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王育琨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每一刻的成功,都有一种“堆积物”加身。这些堆积物既是荣耀,又是生命的负累。摒弃生命的堆积物,响应内在胎息的律动,保持通透和清新,是生命茁壮成长的可选之路。

李东生在2月12日发微博称:“在企业的生命周期中,有时候我们必须做出困难的决定,开始一个更新的过程。我们必须把旧的、不良的习惯和传统彻底摒弃,我们要勇敢放弃一些过往支持我们成功而今天已成为我们前进障碍的东西,使我们可以重新飞翔”。李东生的感悟,说出了众多企业家的心声。

其实,生命的过程本可以不那么痛苦。每一刻的成功,都有一种“堆积物”加身。这些堆积物既是荣耀,又是生命的负累。摒弃生命的堆积物,响应内在胎息的律动,保持通透和清新,是生命茁壮成长的可选之路。

庄子把这个意境说成是“至人用心若镜”。不求名,不策谋,不专断,不耍智巧。本体生生不息,每一刻都是新的开始。不要迷恋光环,不啻是过眼烟云罢了。至人的用心好像镜子,照过的不去送,未照的不去迎,现在照的也不留痕迹。所以能不受损伤而又能生生不息。

办企业,与人生其实是一个道理。中小企业转型,也就是不受企业规模等“堆积物”的左右,而能把握住客户和员工的心跳,保持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放下生命的“堆积物”,生命本色就呈现出来了。生命中的每时每刻都是一个新的开始。生命和办企业都是如此的勃勃生机!当下,当下,还是当下。

当下的问题都是具体的。每一个当下,企业都有生生不息的问题,也有生生不息的答案。笔者近期与企业家交流,他们提出了若干具体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思路,反映了企业的真实心跳。真实问题的背后,都显示着办企业的观念出了问题。

问题:面对一些空有理想抱负的“伟人”员工,该怎么办?

“至今为止,我见过的不下5个。他们是大学生,社会的栋梁。但缺乏经验,尤其学了一些理论,没有太多实质性的东西。他们有很多理想,但都是空想的,并没有太多付诸行动。一些技术性人才又缺乏跟人沟通交流的本领,该怎么办呢?”

嗯,这是司空见惯的。当这个企业家提出这个问题时,他实际上内心有个意念:“空有理想抱负的"伟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是他的切身体悟。他没有什么高学历,但依然能够拱出一片天,所以对“伟人”员工,他有一点看不起。但是,这些年轻人身上毕竟有他当初刻骨铭心所要追求的东西。他还是见了一个又一个,表明他的潜意识还是要去寻找新鲜血液。

我回答这个问题时,当然从肯定他的正向意识入手。我说,祝贺您有要与富于理想的人一起共事的强烈潜意识,这是很快乐的事。这样一些目标明确、激情四射还准备吃各种各样苦的人,疏导得法,还会形成一股活水,把整个公司都激发得鲜活起来。青年有理想和有激情,可以让你在习惯成自然的时候,还能有所新奇的刺激。

在过往的经验中,这个企业家一定崇尚脚踏实地干活的人,如此才走上了领导或老板的位置。知道他的密码是什么吗?据我体会,那或许是一种匠人气息。匠人,就是那些不去东张西望头拱地往前走的人。起初,会被认为“傻”,也不抬头看看路。最后,东张西望的人如浮萍般漂泊,头拱地往前走的人如大树接地气,于是后者被奉为企业家。企业家最重要的精神状态,就是他们凡事精益求精的“匠人”气息。

这个问题,也让我想起了当初我在做高管时招聘员工的一些事。当时我是集团副总裁,时常喜欢参加一些下属公司的招聘面试。每每遇到有朝气、有理想的年轻人,我就很兴奋。通常我先问他们有什么梦想,有什么追求。有几次,20岁刚出头的新人说他们想当总经理。我会说:有理想好呀!请在一个月内回答我三个问题:你认为当总经理都需要什么素质?当好我们这样一个公司的总经理需要积累些什么?你认为当上一个好的总经理要做些什么?

他们有些人还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在符合招聘条件的时候,我给他们一个月时间,是希望他们对我们公司的各个岗位有所了解,对那些德高望重的总经理也有所接触。这样他们会提出一个符合实际的提升计划。当时我主管的20间公司中,还真有3位是通过这样的新招聘提拔上来的。

我始终坚信,每个人都是资源充足的,每个人都是有创造性的。我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是要挖掘他们的正面能量,为公司所用。理想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监工”。当理想成为一种动力,当人产生了某种兴趣后,注意力将高度集中、工作热情高涨。理想将使人明确追求、坚定毅力、鼓足勇气、趋向成功。因此领导者用人时,不能只考虑是否敦厚,还要考虑他的理想与情趣。那是你不竭的资源。

看来,中小企业主首先要转换的是从小形成的那些意念。那些意念一定有合理的成分,可是也要与时俱进,与现在的情势结合。毕竟未来的世界要由80后、90后来承担。有着明确的意识和目标,那是他们工作的动机和能量所在,千万要保护。千万不能以“空有抱负理想”之类的负面词汇,把有价值的东西拒之门外。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