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价值中国      
推荐学习: 国学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益。承载先贤之智,得大师亲传。欢迎走进“遍天下桃李万人,当代国学之塾”《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校友报名学费优惠26800元 人包含(参禅、问道、朝圣三次游学)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企业文化其实质是一种组织精神,它能唤醒员工内在的奉献精神,激励他们努力付出,决定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究竟会全力以赴,还是敷衍了事。

    有企业文化,但并不意味着对企业的促进作用。两者并不是必然的关系。企业文化不是喊口号,而是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员工间的关系融洽也并不能说明企业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最终应该是以企业效益来衡量其价值的。

    成功的企业文化应该是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企业文化,即它能使企业的体质增强,使企业的生命力更为持久,以不断满足外部市场的需求。

    那么,在中小企业资源有限的现实情况下,如何构造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呢?

    应该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来定位企业所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必须适应企业生产力这个要素,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企业文化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就中小企业而言,它所迫切需求的企业文化应该是那种实用、朴素的企业文化,下面就依泽亚企管多年管理变革经验浅谈中小企业所需的四种文化。

    一、“知行合一”的执行文化

    什么是执行力?执行力首先是一种企业文化。

    执行力不强首先不是制度、规定本身的原因,而是要在企业风气、文化上找原因。因为制度只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才是制度的灵魂。文化理念不改变,制度理念无法形成。因此,提升执行力,首先要从文化、风气上来改变。企业要树立一种有执行力的企业文化。

    可以说,执行力,首先来源于一种风气,来源于一种以执行为荣的企业文化,来源于讲原则性的管理团队。讲义气是执行吗?不是。讲“信用”才是执行,即不折不扣地落实才是真正的执行。企业执行力不佳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上找出很大一部分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以“理”服人,讲究以“人”为本,这本身并没有错。然而,在道德丧失及人情化管理模式下,这会直接造成管理者对管理权支配的随意性,减少了企业对管理者的控制力和决策上的约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每个人都只认自己的“理”,问题是在这么多“理”中到底又以谁的“理”为准呢?凭职务高低来定吗?这其实是对管理者的思想压迫。因为,管理者必须放弃自己的“理”而以别人的“理”为准,意味着他必须放弃一些自主权和随意性动作,这才是问题的核心。这样做的结果是:难受。表面可以接受,但心里却极度不舒服,在这种内外不一的情感支配下工作,根本无法谈论执行力。或许,在创业阶段,老板以个人权威,以个人控制力可以实现强有力的企业执行力,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执行力就不是老板一个人所能决定的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企业的执行力呢?

    解决方案重点是机制和体制的改变。如何改变?

    首先,必须在企业导入“制度化”管理模式。制度本身并没有权威,只有当它得到使用的时候才能体现。这就如法律一样,当你遵守法律时,法律对你没有任何制裁力,但当你触犯法律时,法律的权威方才体现出来。

    其次,推行制约体系。监督、制约的目的在于降低管理者的决策力,增加其执行者的角色,减少其管理上的自主权与随意性行为。

    第三,实施激励机制。具体作法有:一是建立简单的奖惩环境,使企业员工适应赞美与批评并存的管理模式;二是实行绩效考核。让管理者关注企业效益,让个人收入与整体效益挂上钩。

    二、正心诚意的沟通文化

    沟通是为了达成管理目标上的一致性而非分歧。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存在沟通障碍,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缺乏“正心诚意”的沟通文化。

    所谓“正心诚意”,正,即正直,诚,即真诚。它首先针对的是管理者的品格而非工作能力与领导艺术。因为只有正直的人才会抛弃自己的私利,只有真诚的人才能忠于事实。正直、真诚是企业对管理者的道德要求,而企业文化也必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必须符合“人性”,这是企业持续存在的前提。因此,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第一个任职条件须具有诚实、正直的品格。

    就泽亚企管所辅导过的企业,有一种很深的感受和体会,那就是原本通过沟通就可以解决的大部分问题,但因为管理人员之间互不沟通(甚至互不往来)或沟通效果欠佳而造成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在这些存在沟通障碍的企业,部门间很少往来,其成员间的关系要么很僵、要么私下结党、要么自成一派,总之,企业没有打造出一支凝聚力强的团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员工的畏惧心理是产生沟通障碍的主要原因。人都有习惯性防卫心理,惧怕暴露出我们想法背后的思维及由此带来的自我利益受损。如果企业没有一种视彼此为真正工作伙伴的关系氛围,没有一种开放的系统保证,沟通就会受到组织等级、人情、不能放弃自我等因素制约而无法有效进行。结果是沟而不通,问题重复不断。因此,有必要打破企业存在的这种官僚主义作风。

    其次,是管理者错误的沟通行为。他们将沟通当作是在说道理,并非得争出个最好的“理”来,结果沟通演变成了辨理,而辨理的结果必然诞生出输赢,只要有输赢的存在,就不可能达到沟通的目的。因为,沟通不是为了赢得对话,而是为了超过个人的见解,以使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使我们寻找到最优的办法。沟通是平等的过程,是没有输赢之分的,有效沟通的结果只能是多赢。因此,沟通的原则是“求同存异”。

