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熟知度
面试官常问:“请问你对我们公司了解多少?是什么吸引你想来我们公司应聘?”
当应聘者回答的很简单、很含糊,或者换句话说,对企业基本面了解得很单纯、很浅显。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喜欢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比如,诸如这类回答:“街上广告比较多,感觉规模不会小,很喜欢。”“大家都说公司不错。”“我的一个熟人/家人推荐我来这家公司。”
当再深度问一下情况时,立马卡壳,基本认识属于空白。
2、岗位熟知度
面试官常问:“你对我们公司这个岗位了解多少?”或者:“你认为你求职目标岗位的工作任务应该是什么?”
如果对方回答的内容与当前实际目标岗位情况交集太少,说明不够熟悉,之后能不能有效担当就要进一步考虑;如果能非常情况的回答出来,并且和公司待招岗位的工作任务有比较大的交集,那么就可以让面试官有进一步问下去的兴趣了。
某应聘者凭借做过多年办公室主任的经验,自认能担当得起招聘单位办公室主任这一角色。但当面试官询问办公室主任究竟应该做些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让面试官对其胜任能力产生了质疑。他回答问题的内容与招聘岗位的交集太少,即便有些职能有所涉及,也是蜻蜓点水,不够深入。该企业办公室的短板如文化建设、广告宣传、信息化、文档管理等这些工作都没有有效谈到。
3、企业向往度
面试官常问:“你的职业规划怎么安排?”先了解,再向往。
有前两个问题垫底,这个问题往往很容易获得答案。如果应聘者是权宜之计,只是想暂且找个地方再骑驴找马,还是想脚踏实地的一直干下去,面试者必须基于此做出有效判断。
某企业面试了一位毕业了两年的女研究生小李。从简历审查第一关所获得的信息来判断,专业要求招聘单位并没有相中,于是便委婉的拒绝了她,原因为这样过去了。没曾想到的是,后来小李多次来公司拜访,想让招聘单位给个机会,并反复说一年来一直在关注应聘单位的发展情况,非常向往来公司工作。招聘单位顺势就追问究竟对企业熟悉多少,没想到的是,她居然能非常清楚的将公司的基本概况和各种产品讲了出来,并对应聘岗位应做的工作讲得很清楚。
招聘企业为该员工有这样的表现也很受触动,便破例将其招聘到公司试用。如果对方想在公司长期做下去,并在实际行动中不断的证明自己,就可以给对方一个机会。
本文出自《匹配: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技巧、制度与实践》 作者:孔祥民 来源: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