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兼容并蓄的文化色彩在美资企业体现得非常强烈。尽管在美国企业有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让人比较满意的福利待遇,但是,面对善于“以夷制夷”的美国人,中国人的晋升还是挑战大于机遇。
美企高层有中国人
相比较而言,在美企的高层中,中国人不罕见。在一家生产、销售计算机软件的美企工作了6年、现在是技术部资深经理的陈枫(化名)说:“美资企业里高层员工有相当多的中国人,但多是来自香港、台湾,或者是有在美国留学背景的。他们具有着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基本能驾御中、美人的心理,活跃于上下之间。而且,对于本土员工来说,感情上更容易亲近,自然管理起来也就更容易了。”或许这就是美国人的聪明所在。
虽然美企高层有中国人,不过这些人需要不同程度上有美国背景。现在美国博雅公关公司任客户主任的夏蓝(化名),毕业于某外语学院的美式英语专业,并且曾在一份英文报纸供职多年,对美国语言、文化之类的东西比其他专业的人更容易接受。“在我们公司,与我有类似背景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高级客户主任(及以上)职位的,都是有美国背景或者是外籍的中国人。”
其实,在美企里高层的本土化并不鲜见。很多美国的大公司例如惠普(中国)、微软(中国)、摩托罗拉(中国)许多重要岗位都由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来领导。
挑战大于机遇的晋升
对于大多数中国员工来说,在美企升职仍然是挑战大于机遇。
夏蓝说:“在我们公司,升职机会还是有的,有一个同事工作5年升了3级,从客户主任到高级客户主任再到客户经理。以前都是要有美国背景的,近两年这样的现象有所好转。例如我们中国区经理总监一级的就有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了,他在公关这一行工作了很多年,经验十分丰富。如果我们普通员工要升职,必须努力工作,得到老板的信任和赏识才行。”
在美资企业升职好象很容易,其实那是表面现象。就象夏蓝的那个“总监”同事,他丰富的工作经验无疑为升职打下了牢靠的基础。
在摩托罗拉工作的李明(化名)告诉记者,在摩托罗拉年轻人要想跻身管理层,至少应该具有以下素质:很强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办事果断,面对一大堆问题时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最重要。一般来说,一个大学毕业生需要三四次的晋升才能成为一个初级部门的管理者。而每一次晋升,公司都要对员工的工作能力、业绩和品行进行综合考核。
相对宽松的工作氛围
也许和美国人的性情有关,美资企业较之其他外资企业来说,个人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一般而言,美国老板不会事事俱悉,他们更看重事情的结果。
“例如,老板给销售部门100万的任务,时间是3个月,最后只要完成任务就好了。其他的细节问题,例如上下班时间等,就不那么严格了。”陈枫说。
这种宽松也体现在人的去留问题上。例如摩托罗拉的应聘者一旦成为正式员工,公司就与他签定无限期合同,除非员工犯有严重错误或公司经营情况发生突变,否则一般不会被解雇。同时,如果员工在离职90天内再回到公司,以前在公司的工龄可以继续延用。
当然,宽松也是相对的。在一些美国企业,老板会巧妙地把被动加班变成主动加班。在一个公司,给员工支付工资是很大的开支,加班费通常是普通工资的两倍到三倍,这样就把加班改成布置任务,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了,你就不得不自己挤时间去跟老板申请加班。而主动要求加班是没有加班费的。
福利激励学习 提高
吸引众人加入美企的,福利待遇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诱惑因素。在翰威特公司做的一项对2001年度北京外企薪酬与福利调查的报告中显示,尽管受9·11影响,但仍有65%的公司(从美国660家企业抽样调查)表示依然会给员工加薪。同时,在过去的2001年中,北京美国非制造型企业员工的固定收入仍然最高,同时级别越高的工资增长越多。
在美资企业里,最有特色的福利当属给员工的股票期权。尽管这个“股票”在你离开这个公司之后就会没有,但它的确是一些美企福利政策中不同于其他外企的亮点。不过,这样的“股票”只能在你拥有一年以后卖掉,而且只能卖掉全部的30%。
陈枫说,“美国人有概念,不管你认为(所在国的)规则是否合理,都会按照现有规定付给员工工资和福利,例如一年13个月的工资、车费、医疗、带薪年假等等都根据公司整体状况有所体现。”目前,陈枫和夏蓝工资涨幅基本按照在每年工资基础上增长10%左右。
陈枫说,“旅游休假(并非带薪年假)也是公司奖励优秀员工的方式之一。例如公司前段时间奖励顶级销售人员,就去海外渡假1周,当然是可以带家人的。”
对员工的大力学习 也是美企吸引人的地方。
“像我们的业务增长在去年因为遭遇9·11而受到影响,但是,每年学习 的费用和计划是不根据业务状况来改变的。我们每年每个人参加的学习 就有20多个。因为这样的学习 有利于员工业务的提高和企业凝聚力的培养。也使自己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博雅公关公司的夏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