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闷微博:悄悄关注了我儿子的班主任,昨天她竟然在微博上晒我儿子的不及格作文,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跟帖回复之一:太没师德了。
跟帖回复之二:应该是个年轻老师吧,有经验的老师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踏进职场的那一刻,你从前乘坐的船就沉了,不得不开始漂流。
境遇的转换来得如此之快,像极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那场摧毁轮船的风暴。同事关系、客户关系中的巨浪那么骇人,接二连三拍打着你。必须与你过去享受的来自家人和老师的情感照顾道别了。好好地道别?怎么可能?你总不能花一辈子去道别吧。
在职场的滔天巨浪之中,你游泳、你呛水,要存活下来,总要先抓住根救命稻草、一个可以安顿你的平台。李安导演很务实地给少年派计划 了一条还算比较现代化的救生艇,而不是一根木头。我们也没必要从极其原始的经验谈如何自救,如果有先进一点的手段,干吗不用那?这年头,能安放你的平台就是微博。
很多童鞋会跳出来叫:微博是我自己的私人空间!他们还不亦乐乎地忙着贴标签:“个人言论,与供职单位无关”或是“这是我自己碎碎念的地方”。殊不知,微博的根本性质就是社会化媒体,想让自己的言论在微博隐藏?不可能。我们是个社会人,总要与这个世界联系着。连少年派的救生艇,都跳上了鬣狗、斑马和猩猩,不管友善与否,总要考虑如何与它们打交道的问题。
睿智的观众们最终都看出来,电影中老虎就是少年派自己。但老虎究竟是他的什么?有人说是欲望或兽性,有人说是无理性本我。我还是愿意更务实一些:老虎是少年派的情绪。在汪洋大海上,让少年派生存下来的关键,不单单是救生艇,而是他对自我情绪的成功控制。而在暗潮涌动的现代职场中,社会化媒体的平台之上,人们的求生秘笈则是在“情绪工作”中的表现,换句话说,职业中的情绪管理关乎你能不能吃得上饭、能不能吃得香。
现在,如果在单位受了客户或是同事的气,很多人的做法是:用微博扎这个小人。在资深的职场人士看来,这种做法显然很不可取。不管是被客户看到,还是被上司看到,都会倒霉。
三十年前,Hochschild提出情绪工作的概念,主张情绪也是工作任务的一部分:工作者在组织的规范下以及薪资的报偿制度下,必须在公共场合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创造出一种适合于组织所要求的工作气氛,也就是说,情绪工作意味着个人为了工作要求而必须制造或压抑自身的情绪。她用三个简单的问题来阐述这一概念:“我真正的感受为何(what I really feel)”、“我应该如何感受(what I should feel)”、“我尝试如何感受(what I try to feel)”。
人们恍然大悟,原来情绪可以商品化,情绪表达不再是私人的一部分,而是可以贩卖的商品,可以被出售以换取工资,具有交换价值。之后, 心理学 家和管理学者们纷纷投入情绪工作的研究中。
熟悉老虎、适应老虎、调教老虎,屏幕上的少年派为了与虎共存,费尽心机。同样,工作情绪的管理也不容易,但这事儿与饭碗密切相关,所以很需要下工夫在谋略方面进行钻研。近20年来,研究者们在工作情绪的管理策略方面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即四种不同层面的策略。
表面扮演策略。工作中尽量调控表情及行为,以表现组织所要求的情绪,但是其内心的感受并不发生改变。说白了,就是做表面文章。大家都哭,你有权利不哭,而且你还想笑。可是只有哭才讨客户的欢心时,于是你肯定会装哭。表面扮演往往是维持生存的最基本手段,少年派在强大的老虎面前,一开始也只能装作顺从。在微博上嘛,尽量不要咒骂你的客户和上司,不然饭碗很成问题。
主动深度表演策略。当员工的内心感受与组织的表现规则不一致时,他通过积极思考、想象和记忆等内部心理过程,激起或者压抑某种情绪,使表现出来的情感和内心的情感是一致的。老虎在深夜望着浩瀚大海,少年派看着老虎,此时的他开始感受到老虎的孤独。你很讨厌客户的微博,没关系,千万别拉黑,多看看,看的时间长了,自然会发现他的亮点,就有了共同语言。
被动的深度表演策略。员工内心感受的情绪与组织的表现规则恰好一致时,就将能够在工作中自发地、真诚地表现出组织期望的情绪,员工需要表现的情感是他们内心所经历的情感。暴风雨后,少年派和老虎都奄奄一息,派抚摸着老虎,两颗心如此之近。当发现微博上有人诋毁你们的产品,你怒不可遏,和老板一起冲上去与对方骂战,不管输赢如何,老板肯定会更信任你。
蓄意不同步策略。这种策略要求员工既要表现出适度的情绪,又要保持内心的中性感受。员工满足了组织表现规则要求、表现出了适当行为,但是员工的内心情绪感受却保持独立。学者Harris称之为最大化理性行为,可以看出这种策略很牛。少年派漂到了食人岛,那里舒适安逸,但他还是从花朵中的人齿判断出了隐藏的危险。你们公司的牛奶或白酒 销售 量不错,但你知道那玩意真不宜多喝。现实中你依然做着自己的工作吆喝赚钱,但从不在微博上向亲友们推荐公司的产品。
所以啊,在职场江湖里微漂流的时间久了,你就知道,萌是可以用来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