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道家精神的哲学思想》《<道德经>解读》《庄子之逍遥游》 提供专业企业内训,政府培训。 13439064501 陈老师
  2020年04月28日    张松辉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摘要:“小国寡民”理想是人类经过文明发展后对自然的自觉回归,这一设想可以推迟人类的衰落。

本文为摘录,原文见张松辉著《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009年再版)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他的政治观、历史观的重要内容,对于这一思想,学界几乎持一致的批判态度。其实,老子的这一思想中包含了许多合理的成分,我们应该对此进行重新评价。

                      

 (一)“小国寡民”理想是人类经过文明发展后对自然的自觉回归

    为了更好地理解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我们不妨先重温一下《老子》的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   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生产力极度落后,人们的文化水平非常低下。而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并不具备这些特征,因为在“小国寡民”的社会里,还有舟船、甲兵、文字等先进的东西,只是不去使用它们而已。我过去阅读老子这段话时,总有一个疑问:既然“不用”,为什么还要提出“使有什伯之器”、“有舟船”、“有甲兵”?这个疑问在我心中已经存在了近二十年,最近我才突然感到:老子所描绘的这个社会并非我们常说的原始社会,而是经过一定文明发展后再自觉地向自然生活回归。人类的初期阶段,没有车船、甲兵等什伯之器,也没有文字,后来人们发明创造了这些东西,人类把这些东西制造出来后,当然是为了使用它们。使用一个阶段之后,又发现使用这些东西给自己带不来多少幸福,反而添了不少麻烦,于是又自觉地把这些东西放置在一边不再使用,重新回到结绳而治的纯自然生活状态。这是一个经过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

没有什伯之器和文字可用,过纯自然生活——发明了什伯之器和文字,过所谓文明生活——虽有什伯之器和文字而不用,重新恢复纯自然生活。

通过这一过程的显示,我们不难明白,老子所提倡的小国寡民社会,不是蒙昧落后的原始时代,而是经过否定之否定后,对所谓文明的抛弃和对自然的回归。“小国寡民”是一种看似原始社会、而实际属于文明形式更高的社会。

    (二)“小国寡民”主张利大于弊

    从道德评价的角度来看,老子提出社会回归观的主观目的是值得肯定的。在他提出的看似“反动”的政治观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出发点是好的:第一、老子主张社会回归是为了平均社会财富,是对当时社会不平等制度的严厉批判。第二,老子主张社会回归是为了恢复人的朴素天性,提高人的道德水准。下面我们主要从价值的角度去评价其中两点多遭非议的主张。

第一,关于反科技文化。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的实质除了反剥削反压迫之外,就是反科技,也就是老子说的“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这一看似落后的思想如果能够实施的话,就能为整个人类赢得更多的生存时间。  

   现在的人们经常提倡“可持续性发展”,从实质上讲,“持续性”和“发展”本身就是一对带有根本性的矛盾,现在的一些做法,实际上就是放慢“发展”,以保证相对的“持续性”。老子的思想客观上(老子提出这一思想的主观目的可能不是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可以为解决这一矛盾服务,他不要“发展”,而要“持续性”。地球的生命是有限的,其生命的长短是由其内在的能量多少决定的。科技发展不仅腐蚀了人类自身的精神和肉体,更主要的是它加速了对地球能量的消耗。春秋时的王子晋就提出了人不要随便开挖山体、堵塞河流的主张 [②] 。古人有一个比喻,说大地好比一个大瓜,人类好比一群小虫子,只有当瓜腐烂时,才会长出虫子来,因此,人类的出现,说明大地本身已经出了问题。 [③] 这个比喻看似幼稚,但我认为是真理。瓜腐烂了长出虫子,而虫子的繁殖(繁荣)反过来加速了瓜的腐烂速度,其结果将是虫子与瓜同归于尽。

