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人力资源专家、学习型组织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 组织成长助力--五项修炼的实践,学习型组织建设 提供专业企业内训,政府培训。 13439064501 陈老师
  2020年05月01日    叶延红 学习型组织研修中心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为什么“自我超越”是第一项修炼?
 
    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一书,被许多人称为21世纪企业经营的智慧之颠。然而,《第五项修炼》之所以对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是作者在组织行为学理论上有着精辟的分析,而是他更像一个娴熟的教练,帮助引导组织和个人将这些理论演练成个人和组织的一种可操作的技能。这就是《第五项修炼》最大的一个特点--实践性,可操作性。
 
    但真正要把一个企业办成学习型组织,首先要把个人的自我超越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起始第一步,要在理念上认识到员工个人的充分发展才是组织生命力的源泉。如果企业将员工看成为企业获取利润的工具,员工将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那么,工作就会充满“不得不”的苦恼。但如果在我们的组织中,将人的自我发展和公司的财务增长看得同等重要,员工就会有效地将组织的目标与愿景和个人的目标、愿景契合一致,看到自已工作的意义,获得自我超越的真正动力。
 
“自我超越”真的很神秘吗?
 
    千百年来,总有一些人想创造更伟大、更新、更美好的生活。也有些人希望把自己变成一个非常成功、有作为、伟大的人。超越自己的现状,超越自己,一直是人们追求的愿望,所以“自我超越”是个历史性课题,人类一直在探索和追求它的真谛。但当我们读了那些伟人传记和“成功学”之后,似乎还是不得要领,许多人都会问出相同的问题:什么是自我超越?什么是成功?创造力又是什么?…… 
 
    以前有许多对“自我超越”的定义:不断否定自我,不断挑战极限,不断走向完美……但极限在哪儿?完美在哪儿?你依然不知所措。而《第五项修炼》将人们长期以来对《成功学》和《创造学》理论的贡献,进行了创造性的整合,推出第一项修炼就是“自我超越”让今天比昨天好。显然,这种理念易懂,易掌握,易指导行为。 
 
    “让今天比昨天好”,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都是曾经做到过的经历。但是正如美国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所说“一个人一生中唯一可靠的保证,就是知道自己每天都在进步。”所以,自我超越的关键在于如何使你的进步发生在你的每年、每月、每天,在你一生中变为自觉行为,使它终身伴随你,这才能说,你真正拥有它。 
 
谁抑制了你的创造力?
 
    “自我超越”理论认为,人的自我超越过程,就是不断地去解决一个结构性冲突的过程。那什么是结构性冲突呢?在两个相反拉力的作用中,由于愿景出现所形成的创造性拉力要使你离开现状,把你拉向愿景。而情绪张力之所以产生相反的拉力,是因为当你要离开现状时,由于你心中的一些旧有的信念还存在,而这些旧信念往往不支持你现在新愿景和新行为,这样就会有一个方向相反的张力,企图将你保持在现状。这就是“一个不断地有所欲,和认为无法实现所欲的冲突。” 
 
    显然创造性张力是使你产生变化、实现“自我超越”的正向力量。而所谓解决结构性冲突,就是要使创造性张力保持紧张,让它起作用;而情绪张力得以舒解,让它不起作用。虽然说是两个张力,但是,它们却不是对等重要的。因为如果无创造性张力出现,也就无所谓情绪张力,因此,创造性张力才是主导我们也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创造性张力上。
 
什么才是创造力的源泉?
 
     从古至今,世界上任何一个伟大的新事物出现,都是从一个愿景开始;任何一个人的进步,也是从一个愿景开始;任何一个新发明,新产品,新技术的出现也是从一个愿景开始。可以说没有愿景,就没有创造力。愿景是掌握个人超越最重要的概念。而愿景本身是什么呢? 
 
    愿景就是发自你内心最深沉、最真挚的愿望,它深人你的内心,铭刻在你的潜意识中;它是高于现实的愿望;这个愿望是具体的、明确的。当你用语言描述它时,会在你脑海里出现一幅生动形象的图像;当你有了它,就会出现创造性冲动,它是创造性张力来源。 
 
    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举出成千上万个历史和现实中的例子来证明愿景的作用。马丁?路德金对“我有一个梦想”的愿景,推动了美国黑人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爱迪生的“让人类晚上也用不灭的光芒照耀”的愿景,使人类有了电灯;莱特兄弟的“让人类能像鸟儿一样飞上天空”的愿景,使人类有了飞机。
 
    我们特别要说,愿景并非只有伟人、聪明人才能掌握。几乎每个人,都能讲出自己生活中有关“愿景”的真实故事。每当心中有了一个动人的愿景,就会创造一段动人的生活经历。有了好点子,有了热情,有了进步,大多数人都拥有实现自己愿望的愉悦。
 
    但是,愿景这个概念和我们过去习惯用的“理想”、“抱负”、“目标”的不同在于它不是抽象的概念,没有“假大空”的因子,因为它是你自己理想、目标的具体描述,这种描述会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一副“图像”,所以它是具体的、生动的、明确的。它容易使我们产生一种承诺,一种必须行动的倾向;而不是引导我们自欺欺人地自我满足和陶醉。例如“我要在工作中学会熟练使用计算机”,而不是“我要成为一个高水平的员工”。前面的愿景一定会有一种力量,拉动自己行动去做点什么。而后面的理想,就缺少这种感觉。这就使我们找到问题的答案:为什么我们有时怀有理想抱负,却在现实中难以行动,依然故我。如何与你的惰性作斗争?
 
