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义生利
“小人谋财,君子谋道。”道是什么?道是文化,是大智慧。大家会说,现在是市场经济,要讲效益,要谋财。谋道有什么用?这种想法不错,但谋财要有谋法。怎样才能谋财?是以财谋财,以利谋财,以义谋财,还是以义谋义而生财呢?生财之道,义利观不一样,谋财的方法就不一样。
纵观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国文化就是义和利的统一。以利取利,小人之道;以义取利,还可以,但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以义取义,财,自然生成。这就是财和道的辩证关系。想发财,想致富,想把企业搞好,归根结底谋什么,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要谋道,就是要谋大智慧、大思路、高境界,摆脱一种低俗的、原始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所以,先贤们讲“小人喻以利,君子喻以义”,就是讲义和利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这就引出了义利观,用现在人的观点看义利,有几句话说得比较好,就是以利相交,利尽则断;以势相交,势去则完;以权相交,权失则散;以情相交,情逝则淡;唯义相交,静行致远。以利相交,利尽则断,这是说,人交往、做市场,利没有了交往也就断了,因为它的出发点是利。以势相交,势去则完。靠势利、靠影响力去交往,势利总会有小的时候,总会有失去的时候,靠这个去交往、去做事,势力没有了事情就做不下去了。以权相交,权失则散。靠权力交往,权力没有了,利益也就没有了。以情相交,情逝则淡。交往讲情可以,情失去了,没有了,交往就淡薄了。唯义相交,静行致远。唯有用义来交往、来办事、来开拓市场,才能静行致远,才能长久。义是什么?义是文化。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企业做强做长靠什么?按现在的说法,做强,要靠产品、靠技术;做长,就要靠文化。
诚信为本
现在的竞争是更高层面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 同仁堂 有副对联这样写到: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这幅对联的意思是什么?简单理解就是诚信。这就是同仁堂的文化。同仁堂之所以能成为百年老店,就是文化的作用。所以,我们讲把企业做强也好,做长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什么?归根到底是要解决人的问题,就是要让职工生活得好,让职工都不下岗,有工作岗位。晋商有句世训:
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
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
就是人生下来就得有他(她)的岗位,都得有事可做;在有事可做的情况下,都必须做到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古人、先贤们的这些说法,和我们现代非常相似。现在讲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些古文化符合当今科学发展的要求。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把根留住
文化具有魅力,也有生命力。优秀的文化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经久不衰,值得我们一以贯之,去学习、去继承。我们现在研究文化问题,大家听起来感到虚,实际上文化已经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大家可能有疑问,现在是经济全球化,美国经济主导,美国打个喷嚏,世界都得感冒,它的经济出现问题,要全世界为它买单,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这是什么问题?应该说也是一种文化问题。有个问题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有一本书叫《货币战争》,看了以后会感觉到金融背后隐藏着政治斗争,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较量。现在美国输出,输出的也是文化。
大家讲,现在都全球化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没有用,要不要保留,要不要继承。我们要用全球化的视野来看一看,不要以为传统文化是一些老掉牙、过时的东西,它没有过时。这些传统文化恰恰是我们的瑰宝,是无形的资产、丰富的资源。
在谈到用全球化的视野来看文化的重要性时,我们不能不提到托马斯.弗里德曼著的《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关于文化的指导,托马斯指出,全球化是文化冲突与共享。全球化资本输出了,就没有了,成为别人的了。一个产品再先进,只要把它卖出去,就成为别人的,而附加在产品当中的文化虽然也一同被卖,但却可以保存下来,是我们自己的。如果我们连自己保存的文化都不顾了,或者都否定了,不继承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没有了,就真正无家可归了。所以,托马斯就说,全球化不仅仅是往前推,也应该往回拉,保住自己的文化特征,相当关键。