    如何解决沟通障碍问题呢?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是有效沟通进行的保障。沟通行为应该程序化。创业阶段的沟通是以人情作为沟通渠道,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发展阶段的沟通则以制度作为沟通渠道,它强调部门与部门、工序与工序间的沟通。通过沟通机制,让员工明白:沟通是为了解决工作问题而非建立私人感情。

    三、奖罚分明的考核文化

    好的企业文化必须让员工感觉到管理是公平、公正的,但公平、公正的管理并不意味着公平、公正的奖罚。奖罚针对的应该是绩效,而非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不可能使管理者做到人人平等,而必然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

结果只会导致员工认为不公平,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不公平的奖罚遮掩下,员工的绩效无法得到真实的衡量。在这种奖罚不明的企业文化下,员工的长处得不到有效发挥,员工的短处也因为遮掩而漠视改善的必要。长久下去,只会导致员工安于平庸,安于平庸容易导致官僚主义作风,养成大家混日子的工作心态,只要有了这种心态,企业就无法追求高绩效。而最终低绩效的企业目标只能让管理者处于不安全感中,企业无法容忍他们的碌碌无为,结果形成企业与管理者双输的局面。

    奖罚应该有标准,应该和管理者的工作目标紧密相连,如此才能做到奖罚分明,才能发挥奖罚对管理的促进作用。好的员工因为绩效优秀而得到晋升、加薪、尊重与发展的机会,而表现不好的员工也会因为其绩效低下而被调岗、减薪、辞退。

    奖罚可以是有形的(如金钱、职位、待遇等),也可以是无形的(如声望和荣耀、冷落和批评、发展机会等)。奖罚的目的是加强员工的责任感而非厌倦,是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而非破坏。

    四、反思自我的责任文化

    管理者应该随时反思自我的工作,以便不断修正、完善。反思自我意味着对过去行为的否定,意味着不断对自我进行的更新。

    反思自我其实质是一个思考、创新的过程。而这正是经验型管理者与现代管理者的一个区别。经验型管理者或许能凭经验将工作做好,但无法将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因为,在他们的固守的思维支配下,会认为自己过去的经验在新的工作中仍然继续有效,他们也没有一种在工作完成后对工作结果与过程进行思考、分析、总结的习惯,从而不能提炼出系统性的知识资源,最终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成员。

    为什么要在企业提倡反思自我的企业文化?

    首先,反思自我意味着管理者对自我责任的承诺。反思自我首先应来源于对工作问题的高度忠诚。对于企业出现的管理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是自责,然后才是他责。自责是发自内心的,是主动的管理行为;他责是外人强加的,是被动的管理行为。只有先自责而后他责,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具备虚心的心态,才能使工作不断进步。

    其次,反思自我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它能使管理者养成对工作进行分析、思考、总结的习惯,形成管理者自己管理自己的局面。在这种自我管理的模式下,企业的运营成本最低。

    第三,反思自我是管理者持续学习的有效方法。管理目标、对象往往是标准、稳定的,导致管理者的工作也只能是重复、单调的,在这种格局下,他们的习惯性思维会阻碍他们看到本身存在的问题。内力已无力改善,需要借助外力来解决。而反思自我,会使管理者的的视角从工作内部到工作外部,通过工作外部来看清工作内部的结构。从而,对工作加以改善,以提升工作效率。

    第四,反思自我能提升管理者的个人精神境界。现实中,大部分管理者都将工作看作是单纯的工作,没有想到这其实也是他本人自我修炼的历程。如果管理者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在工作中就容易心浮气燥,就不太会用战略性的眼光来看待工作,看待问题,形成工作就只是一个挣钱工具的结果。但挣钱与工作之间不是真空,而是有纽带的。一旦过度关注得到而非付出的话,就不会有真正的得到。

得到只能建立在有效付出的基础上。

    上述四种文化都需要具体、有形而清楚的实践,因为,企业文化只能通过实践来体现。企业文化一旦在企业树立,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原则地做,而非讨论。通过不断地做,形成一种固守企业文化的习惯,而最终使企业文化在企业能够生根、固化。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文化的目标是要形成企业文化效益,只有企业文化效益才能体现企业文化的价值。

    最后,如同管理者的绩效只能由外界来定义、由他人来界定一样,企业文化的成败也只能由企业文化执行者之外的人或组织来加以评判。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从商人到副总统之路》
 1888年,美国银行家莫尔当选副总统。他曾是一个小布匹商人,从一个小商人到副总统,为什么会发展得这么快? 
 莫尔说:"我做布匹生意真的很成功。可有一天,我读了一本文学家爱默尔的书,书中的一段话打动了我,书中是这样写的:一个人如果拥有一种人家需要的才能和特长,不管他处在什么环境什么角落,终会有一天被人发现。这段话让我怦然惊动,冥冥中我觉得自己应该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去发展。这使我想到了当时最重要的金融业,于是,我不顾别人的反对,放弃布匹生意,改营银行。在稳妥可靠的条件下进行运作,许多人和企业都愿意找我,因此我经营银行十分成功,最终成为金融巨头。 
  
  点评:俗话说:"有智吃智,无智吃力"。一个人立足于社会,说到底只有用智和用力两种谋生手段,要么靠一身力气,要么靠自身的智慧,智慧往往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