我个人一直认为,地球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的模样,之所以能够养育出这么多的生物,是因为它的内部的各种物质以某种特定的组合方式所发出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而今天的人们为了私欲,淘空它的石油,挖光它的矿藏,甚至还要抽尽它的气体和水分,简直到了“敲骨吸髓”的程度。总之,人的行为正在破坏地球的原有结构。我们不妨也来一个比喻,整个地球犹如一座搭好的积木建筑,石油、煤矿、天然气等等,都是这座积木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依靠、相互作用,一旦我们抽空了其中的某些部分,整个积木建筑就会失去平衡,最终导致它的坍塌。当人们将来发现这一点时,再想用已经被消耗掉的石油、矿石等等去填补地球,大概已是不可能的。人类与地球的命运息息相关,不停止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他们的最终结果必然是一起毁灭。可能不少人会认为我的看法是幼稚可笑的,但我总认为幼稚之人的直觉有时比成熟之人的严密分析更为正确。

   就当前的情况看,如果不说自然科学是盲目的,但它至少是目光短浅的。它是为人类眼下的利益服务的,只有当眼下的利益也受到了损害,它才会手忙脚乱地去做一些修补工作。

   人类如果能够按照老子的思想去生活(人的欲望使这种生活很难实现),我们可以毫不怀疑地说:人类的整体生存时间将比其实际生存时间长得多。老子的反科技态度是以每一代人的利益牺牲去换取整个人类更多的生存时间,而人类现有的实际生活状况是以缩短整个人类的生存时间来换取目前的利益享受。

第二,关于封闭式的生活。

老子受到批判的另一主张就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根据我的理解,这一主张的目的有二,一是可以避免摩擦和战争。春秋时期,吴、楚两国就因为边界上的两家小孩子争采桑叶而打了几次大仗。二是避免攀比心理。国与国之间在各个方面肯定会有差异,一旦交往,这种差异就不可避免地会引来竞争,竞争的结果自然是科学技术的无止境发展。也就是说,封闭式的生活方式可以使人们避免攀比,能够保持人们心理的平衡,保证相对的社会稳定。

 

    (三)“欲壑难填”的人性使科技无法为人类带来预期幸福

(略)

 

    (四)“小国寡民”可以推迟人类衰落

 

   从近代到今天,有不少学者在探讨全世界民族与文化融合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支持融合,并设想了各种办法,比如鼓励种族通婚 [④] 、签定文化盟约等等,来加速这种融合。认为这样可以避免许多由民族、文化矛盾而带来的对抗和冲突,因为这些对抗和冲突已经、正在、还将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只有融合,才能避免这些灾难。这些学者的用意是善良的,但他们只考虑融合带来的好处,而没有更进一步地考虑融合后的人类发展趋势。

   我认为,融合是历史的必然,你赞成也好,不赞成也好,民族和文化趋向融合是必然发生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实际上民族和文化这二者是统一的,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民族的标志,文化同一了,就不可能再有民族的差别,反之亦然。各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实际上也就是人类的发展,这一发展大致要经历这样几个过程:

       大异时期——大和时期——大同时期——衰落时期

   大异时期:在人类的初期,由于人类数量少,交通、通讯不便,人们被山山水水分割为一块一块,他们各自为政,用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着。这就是人类的大异时期。

   大和时期:随着人类的发展,交通与通讯便利了,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而且他们也认识到,一味地对抗给自己带来的未必全是好处,于是人们用某种方式,使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能够相对和谐地相处,这就是大和时期。“和”是中国的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的“和而不同”,是指不同的思想、观念以相辅相成的关系和谐相处在一起。我们不妨把它引申一下,不同的文化、民族,甚至包括动植物在内,大家和平共处于这个世界上,我们把这一情况也叫作“和”。

大同时期:我们这里说的“大同”,与儒家的大同理想并不一样。儒家的大同社会强调的是伦理的和谐和道德的美好,我们讲的大同重点在强调民族种类和思想文化的同一性。历史不会停止前进。按照我们的推测,大和的下一步,就是大同。因为融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过程,人类不停地融合下去,融合一千年、两千年、三千年,从理论上讲,其融合的逻辑结果必然是有那么一天,在这个地球村里只剩下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虽然在同一个民族、同一种文化里,也会有争论,但充其量属于“小打小闹”。一个民族的昌盛,一种文化的繁荣,除了其内部的原因外,还要靠外部的激励。什么时候有百家争鸣,什么时候的思想文化就会繁荣,反之就会沉闷衰落。鹿与狼的关系已经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⑤] 。

衰落时期:所以我们担心的是,当地球上真的只剩下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时候,竞争没有了,争鸣也没有了,那么这是否会成为人类衰落的开始。中国有句古话:“物盛则衰。”整个人类和文化融而为一的时候,可能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鼎盛点,而这个鼎盛点刚好又是由盛到衰的一个转折点。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所追求的文化大融合、大同一究竟是人类的幸事,还是人类的悲哀?

