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
经营管理
人才在人力资本中处于最关键、最核心的地位,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但是,与之极不相称的是当前中国企业演绎出一幕幕人才管理闹剧,表演着让人忍俊不禁的众生相。
企业人才管理的现状:
盲人摸象,缺乏系统
“盲人摸象”是一个广为流传的寓言故事。
从前,有几个盲人想知道大象到底长得像啥,于是他们找到一头大象,分别用手去摸大象。摸到腿的盲人说大象像柱子;摸到尾巴的盲人说大象像条蛇;摸到身躯的盲人说大象像堵墙。为此,对“大象到底像什么”这个问题,几个盲人争论不休。
我们有幸长着一双眼睛,也有幸见过大象,便认为盲人摸象是可笑的。事实不然,在无穷尽的大自然面前,在没有人真正目睹过的客观世界面前,其实人类有时连盲人都不如,整天在演绎着盲人摸象的故事。一位哲学家曾说过:“真实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人们感知的世界。”虽然有点唯心主义色彩,但却是事实。
企业人才管理,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一头大象。无数的研究工作者、实践工作者每日
都在像盲人一样摸索。于是,人才管理这头大象,在不同的人心里便有不同的映像,百家争鸣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只要在某个事实判断方面存在百家争鸣,至少表明还没有所谓的公理问世。一些企业经过一番摸索,得出千姿百态的人才管理大象图像:从事人才测评者认为没有人才测评就谈不上真正的人才管理;从事人才招聘者振振有词,人才管理关键是招聘到优秀的人才;从事人才考核者更是信心十足,人才管理核心是考核,没有考核也就无所谓人才管理;从事薪资管理者则不屑一顾,人才管理就是用合适的待遇与合适的人才匹配;从事人才学习
与开发者最为牛气,人才管理最重要的是保持持续竞争力……
企业老板是企业的负责人,是人才管理的最高长官,他们对人才管理的认识较为全面。他们认为,所谓人才管理,就是让人才如何为企业赚钱。此话可谓一语中的,但令人更加困惑的是,人才管理这头大象到底像什么?
在一次全国性的企业人才研究会上,关于人才管理的论争相当激烈,摘录几个有代表性的论点,供大家参考。
某生产
制造业
公司的老板王总总结该公司人才管理的心得时说:“管理人才,像放风筝,飞得远时,紧一紧绳子;飞得近时,就松一松绳子;风筝飞多高,关键看你的放风筝水平。”
一位深得中国谋略精髓的企业老板谈及人才管理时,神秘地一笑说:“人才管理,没有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搞定人,有时间就琢磨人,没有搞不定的人才。”
一位外资企业的中国区
人力资源
总监认为:“人才管理应该科学化、专业化,现在最需要的是量化、技术化。如果说以前我们企业的人才管理是中医疗法,现在就应该引进西医疗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么,我们该如何识得人才管理这头大象的真面目呢?
解决人才管理上的盲人摸象现象,是所有人才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解决这个课题有以下两个基本前提。
一、人才管理是否存在客观上的象
盲人摸象,确实存在一只完整的客观的象。
人才工作者困惑的是人才管理这头客观象是否存在?如果这头象群体庞大,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大家摸索到的是各种变形的象,如何确定摸到象的真实面目呢?从逻辑上讲,应该存在千姿百态的象,但它们之所以称作象,说明它们具备象的主要特征,因此,对我们来说,只要将人才管理这头大象的基本特征、整体轮廓找出就行了。
二、如何做到心中有象
盲人摸象时,他们的心中是没有象的,如果我们人才管理的理论工作者能勾勒出象的基本面目,人才管理的实践者先将象存在心中,然后在实践中摸索、验证,所谓先谋全局,然后谋局部,做到象的整体与局部的高度统一。
盲人摸象,不仅是人才管理方面的特色,整个
企业管理
都在重复这一古老的寓言故事。“战略热”、“
执行力
热”、“品牌热”、“质量热”、“流程热”等,每次管理热潮兴起,都号称找到解决企业管理的真正灵丹妙药,其实不过是摸到了象的一只耳朵而已。
有名无实,地位虚高
韩宣子是当时晋国的六卿之一,职位很高。一天,晋国的大夫叔向来拜访他,但他见了叔向,不住地唉声叹气,向他抱怨说:“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即是说,他有卿的名,而没有卿的实际权利,无法跟大夫们相比。今天的企业人才管理工作,颇有类似韩宣子的感觉。公司老板平时总将“以人为本”、 “人才管理工作重要”等挂在嘴上,实际上只是奉行权威主义,以非人本的手段来管理企业,管理员工。
