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激励的问题,许多人总是会想到“胡萝卜加大棒”,用奖励来鼓励我们希望的行为,用惩罚来消除我们不希望的行为。在众多的经理人看来,“管理大事,奖罚二字”,只要“奖惩”到位了,就没有抓不好的管理。但是,真实的情况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1.胡萝卜加大棒并不靠谱
大多数人认为,从办公室到运动场,奖励!尤其是冷冰冰的现金能够增加人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成绩。但情况并非如此。
美国著名学者丹·艾瑞里与其他三名经济学家在印度进行了一项关于“估测外在激励因素对成绩的影响”的试验。他们雇用了 87名被试者,要求他们玩几个游戏。他们将被试者分为三组,分别规定每组达到一定成绩后会获得的奖励:1组达到一定成绩后只能获得少量奖励:4卢比,差不多是当地人一天的收入。2组能获得中等奖励:40卢比,约合当地人两周的收入。3组能得到大笔奖励:400卢比,几乎相当于当地人5个月的收入。
结果,获得中等奖金的2组并不比获得少量奖金的1组表现得更好,而获得 400卢比超级大奖的3组表现最糟糕,更多的奖励并没有提高被试者的成绩,反而更低。
如果说把胡萝卜当作奖励有时会鼓励低劣的行为,那么,是不是把大棒当作惩罚应该能够阻止其发生了?
以色列经济学家尤里·格尼茨和阿尔多·拉切奇尼对一些儿童日托中心进行了为期 20周的研究。这些日托中心每天下午 16:00关门,家长必须在关门前接走孩子,但是,每周都有许多家长会迟到。为了杜绝和减少家长的迟到现象,他们在征得日托中心的同意后制定了罚款规定:若 16:10以后接孩子,每次每位孩子将被处以 10比索罚款。
结果,执行罚款后,家长迟到的人数先是减少,而后是稳步增加,几乎是以前的两倍。惩罚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助长了家长们迟到的现象。“惩罚”同样不能带来你所期望的结果,这说明“胡萝卜加大棒”这一简单的、常常被我们挂念在嘴边的商业原则似乎并不靠谱。尽管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和能够接受的现实,但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证明,仅仅依靠“胡萝卜加大棒”来激励你的员工是注定不行的。
当你把“奖励”与“工作”划上等号的时候,在有的员工看来,“工作”就是一项“苦差事”,没有一点的兴趣可言,即使给了奖励也没有积极性,因为在他们看来“奖励”就是一种补偿、一种交易,多干一点也不行,少给一点也不让。这样的情况对惩罚也是一样的,当你把“错误”与“处罚”相挂钩的时候,对有的员工来说可能会避免发生这样的错误,但也有的员工会因此更加“心安理得”地去犯错误,因为在他看来他已经为此支付了犯错的“成本”,也就不在乎别人会说什么了。
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过多地关注了员工的外在动机,而忽视了员工的内在动机,许多人以为只要是人,就可以被“驱赶”“引诱”“胁迫”,但这决不是问题的全部,否则人与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2.走出激励困境的7条建议
实际上,当我们过度地依赖“胡萝卜加大棒”的时候,对方会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令人厌烦的“工作”,这无形中会让他人产生一种抵触的情绪。只有当“让你做”变成“我要做”的时候,对方才会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有趣的“游戏”,就会极大地调动他的兴趣和热情。
在这里,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和学习体会,提出如下7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⑴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要把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需要相结合,用目标来体现每个人的价值、能力和愿望,让人们有一种方向感和使命感,让人感觉自己从事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⑵奖励最好在任务完成后给出。不是“如果……,就……”而是“既然……,就……”。出其不意的奖励让人有一种惊喜感,一些预想到的奖励会减弱激励的效果。实际上,过多地依赖“程式化”的奖励就等于没有奖励。
⑶满足需要的奖励就是最好的奖励。要针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奖励,没有哪两个人对“奖励”会有同样的要求。只有奖“对”了,才能激发对方的兴趣和积极性,奖“错”了,有可能适得其反。
⑷不要忽视金钱的作用,但不要过度依赖它。没有金钱,一切奖励都会黯然失色,但这是一把双刃剑,你依赖它,下属也会依赖它。更多的称赞和正面反馈可以降低奖励成本,减少诸如“金钱”一类奖惩带来的危害性,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
⑸不要放弃惩罚,但要辅之以教育。要清楚哪些错误是必须要进行惩罚的,哪些错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改正的,只要教育能够达到目的,就不要过度地依赖惩罚,过多的惩罚会带来负面影响。
⑹让下属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人的天分来自人的兴趣,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以发挥他们更大的潜力。同时,要给予下属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反馈,让他们知道自己做得怎么样,不断增加他们的信心和自豪感。
⑺依据不同的任务的类型实施不同的奖励,不同的人要实施不同的奖励,不同的工作也要有不同的奖励方式。对一些需要机械技巧、重复型的工作多依赖外部奖励和惩罚(胡萝卜加大棒),对一些需要思维技巧、创新型的工作就要减少奖励和惩罚,而多考虑非物质性的奖励。
领导就是激励,一个不懂得激励的领导是不会有真正的领导的,甚至也不会有真正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