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曾水良 博锐管理在线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民营企业将面临"非连贯性"的新竞争环境,包括锐不可挡的经济全球化趋势,飞速发展的技术变革和创新,以及迅速变化的差异化顾客需求等。在这种"非连贯性"新竞争环境中,民营企业传统上所具备的任何竞争优势,例如,资金优势、规模经济、地方政府垄断等都只能是一时的、短暂的。民营企业只有快速构筑自身的企业文化,才是其维持生存,并促进持续发展的保证。

    民营企业的持续快速成长和永绩经营,是每一位企业领导者的期望。有的企业依靠专业化大生产的规模经济,有的企业依赖新奇特的企业策划包装,这也许能取得暂时的优势,然而想要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必须要依靠构筑企业文化竞争力,很显然,当代企业的竞争已转向知识和科技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知识与科学技术的"承载者"——企业文化。即企业形成的企业文化竞争力,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唯一持久竞争优势。

    民营企业沉淀组织文化的要点,民营企业"长寿"需要组织结构上的保证,才能避免"人去楼空"带来的麻烦。

    双哑铃结构

    决策是文化形成的关键因素,所以要加强决策组织。另外,决策的效果在基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很重要。这种两头是重点、中间精简的结构,好似一个哑铃。另外,民营企业的发展靠产品开发组织的创新。创新的压力越大,产品开发组织就越重要。开发的产品要卖得出去,就需要营销组织得力而有效的工作。这两头的联系是弱化了的处于中间的生产(生产可以包出去),又构成一个哑铃,谓之双哑铃。 

    三区结构(康得乐原理):

    要想"福寿双全",在思想上要有这三个区:保命区、形象区和风险区。保命区就是你要有能确保企业生存的部分。但我们又不能满足于生存,还要有深厚的企业文化,此时民营企业才能蒸蒸日上,欣欣向荣,这就需要形象区,也叫文化区。生存与文化是互养的。第三区是风险区,要想大发展就必须冒风险,越是高科技开发,风险越大。面对风险区,要有雄心,又要有胆略和气魄。炒家索罗斯的话颇有道理:"没有风险,便不成其为事业,但也要给自己留有生路。"

    二元结构:

    "二元"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外包。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核心技术和核心管理,它体现着企业的文化内涵。而国外成功的企业外包高达80%,这更证明了"将核心产业以外的部分尽可能外包"这一思想的正确。有的是自己的,有的不是自己的,但却围绕着自己这个核心,形成一元化的二元结构。

    在实现民营企业文化可能遇到的障碍: 

    组织障碍

    决策层:什么都靠不成文的规定。"不成文"就意味着随意性,不认真不严肃。不负责任的越级指示。"爱批条子"是我们中国的痼疾,破坏极大。不正常的赏罚。这将激化矛盾,引发分裂。

    中层:不重视,不认真。常常是畏惧权贵而放弃了自己肩负的责任。不和谐,窃窃私语。

    基层:不上心,不理睬。不问是非,一律执行。

    思想障碍

    突出的是好面子。我们中国对于"面子上的光彩、形式上的热闹"的迷恋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这直接带来的是实际利益的极大损失。

    民营企业文化的三阶段

    新生期:领导文化转变为员工文化。这首先要求领导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统一意志形成合力。胶结员工形成粘力。目标奉献形成动力。

    兴旺期:基层文化多元化。适应部门特点、地区特点,保持自己的弹性,要有创新。引进外来文化。要借此丰富我们的文化,消除我们的惰性。

    衰变期:出现局部弱化、整体松散现象。表现为市场占有率下降,利润下降。领导重新发动组建新文化。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