    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愿景都能变成现实,因为生活毕竟是多变且难以预测的。而自我超越中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我们可以控制的主观原因。但即使从主观原因讲,有时愿景为什么依然不能实现呢?是因为情绪张力起了作用。情绪张力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它是在人们朝向愿景时,使人感到无力和软弱的消极信念,让人维持现状或退回到现状,因而使创造性张力作用被降低或抵消。
 
     比如,我们从小到大被教育、被灌输了许多“真理”,我们相信它是正确的,所以这些“真理”反复地被引用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这些“真理”深深地刻在我们潜意识中,构成了我们的信念系统。这些信念有的正确,有的则未必,而错误的信念就会起到反抗创造性的情绪张力作用。于是如何舒解情绪张力就成了我们实现“自我超越”的第二个课题。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必须首先辨认清楚,在我们信念系统中,哪些是负向信念?哪些是正向信念?在自我超越过程中,用正向积极信念代替负向消极的信念,就能使情绪张力舒解。
 
    我们老祖宗有很多“至理名言”,诸如:“知足者常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过四十不学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些信念,经常出现在我们“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但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作为情绪张力出现的。设想一下现状实在令你感到不满,于是你树立了一个新愿景,要改变一下现状。这时有人对你说:“算了吧,知足者常乐嘛!”你会立即感到丧气。如果这句话是从你的大脑中出现,效果是一样的;它防碍你迈出新步伐,让你放弃愿景,它成了情绪张力。
 
   因此,在解决结构性冲突时,应把注意力集中在“愿景”上,集中在我们想要的“结果”上,这才是一种正向积极、创造性导向的思维方式。
 
 如何使自己的愿景美梦成真?
 
   我们虽然知道了愿景对于我们的积极意义,但是树立愿景却也会遇到情绪张力的阻碍。比如一种观念认为,在树立愿景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分析现实条件、分析现实具备的可能性上,没有建筑在切实的“现实条件”上的愿景就是空想。换句话讲,没有看见现实可能性,就别树立愿景。而另一种观点却认为,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结果上。这种思维方式,我们认为是积极的,属于创造性的思维导向。因为,“我到底想要什么”是一个有关结果的问题,而“我如何得到所要的”是一个有关过程的问题。
 
   当我们设想所求时,如果强求自己马上回答“如何做”,将会把我们要的“结果”受限于现在对过程的认知水平。这不是激发创造性的思维,因为在创造导向中,创造过程是逐渐呈现的。创造过程始终为创造结果所用,过程是随机的,有时条件可能会在过程中被发现和被创造出来,其功能是达成结果。 
 
   总之,如果要想把“自我超越”变成自己的“习惯”和能力,您需要做三件事:不断地树立愿景;演练认清现实;在朝向“愿景”行动过程中,及时终止负向信息、负向观念、和负向思维方式的干扰。
 
   那么,具体的讲,该怎样把愿景描绘出来呢?你不妨问问自己以下问题(仅以工作为例):
  • 我最想做的工作是什么?
  • 我最有兴趣和擅长的工作是什么?
  • 我现在的工作是自己最满意的选择吗?
  • 我的工作标准是什么?
  • 我想达到什么样的职业水平?
  • 我希望我的职业形象是什么?
  • 我希望自己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品格?
  • 我了解别人对自己的期望和不满的地方吗?
  • 我的各方面是平衡的吗?最短的地方在哪儿?
 
   回答这些问题时,自己需要获得的东西,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就显现出来了。将它们-一列出,然后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分出轻重缓急。但是在确立自己愿景时一定要具体、明确、毫不含糊。 
 
   愿景即使清楚了,也不是把它写在本子上、贴在墙上就可以了,而是要反复想,反复思索,想清它是什么,想清它对于自己的意义。这个反复重复的过程,也是把它“雕刻”到潜意识中的过程。一旦潜意识“铭记”清楚了,大脑的资源和创造性就会被潜意识调动和集中起来,我们的感官系统也会对“愿景”需要的信息、条件、机遇进行敏感性的搜索。帮助我们把自身内外的资源整合到朝向愿景的结果上来。 
 
   在我们朝向愿景的途中,不会一帆风顺,会有坎坷、低谷、会有打击和嘲讽,也会有好心的劝告,诸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之类,自己头脑中也会钻出类似的念头。我们要不断地演练对负向信念的认识和剔除能力,不断地自我舒解情绪张力,给创造性张力发挥的机会。 
 
   像其它能力的获取一样,只要坚持不断地演练,我们就一定能掌握自我超越的能力。拥有了自我超越的能力,就拥有了不断进步的人生,就能把自己的潜能不断地开发出来,就能真正地创造出卓越和辉煌的人生。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盲人过桥》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桥,从桥上摔下,两手抓住了桥栏。他战战兢兢地抓紧栏杆,自己估计松手后肯定会掉进深渊里。过路人告诉他:“别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紧抓着栏杆高声呼叫。时间长了,手上累得没力气了,一松手就落到桥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来,说:“嗨!早知道桥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让自己受这么长时间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这个盲人是有些夸张,但企业管理中常常会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宁可把下面想的恐怖点,预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这个是危险的,所谓的忧患意识,要把问题想得更加复杂点,把问题想得更加困难点,这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错,但对企业战略来说是存在问题。

企业战略过程中对于未来预估,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某种预估将会对当下的行为发生扭曲,企业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无谓的因素上。宁可想得复杂点,不要想得太容易,这种思维其实是掉以轻心的反面,中国人有句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业管理中,若没有这种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当然有这种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鹅现象在当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论与模式如此之多的当下,企业着眼于当下的未来预估,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叶延红课程
叶延红观点
叶延红PPT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