融入共享
这样一个观点,对我们企业有什么意义?意义就在于,当我们的文化与更强大的文化遭遇时,我们能将其影响力消除,把它化到最小,并把这种文化自然地融入到我们的文化之中。讲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做市场、搞竞争,实际上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业主相比我们是处于弱势,建设单位是处于强势的。站在文化的角度来看,就是建设单位的文化是强大的,我们的文化是弱小的,当这两种文化相遇的时候,完全是跟着强大的跑了,我们没有自己的任何东西,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怎样才能将强大的文化融入到我们的文化当中,用我们的文化去影响建设单位,去说服建设单位,去改变建设单位,改变得越多,说服的越多,接受的越多,我们的市场就会越大,做成的事情就会越多,这就是文化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建立优秀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如果我们被动地服从,那么我们的企业就什么都没有,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所以,这样的一个碰撞被我们所利用、所消化,这种行为既丰富了我们自己的文化,也抵制了一些对我们不利的事情,这就是文化要在冲撞中实现共享。
全球化就是文化冲撞和共享,企业也是文化冲撞和共享,通过冲撞变成大家共同认可的文化。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专门讲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现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倡导、继承、发扬的文化都应该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进行。
形成习惯
企业文化应该怎么抓,具体抓什么?企业文化建设归根结底就是要形成我们自己的风俗习惯,或者叫行为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终极的目的,我们要让文化落地生根。文化落地生根不能照抄照搬,要有自己的特点,要为职工所认可,让文化深深植根于职工之中,这样的文化才有生命力,才是我们自己的文化。这就是要培养“草根文化”。“草根文化”很朴实,很朴素,也很好理解。草很普遍,草的生命力很强,能够抵御严寒、酷暑。我们老家有一种菜,叫马齿苋,也叫“死不了”,生命力很强,采下来扔在一边看它快干了一见水就活。西北戈壁滩上有种草,叫骆驼刺,一堆一堆的,西北的雨量很小,一年也下不了几次雨,但它在沙漠里能够生存。这就是草的生命力。我们要建设的“草根文化”,就是要建设一种这样的文化。不光我们企业在顺境当中、发展好的时候起作用,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这种文化更能坚定我们的信心,更能起到“搂后腰”的作用,能让我们渡过难关。
习惯有什么重要性呢?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只要培养成一种习惯,这个习惯形成了,我们就不用管了,就会顺其自然,一路走下去。习惯一旦形成,改起来很难。说到习惯成自然,顺便讲个小笑话。早上我开车在上班路上听了师胜杰和冯永志合说的相声段子叫《五全丈夫》,第一全就是工资全交的丈夫。搭档冯永志说,我的工资全交了,只花了五分钱,买了张车票,回家被媳妇发现了,让我在厨房里站了一夜。师胜杰说,我比你强,我的工资也交了,我花了一毛钱,也买了张车票,回到家也被爱人发现了,我爱人没敢让我站厨房,让我跪了半宿。搭档说,跪了半宿,你能撑得住吗?师胜杰说,没问题,我已经习惯了。这里抖了个包袱,就是“习惯了”。大家说让你跪了半宿这个事正常吗?应该说是不正常的,哪有夫妻间为一毛钱让跪半宿的,很不正常。你说不正常可他习惯了。因为习惯使然,导致了他把不正常的当作是正常的。这个段子说明了习惯的力量。
习惯是什么?习惯实际上是来源于一种惯性。惯性是什么?惯性必然从没有惯性开始,到产生惯性,需要一个过程。惯性的产生是有条件的。过去家里都有座钟,座钟里有钟摆,钟摆摆动也是惯性,用它来掌握时间,正常情况下钟摆是不会停下来的,一停下来钟表就坏了。这就是惯性,钟摆始终用一种频率来回摆动,决不会乱摆。有了惯性就成了自然行为。火车的速度起来以后,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踩一脚急刹车,靠惯性也要冲出去几百米。
人有没有惯性,肯定是有的。比如说,我们的领导作风,也存在一种惯性。有的领导爱听汇报,经常找几个人来说说,听了汇报觉得情况都掌握了,习惯于这样的领导,一般都不喜欢下基层,不喜欢到职工当中去搞调研、听一线的声音、听职工群众的第一呼声;有的领导不喜欢坐在办公室听汇报,就喜欢到基层去转,成天在现场转,把情况了解得很多、很清、很透。这也是一种惯性。领导作风和一个人的生活作风都有惯性。
