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牛津管理评论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一个企业想长期成功要靠好的企业文化。然而众多的企业文化管理理论都源自西方,一些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如何进行中国企业文化管理,如何把企业文化理论本土化,这是摆在中国企业界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中国企业文化的特征

  随着中国企业的崛起,“中国管理”、“中国式管理”成为管理界的新名词。曾仕强教授在《中国式管理》一书中认为,中国式管理一直是存在的,大家都在用,但身处其中,习以为常便不觉其存在。中国式管理更多的是一种管理哲学,换句话说,中国式管理是一种管理文化。中国企业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具体化,要理解中国企业文化的特征,必先寻找其根源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特征。

  中国人的种种习俗、制度、处事的方式都深深的打上了这样两个烙印:“家”和“面子”。同时这两个概念在现实中也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对“家”的重视和对“面子”的重视可以说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根本特征。

  1、“家”的观念

  中国人有着极为浓厚的认祖归宗意识以及极强的“家”观念,这是我国的历史文化方面的基本国情,这种观念使得中华儿女无论去往何处心中都永远装着故土,这种观念还使得中国人看到“家”字便倍感亲切,产生心理归属。

  然而这种对“家”重视的观念却并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是个中性词。对这种观念进行积极的引导,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必能大大地凝聚人心。同样,这种“家”的观念同样会滋生各种不良的个人及组织行为。

  首先是缺乏公共观念。人们都对家有很强烈的认同感,但对于家之外的东西则认为与自己是不相干的。中国人普遍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事实上,个人的这种观念也是无可非议的,但在生活中这种观念则演化为了一种“私”,甚至有人说中国没有“公民”,只有“私民”。在企业中,员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公家事务的漠视,甚至认为“公家的”就是大家都可以拿的拿掉“大家”为小家。

  其次是容易形成小圈子。以家为基础的等差伦理关系延伸开来,就容易形成各种小圈子、小集体。同家的观念一样,人们可以将某个小团体视为“圈内人”,对于圈内与圈外则分得很清楚。“圈内人”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另一种形式的“家”,“圈内人”为了圈内人的利益而不惜损害大集体的利益,甚至为了圈内人的利益而不择手段,但这种行为却为圈内其他人所支持与赞同。这类似于西方管理学说中的“非正式组织”。

  2、“面子”问题

  中国人有句话叫做“死要面子活受罪”,这话一点没错。林语堂说: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为之,也不为过。真是一语道破中国人对“脸”和“面”重视程度。

  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是因为一个“面子”问题,都可以用“面子”来解释。众所周知,中国人处理事情讲究一个“人情”、“关系”。将中国人的“面子”情结延伸,就能看到中国人更多层面的文化心理特征。

  ①顾全面子的习性

  中国人好面子的习性可以追溯到儒家学派形成之时,从古至今几千年的积淀,这种好面子的习性已经深深的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观念当中。

  生活中,人们只有互相给面子才有继续交往下去的可能。在公司里,即使上司在公共诚犯了错误,下属也不会当众揭领导的丑,而是事后再通过其他的方式委婉地向领导提醒。领导心知肚明,对于这样给面子的下属,自然也要给足下属的面子,这样的下属更容易受领导重用。

  ②中庸之道

  黄河哺育了华夏文明,也造就了中国人的水文化像水一般随机应变,说难听就是见风使舵。合理的察言观色,加上合理的因应而变,便是我们常说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通常被理解为“不左不右而取其中”,事实上这并不是中庸之道的本意。朱熹曾经说过:无一事不合理,才是中庸。中庸主义事实上就是合理主义,而且是大家都达到合理的状态,即在一个系统中,没有不合理的才是中庸。这也就是西方管理思想中的“帕累托最优”原理,即在某个状态下,不存在使一个变量变优而使其他变量变糟的情况。

  ③“差不多”哲学

  生活中,解决问题时我们总是说“差不多”就行了。就是说,不要把事情分得那么清楚,还是顾及彼此的面子为重。

  “差不多”哲学与太极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太极八卦图上可以看出,太极不是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承袭太极思维法则,中国式管理常是把二当作三,而不是西方管理中的一分为二。中国式管理把人分为三类,老板是管理者,员工是被管理者,而介于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干部,则一方面是管理者,一方面是被管理者。中国式管理把解决问题的状态分为三类,在“解决”与“不解决”之间还有一个“化解”,这个化解的状态就是所谓的“差不多”地带。

  ④报喜不报忧

  报喜不报忧其根本也是在“面子”上,报喜也就是为了大家都有面子,报忧的结果是彼此都没有面子了。生活中也是如此,大家都喜欢挑好话说,说的人高兴,听的人也高兴,大家都好,何乐而不为呢?