   也有一些学者主张永远保持“大和”的局面。但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因为这一愿望的实质就是希望人类的历史永远停留在某一个阶段,换句话说,就是让人类停止发展。这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的。

   老子提出“小国寡民”设想时,大概很难想到这一层,但这一设想客观上会阻止“大同”局面的出现。当然,说“阻止”只能是一种理论上的推理,因为人天生好奇,因而没有人愿意真正去过“小国寡民”的生活,既然“小国寡民”不可能出现,所谓的“阻止”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但也应看到,如果人们都能看到人类融合后的衰落命运,部分地去实施“小国寡民”的主张,或许是可以推迟“大同”局面出现的时间。而推迟“大同”局面的出现,实际也就是推迟了人类衰败的时间。所以我有一个推测:未来“大同社会”的人们在意识到“大同”的危害后,也许会把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这一社会再次人为地分割开来,施行“小国寡民”政策。

我清楚地知道,本文的观点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在现实中(至少在当今的现实中)无法实践,因为人类是不会满足自己的欲望、因而也不会停止自己寻求幸福的脚步。但我想:当大家都在为寻求幸福而匆忙奔跑的时候,如果提醒一下他们“当心脚下”,也未必没有必要。

 



[①] 本文发表于《道学研究》2003年创刊号。因为本文的观点争议比较大,为了更好地说明自己的看法,文章发表以后,我又不断加以补充,以至于文章的篇幅比发表时有所增加。

[②] 见《国语·周语下》,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24-25页。

[③] 柳宗元《天说》引韩愈的观点,见《柳河东集》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54-155页。

[④]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就提出这一问题,主张用鼓励白、黄、黑各色人种通婚的办法,以消除种族和民族的差异。

[⑤] 据说有养鹿者,为了鹿的安全,把养鹿地区的狼群全部消灭。其后,他的鹿群因没有危险,除了吃就是睡,结果鹿群体质蜕化。后在专家的建议下,又引进狼群,这些鹿群为躲避狼群,增加了活动量,从而又恢复了生机。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奥巴马邻居卖房的启示》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不久,就离开芝加哥老家,偕妻子米歇尔和两个女儿入住白宫。面对多家媒体的采访,奥巴马深情地表示,他非常喜欢位于芝加哥海德公园的老房子,等任期满了之后,他还会带着家人回去居住的。这个消息可让比尔高兴坏了,因为他是奥巴马的老邻居。


几年前,比尔曾经和人打赌,他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到了2010年,一定会成为百万富翁,眼看期限只剩1年了,他的目标还远未实现。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他的房子因奥巴马而身价百倍。能和全世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美国总统奥巴马做邻居,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呀!因此,他满怀希望地将自己的房子交给中介公司出售。

 

 

为了推销自己的房子,比尔还特意建了一个网站,全方位介绍他的住宅:这幢豪宅拥有17个房间,近600平米,非常实用舒适。更重要的是,奥巴马曾经多次来此做客,还在他家的壁炉前拍过一个竞选广告。这是一栋已经被载入史册的房子!比尔相信,有了这些卖点,他的房子一定能卖出300万美元以上的高价。

不出所料,这个网站很快就有几十万人点击浏览,然而,让比尔大跌眼镜的是,关注房子的人虽多,但没有一个人愿意购买。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买家们望房却步呢?

