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做人”的缺陷对企业造成的危害,远远不及由于“做人”的要求,对企业创新力和活力造成的危害。
“要做事先做人”、“先做人后做事”这些口号为代表的企业文化开始在企业中得到认可,甚至有的企业把其明文列入企业的宗旨中。作为中国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如何看待这股思潮,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方向和企业未来的竞争力。
“做人为先”的企业文化其实是社会文化向企业渗透的一部分,也是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中的表现。与“做人为先”相应,企业人才评判标准就是“品德优先”,这与我国传统社会的治理方式“以德为先”是不谋而合的。尽管从现实中,可以列举出很多的例子来说明企业员工“做人”的缺陷对企业造成的危害,但从长远来讲,其危害远远不及由于“做人”的要求对企业创新力和活力造成的危害。
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变革 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洗礼后的中国企业,确实到了一个应该仔细反思企业中“做人与做事”关系的时候了,也到了如何建立与市场经济竞争规则相适应的企业文化规则的时候了。
先做人后做事——安内
我国战国时有个齐泯王,他常感叹国家缺乏人才。一天,一位谋士对他说:“有这样一个人,他对君王很忠诚、对父母很孝顺、对朋友很诚信、对邻里很和睦,这个人可不可用?”齐泯王很高兴:“有这样的人,那太好了。”可谋士又说:“但这个人遇到人欺侮不会还手,遇到坏人也只能忍受。”齐泯王立即说到:“不行不行,我们正是战乱时期,需要的是勇敢的人。”谋士又说:“这个人之所以打不还手,是因为君王制定了法律,杀人偿命,为了维护社会安定,他才这样做的。”于是齐泯王陷入了很为难的困境。
“做人为先”的标准是在稳定环境下修己安人的标准。其背后的土壤是中国数千年的社会治理方式。正是在这种思想的相传下,“安内”是企业领导所考虑的首要问题。从我国企业领导的精力和时间计划 就看得出来。但是,我们的企业处在一个长期商战的环境下,永不可能有“太平盛世”。那么“先做人后做事”究竟指导企业建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呢?
先做人后做事——不承认员工是“经济人”
对大部分人而言,在做人方面是不上不下的,会“做人”的圣人少,而品德败坏的小人也不多。大多数人都是有着正常七情六欲的“经济人”。不愿意承认员工是“经济人”,指望以领导的“做人”标准来要求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标准,从而达到控制员工思维维度和深度,在领导的思维半径内思考和行为,这是领导对自己领导力不自信的充分表现。
试图通过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改造”来达到提升“客观做事”能力的管理,如果成为主流思想,那么企业只能陷于长期的内部“文革”之中。
先做人后做事——暴露管理缺陷
企业如果将管理的希望寄托在管理员工的“做人”上,那么这个企业是很危险的。
做人标准的主观性强,而做事的标准客观性强。“先做人后做事”文化使员工养成一种做事看动机,而不是看结果的思考习惯。企业内部在“动机”的揣摸下,容易形成互不信任的企业内部文化。由于做人标准的主观性,给企业员工造成要处处表现自己会“做人”而不是“做事”的能力。
“做人为先”也反映出我国企业不能正确认识员工素质方面的不足。大多数企业是以高于员工现实道德标准来要求员工,比如:奉献精神、忠诚、敬业等。少有企业以员工正常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双赢的思维来表述企业的宗旨,比如:员工的保障、升职、受尊敬等。在企业与员工之间,企业总是处于优势位置,因此,员工只能以积极“做人”的表面形式来谋求在企业中生存发展和出人头地。
“做人为先”还反映出企业管理监督机制和管理工具的缺乏。一个良好的管理体系,是要教育员工良好的做人方式,但更是依靠科学的管理监督机制和管理方法来完成企业的目标。过于强调“做人为先”,会造成企业管理机制建设的弱化。还会由于做人标准的主观性问题和人的个体价值观的区别,让企业管理者在潜意识中排斥科学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因为,靠主观的判断也有利于培养自己的权威,建立自己的“党卫军”,也更有利于打击和排斥不同的意见和对自己地位有威胁的人。
先做人后做事——导致庸才文化盛行
“做人为先”给企业造成的最大危害恐怕是庸才文化的盛行了。自古能人多傲气,大凡能做点事的人,都有些不太会做人的一面。“枪打出头鸟”最有利的武器莫过于“做人的标准”了。如果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那么和和气气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