不善于利用业余时间,将大好的时间用于没完没了的应酬和玩麻将上,一些人看到别人悠哉乐哉,自己也无所事事,殊不知别人可能学习累了才玩,或者在玩中思考。

2. 养成良好的习惯

(1)习惯的形成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无意识状态中形成的,主要是家庭成员、同学、同事等身边人的潜移默化,二是有意识状态中形成的,主要个体的努力或放纵。

习惯的养成是有阶段性的,在某一个时间段就要养成一些好的习惯,否则会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负面影响。比如,从小就应该养成文明礼貌、干净整洁的习惯,小学时就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职业初期就应该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等等。

(2)知识型员工入职前就应该具备的习惯不能在工作后才去培养,否则,对个人的职业成长有很大影响。例如:职业准备期就要具备谦虚礼貌、卫生整洁、强身健体、热情大方、尊重他人、学习思考、宽容感恩等习惯,不能随心所欲、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目中无人、不良嗜好。

在职业初期就要养成有守时及时、服从执行、积极主动、遵守规则、承担责任、要事第一、总结提炼、追求卓越等习惯,避免眼高手低、马虎轻率、浅尝则止、斤斤计较、消极被动、推脱借口、投机取巧、吹毛求疵、牢骚抱怨、消极颓废等不良习惯。

(3)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提高认识,制定目标和行动计划,寻找身边的榜样,自律。

总结

以上我们讨论了知识型员工如何应对学习、交往、工作和成长四个维度挑战、积极转型。

在现实生活中,这四个方面的修炼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又统一于知识型员工在组织和社会中作用的发挥,以及其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尽管成长维度是单独讨论的,但其与其它三个维度有所区别,成长维度是包含在其它三个维度之中,成长是核心,学习、交往和工作等方面的进步都是实实在在的成长。概括起来是“一个核心三个侧面”。

学习、交往、工作和成长四者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彼此相互制约的。一个人的社会贡献度和个人幸福度,取决于四者的共同作用。任何一个维度效用的不足,都直接地影响到知识型员工社会贡献度和个人幸福度整体的水平;只有同时重视四个维度的作用,才能有比较高的社会贡献度和个人幸福度。

原文标题为《干货:知识型员工职场转型的四个挑战》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给我”还是“拿去”?》
    有一朋友,做人特别吝啬,从来不会把东西送给别人。他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把东西给谁!  
  有一天,他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他的朋友在岸边立即喊到:把手给我,把手给我,我拉你上来!这个人始终不肯把手给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急了,又接连喊到:把手给我。他情愿挣扎,也不肯把手给出去。
  他的朋友知道这个人的习惯,灵机一动喊到:把我的手拿去,把我的手拿去。这个人立马伸出手,握住了他的朋友的手。
  启发思考:
  “给我”还是“拿去”?我们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是不是一直在向客户表达着“把你的钱给我”,客户就象上面那个吝啬的人,情愿在痛苦与不满足中挣扎,也不愿意把钱给我们。
  如果我们对客户说的是:把我的产品拿去,是否会更好一些呢?客户会更情愿地去体验你的产品,购买你的产品。
  “给我”还是“拿去”?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精明的商家是否能从客户的角度去设计成交,设计商业模式的问题,换一个角度,事业就豁然开然。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