 

为了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尔仔细地查看了网站上的留言。原来,大家担心买了他的房子之后,就会生活在严密的监控之下。是呀,奥巴马和他的妻女虽然都去了白宫,但这里依然有多名特工在保护奥巴马的其他家人,附近的公共场合也都被密集的摄像头所覆盖。只要出了家门,隐私权就很难得到保护。

更要命的是,等奥巴马届满回来之后,各路记者肯定会蜂拥而至。那时,邻居们的生活必将受到更严重的干扰。到那时,每天出入这里,恐怕都将受到保安和特工像对待犯人那样的检查和盘问。这样的居住环境,跟在监狱又有什么区别呢?就连朋友们,估计也会因为怕麻烦而不敢上门了!

 

就这样,过了1年多,房子依然没卖出去。比尔非常心焦,他此前向家人承诺过,房子卖出后就全家一起去度假,但一直到现在还不能兑现诺言。他和朋友打的赌也眼看就要输了,正在这时,一个叫丹尼尔的年轻人找到了他。丹尼尔告诉比尔想买房的原因,他和奥巴马一样,都有黑人血统。奥巴马是他的偶像,不过,他还从未和奥巴马握过手。如果他买下这里,就有机会见到总统了。

房子终于有买主了,比尔激动得差点掉泪。虽然丹尼尔非常愿意买比尔的房子,但问题是,他支付不起太多的钱。比尔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买主,当然不愿轻易放过,他作出了很大的让步,最后,两人签下了如下协议:丹尼尔首付30万美元,然后每月再付30万,5个月内共付清140万美元。房子则在首付款付清后,归丹尼尔所有。

 

比尔很高兴,虽然房子的最终售价远远低于当初他期望的300万,但20多年前,他买下此房时,只花了几万美元,因此还是赚了。何况,上了年纪的他早想落叶归根,搬回乡下的农庄了。

拿到首付款后,比尔给丹尼尔留下了自己的账号,然后带着家人出去旅游了。出发那天,他得知丹尼尔将房子抵押给银行,贷了一笔款。等半个多月后回来,比尔发现丹尼尔竟将这栋豪宅改造成了幼儿园。原来,丹尼尔本来就是一家幼儿园的园长,因此,在这里办个幼儿园不是难事。

 

当房子的用途从居住改为幼儿园之后,那些过于严密的监控就显得很有必要。这个毗邻奥巴马老宅的幼儿园,成了全美最安全的幼儿园。不少富豪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来。

为了给幼儿园做推广,丹尼尔还联系到了不少名人来给园里的孩子们上课。这些名人中有不少是黑人明星,他们为奥巴马感到骄傲,也为能给奥巴马隔壁的幼儿园讲课而激动,再加上这里是记者们时刻关注的地方,来这里与孩子们交流,自然能增加曝光率,因此,名人们都很乐意接受丹尼尔的邀请。

 

第一个月,丹尼尔用收到的首期学费轻松地支付了比尔30万。幼儿园开张两个月后,奥巴马抽空回老家转了一圈,顺便看望了一下他的新邻居们,这一下,丹尼尔幼儿园更加有名。越来越多的名人主动表示愿意无偿来与孩子们交流。更有很多家长打电话,想让自己的孩子来此受教育,为此多付几倍的学费他们也乐意。

很多广告商也开始争先恐后地联系丹尼尔,他们想在幼儿园的外墙上做广告,这里的曝光率实在太高了,不做广告太可惜了。为此,丹尼尔打算进行一次拍卖广告墙的活动。想来参加竞标的品牌很多,但像烟、零食、酒这样的广告,无论出多少钱,丹尼尔都不允许他们参加竞标。

 

5个月后,比尔就收齐了140万美元的房款,终于在2010年年末如愿以偿地成了百万富翁。不过,比尔明白,这场交易中,最大的赢家并不是自己,而是奥巴马的新邻居——幼儿园园长丹尼尔。

 

启示:高度决定了深度与远度!我们每天都能有机会触摸到丹尼尔那种商业机会,可惜,我们缺少敏锐的眼光与果敢,放任那些商机擦身而过,追悔莫及!不要一味羡慕别人的财富,机会取决于自己平日的观察和不断学习的商业知识!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张松辉课程
张松辉观点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