有惯性好不好?存在两个方面。正确的惯性是好的,不正确的惯性是不好的。我们要形成风俗习惯,就要来研究惯性问题。惯性具有两面性。正确的惯性要发扬,要支持;不正确的惯性,就要想办法改变它。
良性互动
我们搞企业文化的任务是什么?就是要使我们的企业文化形成良性互动的惯性。良性互动的惯性怎么去实施,怎么去形成?就是领导倡导,共同参与。领导倡导、共同参与怎么讲?拿动车组来说,我们参与了京津城际铁路建设,很自豪,时速350公里,半个小时到天津。我们拿动车组打一个比方,动车组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里领导倡导起什么作用?领导就是要当好火车头。形成文化不仅需要领导倡导,还需要领导带头实施。这个时候领导是火车头的作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是不是一直都当火车头呢?不是,当动车组正常运转起来以后,领导就不能再当火车头了。当什么?当司机。运转得很正常了,领导没有别的事了?不能老当火车头,要当司机开火车。开火车的任务是什么?看信号、管暸望,保证列车的方向,掌握列车的速度,确保列车的安全。领导还要当扳道工。火车跑起来了,速度也上来了,方向跑偏了,发现不对了,怎么办,谁来扭转呢?还要领导来扭转,别人说了没有用,特别是主要领导。怎么去扭转?去扳道岔。跑偏了不行,必须回来沿着正确轨道往前跑,这个时候领导就成了扳道工。所以,领导当车头带,当司机掌握方向,当扳道工选择正确的路径、修改方位、调整战略。共同参与,职工干什么?职工是动车组的每一节车厢。动车组和普通火车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动车组的每一节车有动力,这样跑起来功率才大、才快,是一个整体。职工就是动车组。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车往一处奔。关键是方向正确。方向不正确跑偏了,这不是职工的错误,是领导的问题。领导指向哪里,职工就打到那里。
通过动车理论,来看待建立什么样的文化。只有这样一列联动的火车才能前行。企业的属性,也应该是这样,永远往前不能倒退。企业文化的作用,就是保证前进,不倒退。这样,企业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
动车跑起来了,企业文化的任务就完成了吗?没有。企业文化的任务永远不会完成,永无止境。因为还要有一个继承和创新的问题。继承和创新,就是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企业文化要不停地创新,才有生命力。
《禅者与蝎子》的民间故事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做事情不能死心眼儿、一成不变、一条道跑到黑。要与时俱进,改变方式方法,达到最佳境界。
创新思维
在谈到善于改变方式方法和创新时,我想强调一点就是改变方法难,难就难在行为习惯上。当一个错误的行为习惯成为自然的时候,改起来就很难。所以创新的障碍或者叫最大的困惑,就在于我们不能否定自己,对自己过去的事情永远认为是对的。这是一种习惯势力,这种势力要从文化的角度、用文化的力量来改变,决不是人能强制得了的。只能用文化的力量改变不正常的或者叫不当的行为。在改变不正当行为里面,又存在着一个对与错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在管理当中有很多管理方法是多年以前形成的,至今为止还不能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因为过去搞计划经济时间太长,一步一步走过来虽然逐渐在改,但它的基因还没有完全得到改变,改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等到发现问题的时候敢不敢再改一次,敢不敢推翻我们自己的决定,否定自己一次再改一次,往往是在这个时候遇到问题了,需要文化的自觉与力量去改变。所以,我们说企业文化建设,要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习惯非常重要。改本身就是创新。《三国演义》里有句名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是变革 ,合是变革 ,再分再合还是变革 ,只能是改一次比一次好。这就叫与时俱进。一个模式固定下来,在一个时期是对的,过上几年不适应了,就需要改,或者是换一种方式,这叫创新。这种创新靠文化氛围,靠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创新要有特色,要有个性。有特色、有个性的文化,才是生命力最顽强的文化。比如说,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这些节日,多少年了一直延续着,特别是从去年开始国家列为法定节日。是什么原因,这是文化的传承,被固化下来,被法律所承认,有个性。企业文化也需要个性。
谋文化之道。谋什么?概括来说,就是谋君子之道;谋企业发展;谋职工福祉;谋社会和谐。中心意思就是发展企业就要发展自己的文化,用文化大智慧来融合企业、健康企业,使企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