在企业里,人才管理的有名无实、地位虚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人才管理者在企业一般是中层
国外大型集团公司一般都有副总裁专门负责人才管理工作,而在国内,人才管理者,如人力资源部经理或
人力资源总监
等,在公司里只算是中层,在“屁股决定脑袋”的企业游戏规则面前,人才管理者如何管理同级的或高于自己位置的人才,是现在人才管理者的尴尬之一。
二、人才管理者不参与公司战略规划
战略是一个公司发展的方向性、全局性的工作,人才策略是实现公司战略的重要工具。当前,多数企业的人才管理者无权参与公司的战略规划,只是根据已制定出的战略,进行人才工作调整而已。其原因是,公司战略是高层管理的职责,既然人才管理者不属于高层,战略规划工作当然与之无关。而在战略化人才管理的今天,人才管理者不参与公司的战略制定,或者说公司的战略制定不参考人才因素,制定出的战略也将是不完善的战略。
三、人才管理者相对于业务人员,待遇偏低
近几年,人才管理者的工资普遍有所提高,事实上提高的是人才管理者的基本
薪酬
,而人才管理者的总收入与同级业务人员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四、人力资源部门空前萎缩
在一次招聘会上,我向一家有5000多名员工的企业招聘人员了解公司情况,他很坦率地讲:我们公司刚成立人力资源部,经理由我们总裁秘书兼任,整个人力资源部只有两个专职人员,主要工作就是日常的劳动人事工作。经过他们再三向老板要求,才同意他们招聘来一个负责
绩效
管理
的人员,因为老板说公司大了,应该搞考核了,就招一个人专门负责公司5000人的考核工作吧。
五、老板对人才的漠视
在一部分公司老板的思想里,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对人才的冷漠、对人文精神的轻蔑。有些公司老板经常说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但骨子里却认为,“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有的是。”“今天这个不干了,明天再去招聘一个更好的,就不信凭着公司的实力,在人才大军拥挤的人才市场上找不到一个更合适的人才!”
企业怎样正确管理人才?先看三国的人才管理。
三国的故事家喻户晓。刘备、诸葛亮、曹操,这些三国时期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从
现代企业管理
的角度来看,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1. 曹操成功的商业领袖,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尊重人才,有决断能力。
2. 吕布失败的
职业
经理人
,战绩显赫、武功过人,失败在于不讲信用。
3. 庞统失败的职业经理人,失败在于恃才傲物,不修边幅。
4. 诸葛亮咨询顾问管企业的悲剧,失败在于没有一线工作经验,事必躬亲。
5. 鲁肃双赢合作的战略者,成功在于懂得合作,善于整合资源。
6. 刘备有成有败的领袖,成在有决心及善于忍耐,败在做大后该忍不能忍。
怎样正确管理人才?
一、要有爱惜人才的理念。
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各级管理者必须爱惜人才,绝不能嫉贤妒能。即使管理者自身是一个非凡的人才,如果手下没有几个才华卓越的干将和一大批各类骨干,孤家寡人是很难成就大业的。而且管理者起用一个人才,他就会带来或吸引一批人才来,你所领导的事业必然兴旺发达。因此,管理者首先必须有爱才之心。同时,爱才必须出于公心,从事业大局出发,做到用贤任能。这需要管理者有很高的精神境界和对事业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要有求贤若渴的观念。
既有爱才之心,自有求才之渴。从群体看,人才难得。既是人才,必有出众之处,自然是不可多得。不多的人才又是淹没在广大的人群之中,这就需要管理者孜孜以求才能得到。从个体看,恃才自傲的现象是常有的。既是人才,自有其独特的个性,不会轻易随和,更不会趋炎附势。如果管理者无求才之渴,人才是不会自动到你这儿来的。管理者求才,不是过问所有下属的选用,主要是选用你直接管理的下一层的“将才”。至于再下层次的人员,那是“将才"自己去选用的事。如果管理者什么人才都选求,不仅容易模糊你选求“将才”的视线,而且干扰了下一层次的领导职能。
