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在微软38年的历史上只有两个CEO,即比尔·盖茨和鲍尔默。比尔·盖茨是公司的创始人,鲍尔默也是在公司创业期就加入微软,一直辅佐在比尔·盖茨左右,于2000年接任比尔·盖茨。时至今日,微软实质上还是一家由创始人领导的公司。但此次更换CEO与微软进行重大变革画着等号。很多国际巨头在离开创始人的领导之后,职业经理人便会被董事会、股东的短期利益所左右,公司失去对长远目标的追求。所以,可见这次微软的选择是谨慎又谨慎,不仅是在保守和激进的改革中做选择,也是希望为传承与变革做出平衡的安排。
为变革让路
比尔·盖茨表示,最近已经会见过多位接班候选人。虽然需要谨慎,但更换CEO的事情不宜拖得太久,真空期会令微软内部员工迷失。结合目前的信息来看,微软有可能在未来一个月内宣布新CEO人选。如果真是如此,鲍尔默将有时间度过他人生中最轻松的一个圣诞长假。
在这次的股东大会上有股东质疑微软利润与股价脱节的问题,鲍尔默回应:“现在的股价是我刚接任CEO时的60%,而利润却是之前的三倍。我希望公司继续把关注点放在创造长期利润上,如果这样,股价自然就会上涨,我对此很有信心。”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微软曾被当作神,当作创新的代名词,与前几年谷歌和近几年苹果的市场地位一样。在完成从创业明星到世界巨头的转换之后,微软并没有衰落,即使在近十年间不断有评论认为微软已经跟不上时代,但微软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也正是因此,鲍尔默对微软的变革采取相对保守的做法。鲍尔默在此前接受《华尔街日报》的采访时,含泪披露了自己离职CEO的原因,他称“自己或许是旧时代的象征,因此不得不离开这一职位”。
业界对微软的质疑是因为微软不肯抛弃旧有的商业模式,始终抱着金饭碗,即Windows和Office两个核心产品。股东的担心是微软没有像谷歌和苹果那样,有着良好的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的基因,未来看不到前景。鲍尔默很清楚自己的离职是为了给变革让路:“我非常热爱我正在做的工作,不过,微软进入新时代的最好方式是,能有一名新领导者推动公司加快变革。”
两个“临时工”
微软董事会为寻找新任CEO而准备的一份文档显示,理想的候选人应当“在快速变化、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拥有管理复杂全球性组织的广泛经验,并拥有推动公司营收和利润增长的记录,其领导市值达数十亿美元、拥有大量员工的组织能力应当已得到证明”。
在微软的候选人名单中,3位来自微软内部,两位来自外部。当下最为热门的是来自内部的公司首席运营官COO凯文·特纳和来自外部的艾伦·穆拉利。有趣的是,这两个人都有可能是过度安排,成为“临时工CEO”。
一则来自微软内部的消息称,将会由凯文·特纳接任CEO,在2~3个财年之后,这一职务再由不算外人的外人埃洛普接任。COO通常比较了解公司的整体情况,改革不会过于片面或者激进,在公司换帅过程中是一种不错的过度选择。此前,苹果库克接任乔布斯、英特尔柯再奇接任欧德宁,都是采用了COO接任CEO的策略。埃洛普此前是最为热门的人选,他是诺基亚前CEO,在就职诺基亚之前是微软最大现金收入来源之一的商业软件部门前总裁,被认为是微软派向诺基亚的卧底,最终促成了微软对诺基亚手机业务72亿美元的收购案。
另一个热门人选由鲍尔默口中曝出,即福特CEO穆拉利。鲍尔默在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去年的平安夜里就曾与穆拉利讨论过微软的改革。穆拉利以改造福特的公司文化而出名。而鲍尔默意识到微软的改革需要从文化变起,希望重整能够改变微软的“采邑文化(culture of fiefdoms)”,这种文化中雇员和公司组成单元彼此分隔,鲍尔默希望达到的是一个欢乐的大家庭公司,公司内部彼此合作。鲍尔默甚至将重整命名为“一个微软”。鲍尔默在今年7月1日新财年时,对微软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组,穆拉利正是其幕后策划者。但穆拉利已经年近七十,如果最后被选中,显然也是过度安排,帮助微软顺利度过转型时期,同时给培养一个更全面的CEO留出充裕的时间。
从现阶段微软CEO难产的情况来看,5位候选人中确实没有一个是各方面都“完美”的继任者。
变化中的微软
虽然新CEO还在“难产”中,但微软的变化已经在发生。正如鲍尔默在股东大会上的发言:“公司要想获得成功,除非赌上一把,别无他路可寻。”鲍尔默坦言,自己离职只是因为董事会不满其变革速度慢。事实上鲍尔默也是微软变革的积极推进者。他在2011年提出公司向“服务与硬件”转型,今年收购诺基亚加大在硬件领域的投资力度,并且,7月份进行了公司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重组,以适应公司新的战略方向。
11月20日,诺基亚股东大会上,99.7%的参会股东对微软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投出了赞成票,这些股东所持股票占诺基亚股票数量的约80%。但就在之前的一天,11月19日,在中国的诺基亚东莞制造工厂,由于认为在诺基亚向微软出售手机业务的过程中未能获得合理经济补偿,员工进行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约有数百人停止工作。
新上任者需要面临的难题还有许多,现在微软也在转变。此前,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究集团主席张亚勤曾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微软内部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比如开发模式的变化,Office以前的流程比较漫长,先有一个计划升级,然后进行开发、测试,最后推向市场,中间需要一两年时间。而现在开发与运营联动,周期从6个月缩短到3个月、1个月,甚至每周更新,接近互联网速度。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研究院院长Peter Lee前不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研究院正在发生的变化是加快从研究向产品的转化速度。与过去的做法不同,技术往往是由研究员和产品开发人员甚至直接用户一起参与研制,它们的立项、开发和测试周期正在大大缩短,这意味着,它们将有可能在更短时间内推出创新型的产品。此外,为了顺应微软向“服务+硬件”的新方向转型,研究院的研究方向也做了很大的扩展,微软研究院所研究的范围正从计算科学拓展到经济科学、社会科学和商业战略基础研究,“这并不是对过去基础研究模式的颠覆,而是将研究领域从技术和服务扩展到服务于微软整个公司的运营”。
重组后的微软已经在变化中,而CEO的新人选或将是加速变化的助推器。在互联网领域处于落后的微软需要加速追赶,才有机会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