  下属向上级报告情况时,基本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即使发现了问题,大家也不喜欢拿到台面上来讲,而是尽量在私底下把问题解决掉,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心里都有数,但是都不讲出来。中国人就是这样,高调的夸奖,低调的处理问题。

  每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这些心理,大概只是程度多少的问题。中国企业文化是中国人心理文化的延伸,这些特征渗透在中国企业文化的每个角落,最终成为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特征。

  二、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

  1、中国企业文化政治色彩浓厚。中国企业文化是一种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具有明显社会主义公有制特征的企业文化。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所以,企业文化中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中含有大量的政治内容,并受到政府机关的控制和干预,从而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这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的结果,政企不分,政府成为企业的主管,企业财产属国家所有,企业人员属国家编制,企业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经营目标以及具体的经管计划都受到政府的控制和干预。虽然现在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企业逐步走上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轨道,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政治色彩并没有受到削弱,员工具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企业员工一般能以国家利益为重,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体谅国家的难处,献身自己的工作岗位,忘我工作。

  美国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的最终目标。美国是资本主义制度,美国文化传统向来推崇“成就和实用主义”,所以,总是以实实在在的“经济成就”和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指标”来衡量个人或企业的价值,崇拜金钱,认为赚钱就是英雄。“利润最大化”就是美国大多数企业追求的目标,尽管许多企业非常关心自己的员工,关心社会发展,认为赚取利润仅仅是一种手段,一种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手段,但实质上是在掩盖赚钱的动机,以“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工作并赚取利润为目的。

  2、中国企业文化重伦理道德。由于中国几千年来形成了一种“重义轻利”的思想,将“利”与“义”对立起来,重“人伦”和重价值理性的价值观念。因此,无论是干部的考察任命,还是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衡量判断,乃至于企业决策及其行为的选择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往往都不是以客观经济效果作为评判依据,而是以伦理道德标准作为衡量的基本价值标准,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注重伦理道德的企业文化特征。所以,中国企业员工集体主义意识浓,每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有意义,在企业里员工把企业当作一个大家庭,不同程度上对企业有一定的依附感和归宿感。

  美国企业文化则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精神。无论是整个企业还是其中的每个成员,一般都不会满足于目前的现状,崇尚不断进韧发展,崇尚学习和自我改进,崇尚高效率,强调“新、快、变”,相信明天会更好,追求卓越的精神是与美国社会特别推崇的“成就、效率、进步”的价值观分不开的,追求卓越是美国企业文化的核心特征,是促使美国企业走向成功的主要动力。

  3、中国企业重以人为中心。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由于几千年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义,价值取向是“忠、孝、节、义”,把它作为维护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规范,其准则是以仁义最大化,用以调整人际关系。一方面使人与人之间能够保持“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人际关系格局,起到维持社会和企业稳定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今天建立起“以人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美国企业强调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和崇尚竞争冒险的个人主义。美国企业家以及普通员工都信奉“自由竞争”和“机会均等”的行为准则,认为独立自主比依赖他人更可靠,个人利益是至高无上的,个人权利也是不容侵犯的。一切价值、权利和义务都来自于“独一无二”的个人。因此,时时处处强调自信、自尊、自我实现、突出自我和自我奋斗,企业也为每位员工提供充分发挥其潜能的机遇,鼓励个人奋斗、冒险和创新,表现出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故美国的市场经济也被称为个人资本主义,强调个人价值,强调消费者经济学。

  4、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个性不鲜明。我国长期以来在实行计划经济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加上企业与政府之间所形成传统“依附”关系尚未彻底解除,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缺乏独立自主的经营权,难有能按自己行业特点和性质构建起来的企业文化,也就很难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因而大多是形式和内容几乎一样的企业文化。

  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同时又在文化上易于包容其他文化的国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上非常强调规章制度和契约的约束作用,企业的组织机构既严密稳定但又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规章制度相当完备,特别重视经营的战略目标和外在控制手段,推崇“硬管理”。在美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由一系列完备的规章制度和契约来维系和调节的,实行“责、权、利”统一的人员聘任制,分工明确,对事不对人,因此,工作效率高。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分工》
  一位年轻的炮兵军官上任后,到下属部队视察操练情况,发现有几个部队操练时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操练中,总有一个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筒下,纹丝不动。经过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操练条例就是这样规定的。原来,条例因循的是用马拉大炮时代的规则,当时站在炮筒下的士兵的任务是拉住马的缰绳,防止大炮发射后因后座力产生的距离偏差,减少再次瞄准的时间。现在大炮不再需要这一角色了。但条例没有及时调整,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这位军官的发现使他受到了国防部的表彰。
  [分析]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科学分工。只有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才不会产生推委、扯皮等不良现象。如果公司象一个庞大的机器,那么每个员工就是一个个零件,只有他们爱岗敬业,公司的机器才能得以良性运转。公司是发展的,管理者应当根据实际动态情况对人员数量和分工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否则,队伍中就会出现“不拉马的士兵”。如果队伍中有人滥竽充数,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工资的损失,而且会导致其他人员的心理不平衡,最终导致公司工作效率整体下降。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