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中国企业家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一个职场团队中总有那么些有意思的分工。综合实力最强的人当仁不让成为老大,有埋头苦干的执行者,当然也不缺有想法爱提意见的人。运气好的话,或许还能有一个爱讲冷笑话的宅男去调节气氛。

    当然,默默无闻的人未必一直都不会被注意到。特别是有些看起来很靠谱的家伙,和同事关系都处得不错,有什么工作交代也好、拜托帮忙也好,总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头脑风暴起来,想法比起宅男的提案,可操作性也强得多。

    别忽视这样的存在,在上司眼里,这大概就是最好的“第二人”。这个计划 在大部分人的心里也同理可证,只是他们还没有察觉到而已,除非哪天上司忽然过来说团队要换人。

    比如强大的员工免不了经常接到猎头的电话,被游说的次数多了,哪家公司开出来的职位和待遇又都优厚,说不定还不等风声传开就被挖了墙角。

    在大家交头接耳谁要跳槽的同时,接替第一的人选大概也渐渐浮上心头了。

    是的,就是那个总能顶事儿,还偶尔能帮忙收拾烂摊子的“第二”。当然这样的“第二”或许不仅仅是一个人,谁上位的问题,那自然另当别论。

    羡慕嫉妒恨但基本还是心服口服之余,你有没有想过,“第二”也并非唾手可得?

    至少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力,在团队明确达成共识之前,“第一”走了还能有他顶着的想法,早已潜移默化而开。

    他或许有比其他人更多的经验,也或许有其他人还不具备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关键时刻他可以被信任和依赖。

    用市场部职员杨淼的话来说,即使是被团队成员渐渐推上去的第二,同样意味着责任和比其他人更多的压力。

    机会总是要给更能干的人,看起来成为第二并不是什么糟糕的事。

    1、心甘情愿做“第二”

    “不想做第一”,来自企业市场部的杨淼和IT公司的HR陈霄达成了这么一个共识。杨淼是觉得市场工作多如牛毛,成为第一甚至还需要背负 销售 压力。陈霄不认为不能做第一是件遗憾的事,但这一定不是常态。年末大家都在出计划,虽然是陈霄做的年度规划和学习 方案初稿,当看到人力总监修改后的方案,陈霄明白自己还需要更多的观察和学习。“如果现在就让我去做第一,很多事情不会把握得那么准确。”

    在互联网产品团队工作的严浩则更明白这个道理,产品人员已经形成特定的做事方式,在通用能力上大家不相上下,但当讨论到关系产品成败的策略时,第一名的产品经理依然有很大的发言权,“这是第一名难以被超越的地方,他的经验都是一点一点叠加起来的,即使作为第二名,这时候也需要依赖他的决策。”

    点评:在一个企业环境里,对员工的考察是多方面的。就像在学校时的考试,有很多门功课。有些人是单科第一,有些人是综合总分第一,每一种情形都不一样。我的建议是不论你是第一还是第二,发现自己的强势很关键。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对自己优势的运用,优势让你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并不断给自己带来自信,从而不断接受新的挑战,于是提升自己。也不要只为了做第一而挑战自己不擅长的领域。

   2、做第二也需要相当的实力

    做第二当然没那么简单。“第二意味着很多时候需要自己亲力亲为”,杨淼说。听起来,第二名并不缺乏展示实力的机会。即使没有明确的责任分配,这个位置依然肩负着比大部分人更多的压力。

    虽然人力总监的方案终稿让陈霄感觉到了差距,但他知道自己的初稿也打下了不错的底子。特别是对于学习 计划,如果时间和内容都规划得不错,学习 可以被员工视为福利;如果计划 的课程太过占用时间,或者缺乏意义,不但浪费公司资源,还有可能引来抱怨。陈霄两年的行业学习 经验派上了用场。

    作为具有市场经验的产品人员,严浩对商业有更好的直觉和把握。虽然大部分时间他做的事情仍然在执行层面,但对于整个团队而言,因为良好的商业触觉,严浩也是团队中的“重要人物”。

    点评:我比较在意一个人有没有大智慧。对于有时候会提到的“做不了第一,争取做第二”的问题,作为公司人,首先要了解自己。如果是实力比较弱的情况下,要观察、学习,思考如何做得更好。这就是良性的“争”。有些人会纠结于为什么别人得到的机会比自己好,这个没有任何意义。放低心态很重要。和上司沟通也要从积极的角度,比如表明自己擅长什么,而不是以“蛋糕只有一块怎么办”这样狭隘的视角,“蛋糕”肯定不只有一块。

    3、随时做好当第一的准备

    对于处在“第二”位置上的公司人而言,成为“第一”也许就在下一次机会。即使认为自己没有做好准备,但或许一场突如其来的人事变动,第二就得“顺理成章”或者“不负众望”地成为第一。

    面对这样的情况,杨淼觉得自己具备足够的业务能力,只是心理调适还需要时间。“如果是因为自己没有准备好而失去机会,换一个角度看,未必不是坏事。”

    严浩则有很清晰的职场目标,如果有真正带领团队的机会,他认为自己做好了准备,“做了比较久的第二,虽然还欠缺些经验,但我会享受对产品全权负责的机会”。在他看来,对于处于上升期的公司人来说,第二是个很难得的职场位置,通过对此前工作的反思和纠错,以及对前辈做事方式的学习,像海绵一样迅速吸收知识,成为第一则是将它们释放的最好时机。

    点评:除了“顺水推舟”成为团队首领的情况外,公司人有时也会面对“是做鸡头还是凤尾”的选择,这要看你在怎样的境界和阶段。一种是觉得做第一有成就感,另一种是愿意和很多有能力的人一起工作,可能你不是最好的,但是和团队一起做出成绩的概率更高。学会尊重比你强的人是一个很重要的素质。当驱动你的目标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时,第一或第二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在个人目标之上的更大目标,就是你希望你和团队从事的项目或工作能取得成功,给组织带来价值。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盲人过桥》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桥,从桥上摔下,两手抓住了桥栏。他战战兢兢地抓紧栏杆,自己估计松手后肯定会掉进深渊里。过路人告诉他:“别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紧抓着栏杆高声呼叫。时间长了,手上累得没力气了,一松手就落到桥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来,说:“嗨!早知道桥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让自己受这么长时间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这个盲人是有些夸张,但企业管理中常常会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宁可把下面想的恐怖点,预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这个是危险的,所谓的忧患意识,要把问题想得更加复杂点,把问题想得更加困难点,这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错,但对企业战略来说是存在问题。

企业战略过程中对于未来预估,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某种预估将会对当下的行为发生扭曲,企业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无谓的因素上。宁可想得复杂点,不要想得太容易,这种思维其实是掉以轻心的反面,中国人有句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业管理中,若没有这种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当然有这种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鹅现象在当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论与模式如此之多的当下,企业着眼于当下的未来预估,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