三、要有宽容人才的肚量。
用才不容易,容才就更难。人才有所长,也必有所短,而且往往是优点越突出,其缺点也较突出。恃才自傲是人才的通玻大才者通常不拘小节,异才者甚至还有怪脾癖习,人才与人才之间还常常有各种矛盾。因此,管理者既要善于用其所长,又要能容忍他的弱点。“宰相肚里能撑船”,管理者必须有宽阔的胸怀,既能像磁铁那样把各种锋芒毕露的人才紧紧吸引在自己的周围,又能像润滑剂那样在人才之间周旋,使人才之间协同高效地运转。心胸狭窄的管理者往往耿耿于怀的并不是人才的缺点,而是人才的长处。既是人才,必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对自己的见解充满自信,不肯唯唯诺诺,对管理者的意见随声附和。如果管理者采劝顺我者用,逆我者除”的态度,到头来只能用奴才或庸才,而失去真正的人才。既是人才,通常或忙于事业,无暇去搞人际关系;或缺少人情世故,毫无顾及地秉公直言,也往往容易得罪领导,而被一些管理者斥为“骄傲自满”、“目无领导”。这种管理者把个人尊严放在事业之上,表面上看是无容才之量,实质上看则是无爱才之心。这种管理者是难以担当大任的。当然,容才之量,也不是对人才的缺点一味迁就,放任不管,而是讲究方式,出自爱心,教育引导,启发其自知、自重、自我约束与自我完善。
四、要有举荐人才的美德。
管理者应有举荐人才的美德。一个岗位不适合的人才是一个不安定因素,即使他本人顺从,没有表现出怀才不遇的情绪,但“事不平,有人鸣”。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人才与管理者作对比,降低管理者的威信。因此,当管理者尚能胜任自己岗位工作时,应将人才推荐到上级或其他合适的岗位上去;当管理者不能胜任时,应有勇气让贤。管理者应像教师,如果学生超过老师,是老师的最大光荣。管理者应不拘一格提拔年轻有为的人才,为组织不断增添新的活力。
五、要有识别人才的慧眼。
如果管理者不独具慧眼,人才虽然在眼前,也会错过。识才须看本质。要察言观行,尤其是现行,这是识别人才本质的根本方法。要善于识别不同类型的人才。人各有才,只不过是才能有大小之分、方向之别。管理者必须从事业和工作要求出发,决不能从个人好恶,或按自己的模式,去识别和评价人才。识才不容易,这就要求管理者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只有高识的管理者,才能识出高才。当然,“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识才,往往还需经过时间的检验。“患难识忠好”,如果在困难危险时刻不见人影,而在顺利和有利可图时却索绕周围的人,通常是无才之人,即便有才干,也是缺少贤德,而不可重用。古今中外有不少管理者在危难时能重用人才,而在顺境时却用庸才和奴才,结果葬送了事业,也毁了自己的信誉,应引以为戒。
六、要有驾驭人才的能力。
管理者如果善于驾驭人才,领导效能就会事半功倍。管理者的才干不一定样样都强过别人,但他必须具备超群的用人才能。管理者的用人魄力,首先表现在不拘一格用人才,宁可重用有缺点的人才,也不可重用“无缺点”的庸才;用人的魄力,还表现在敢于用持不同意见的人才,甚至是反对过自己的人才。
七、要有保护人才的魄力。
护才之魄,既是管理者的“才才”,也是管理者的“才德”。管理者既要防止“棒杀”人才,又要防止“捧杀”人才。人无完人,即使人才,也会犯错误,在工作中也难免会有失误,特别是在开拓探索的过程之中。管理者应对他们善加保护,一方面要诚恳热情地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或弥补失误,另一方面要承担起领导责任,绝不应怕受牵连,把人才当成替罪羊,“丢车保帅”,这是令人寒心和不能容忍的。管理者如果不能公正对待一个人才,就会对其他人才产生连锁反应,使管理者失去信任。俗话说,“英雄志短”,人才在工作中通常是坚韧不拔,但在感情上往往比较脆弱而受不起委屈。人才一旦做出成绩,受到奖励,就可能引起种种非议,人言可畏,众口难挡,这时管理者应勇敢地站出来维护人才,到群众中去做思想工作,必要时要对恶意诽谤滋事者予以批评、惩戒,绝不允许“棒杀”人才。同时,管理者也要防止“捧杀”人才。人才出众,成绩辉煌,大家吹捧,结果人才自己失去自知之明,头脑发热,恶性膨胀,以为一切功劳都归于自己,忘记了组织和群众,飘飘然走入迷途。这时,管理者则要清醒地站出来批评那些不恰当的吹捧,帮助人才正确看待自己,正确对待组织和群众,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不要自毁前程。这也是对人才的另一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