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随着公司的一天天壮大,人员越来越多,部门也是越来越多,公司里面的人事渐渐的开始复杂起来,老板也觉得公司现在有钱了,自己也该休闲一下了,员工觉得奉献这么多年了,也该吃点拿点了。结果,以往互帮共助的场面看不见了,互相推诿责任的时候多了,同事成了敌人,老板成了坏蛋。拿的钱可能是一天天多了,但是士气是一天天没了,公司也是人浮于事,业务上利润率还在不断下降,这样的情况怎样不让老板心忧呢?
其实不光是老板心忧,员工也是觉得在公司度日如年,公司初创阶段的痛并快乐的,变成为痛依旧,快乐再难寻觅。
事实上,很多公司这个时候业务上稍有挫折,马上就表现了出来,于是引起人员流失、技术外泄等等,倒在文化阵痛期的公司不在少数。
我们分析原因,不外乎一下几点。
一. 人在改变。以前创业期,大家都有一种奉献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不是来自无私,而是来自对回报的理性期望,如果在创业期不做奉献,不吃苦头,就不能盼到公司上市,自己发财的一日,因此这个时候无论是老板和员工都表现出无私奉献的一面。而当公司发展壮大之后,员工作为在公司的一员,基本位置已定,该拿多少已经没有想象空间的时候,必然是一种消极怠工情绪的产生,反正做多做少一个样,作为老员工公司也不能炒了我,我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负责好就行了。而老板呢,想想多年的奋斗终于有了今天的成就,也该打打高尔夫、喝喝功夫茶、陪陪老婆小孩了,于是花在业务上的时间和精力也慢慢的少了。
二. 人与人关系在变。以前小公司大家总是低头不见抬头见,老板和员工吃饭工作都在一起,现在不行,公司大了,新进的员工老板不一定认识,就算是老员工,老板也开始慢慢生疏起来。毕竟公司大了,业务内容多了,而一个人接触的员工范围毕竟有限,根据帕金森定律7个人左右是最适宜的。同时员工和员工之间也不如以前了,从无话不谈到凡事提防,这话那话对方会不会有什么联想,会不会告诉别人,结果在办公室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玻璃屋,人人把自己放在玻璃屋中,隔绝掉人情的交往。
三. 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变。以前创业期,你和老板是在一条小船上,因此,你要经常把你的角色当成老板,这航道是不是宽阔呀,有没有暗礁呀,风向怎样呀?而现在,你虽然还和老板在一条船上,但是这条船已经是大船了,现在你只需要负责一个方向,你操心的环境是你的岗位要求,更多的事情,既不属于你关心,同时关心了没用。所以说船小你关心的是船的问题,船大了你关心的是自己攒钱买救生衣以防万一的事情。而对于公司管理而言,公司逐渐完善规范,也是导致人与公司环境关系的些微变化。
因此,从小公司到大公司不是简简单单公司从小到大的历程,而是要面对一个文化的阵痛期,如果处理不好,即有可能倒在这个阶段,即便很多公司没有倒在这个阶段,也在这样的阶段中饱受摧残。
那么,我们在这样的阶段,应该做点什么,避免因为文化导致公司及业务的挫折呢?
一. 创新文化
文化一定是根据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改变的。创业期的文化一定会变,我们不能去留恋过去,而应该倡导因时而变,因事而变,因势而变的企业文化。这个时候应该有老板直接推动,人人亲自参与,完善企业的文化,并把这种文化基因优化后固化植入每一个人心中。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只有不停的去创造,才能够解决一切发展中的问题。当初华为的“狼”文化,其实现在也不怎么提了,那就是因为创业期的企业和成熟期的企业面临的文化是不一样的。无论是引进新文化,还是在原有文化上进行升级,都是必须提前采取的策略。
二. 调整结构
IBM有本书叫《谁说大象不会跳舞》,其实所有大公司都会面临层级结构增加,人员冗多的情况,我比较欣赏的就是VIRGIN公司的调整办法,把大公司分拆成一个个的小公司,迄今它已经成立了300多家这样的小公司,当然这样的措施不一定完全适用每一家公司,也许可以考虑有更多的内部项目小组,通过项目管理,来保持创业期的优良文化基因,保证公司的创新力。
三. 保持从底层向上的声音
通常一个公司的业务推动者来自底层,来自同消费者接触的这个层面,保持高层一直能无障碍听到这样的声音,才能保证公司文化的虚、空、大,才能通过实践不断发展完善新文化的建设。保证这条的核心问题是你作为高层听到的是否是真实的声音,是否经过了修饰,如何判定并最终做出裁决,判断力和明辨力在这里很重要,同时有时还需要求证。
总之,一个小孩诞生的时刻是伟大的时刻,也是痛苦和危险的时刻,切断脐带,从此自己一个人面对世界,才能完成人的蜕变。一个公司从小到大,也有这样文化的阵痛期,如何度过,需要大家的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