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Dropbox来说,他们好不容易打拼下来的江山,眼看着就要被这些财力雄厚的巨头抢走。所以,我们不禁要问:像Dropbox这样的创业公司面对几大巨头的夹击,要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看这类创业公司的崛起。
很多创业公司都很聪明,知道去开发一款产品来弥合现有的产品市场空缺。除了上述的Dropbox之于“云存储”以外,这样的例子还包括:Skype推出了免费的电话服务,Salesforce 为公司提供了不依赖于软件或服务器的即时客户关系管理,而Square也将信用支付引入到了iPhone端。这些小公司具有目标单一,动作敏捷的特性。他们相较于那些业务庞杂精力分散的大公司有更加敏锐的市场嗅觉,所以才能更快地瞄准市场中的一块空白区域,并迅速占领这块区域。
但是,几乎不可回避的是,那些沉睡的巨头最终会苏醒过来,并立马将他们的目光瞄准这些新兴市场。所以,除了Dropbox被Google,微软,苹果夹击以外,Salesforce之后也马上有微软和Oracle推出类似服务,Square被Paypal盯上,而Google也对Skype穷追不舍。
那这些公司到底如何才能实现突围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要放一下马后炮,来评一评这些公司最初的创业方案确定。
其实,我们说,在最初的创业方案确定上,就已经涉及到很多“选择的艺术”。
首先,对创业公司来说,他们需要判断:他们的产品是一款“热闹型”或“人气型”的产品,还是一款可能改变行业格局,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会被用户需求的产品。前者就包括很多当下热门的游戏和应用,比如“愤怒的小鸟”,又比如前阵子大热的“你画我猜”。游戏的生命期通常不会太长,也很难建立长期的用户习惯。所以,大公司投身这种过家家游戏的概率就很小。但是,“云存储”显然属于后者。它改变的是数据存储,资源配置,社会主流群体办公的模式,对整个行业的影响都是颠覆性的。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巨头插足“云存储”,可以说是必然的趋势。
第二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这个产品的实现是否有相应的技术门槛,即便是对大公司而言。更重要的是,他的产品会不会对现在的行业巨头产生大的冲击。互联网行业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行业,像Facebook这样的互联网2.0网站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就冲击了先前做门户网站的Yahoo。大公司的很多举措很多时候也都属于战略防守。
基于以上的“门槛”+“冲击”两个标准,假如你的产品只是在理念上有所创新,但是在技术上没有大门槛,而且更糟糕的是你的产品已经对某个巨头的同类产品构成威胁,那么你受这个公司攻击几乎是必然的,因为这属于他们的战略防守。举个例子,国内出过一款语音通讯应用“米聊”。这款免费的语音通讯应用同时对移动运营商和通讯大佬腾讯构成了威胁;对做聊天工具起家的腾讯而言,推出一款类似“米聊”的工具几乎没有任何技术门槛。而且,腾讯原本的用户基础就要远远大于“米聊”。在这种情况下,腾讯的“微信”推出之后,因为“米聊”没有更多的“干货”,就只能退居二线。
所以第三个问题很自然就是,假如你已经预料到大公司会推出同类产品,请问,你的用户会不会随之转移?而这里又涉及到两个新的问题:即你的用户转移的成本有多高?你的产品或者服务是否有你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即你能否为用户提供所谓的差异化服务?假如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的话,那么你的用户抛弃你投奔大公司几乎是必然的。
第四个问题是,你能否在短期内盈利?而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公司最初的一个定位:即你是准备见好就收,还是准备将公司做大做强,将其打造成下一个巨头?假如你一开始的定位就仅限于推出一款“热闹型”的产品,并且有非常清晰的盈利模式,那么恭喜你,你仍然可以依靠小公司运作敏捷的优势,在巨头尚未发力之前就赚上一笔,然后你们的整个小团队都可能被哪家大公司收购。但是,假如你的野心不止于此,那么送你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后面还有一番苦战。
这也就涉及到我们今天的最后一个问题,即小型的创业公司如何在巨头面前实现“四两拨千斤”。
其实上面的四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看,
一.创业公司能否在巨头苏醒前迅速占领用户市场并达到一定的规模。一旦某个创业公司在“用户数据”上可以跟大公司叫板,那么这家公司在品牌形象上已经是一家“大公司”,在这个时候,用户就不会轻易地再投奔别的大公司。而且,强大的用户基础往往也是风投参考的重要指标。假如这些创业公司有大型风投做后盾,他们未来的发展不管是在资金,还是在推广上,都要顺利很多。
二.能否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这个差异化的服务可以涵盖很多方面,比如特殊的“品牌文化”,特殊的产品体验,又或者特定的领域和客户细分。举个例子,在左有淘宝右有京东的电商行业,在去年“千团大战”的血雨中,就有一家锁定“化妆品团购”的聚美优品异军突起。且不说聚美优品未来的走势如何,但是在大的行业中做产品细分,似乎是小型创业公司生存下来的一个不错选择。因为,大公司往往要顾及到所有部门的利益,“大而全”是大公司产品的一贯风格。在这种情况下,做领域细分,就可以做到“小而精”,也容易创造品牌的用户印象。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被Facebook收购的Instagram。
三.能否持续发挥小团队灵活运作,快速变化的优势。大公司的文件和产品审核流程相对繁琐。而且正如先前提到的,小公司具有目标单一,动作敏捷的特性,他们相较于那些业务庞杂精力分散的大公司而言,可以更快地对市场反馈作出反应,对产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所以,如果创业公司可以赶在大公司之前做产品优化和升级,那也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