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空。一个企业的文化不能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悖,但绝不是把社会文化的口号抄来就行了。有一个企业从院落到车间到处悬挂着这样的标语:“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企业文化的主导。”“科学发展观是成长的法宝。”我们很难相信这种表达的真诚性和操作性,只能认为是一种作秀,是给别人看的东西,这不能叫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文化一定是内生出来的,是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积淀出来的,是一个组织与实践相融合的基因和密码。
多而散。我手上有几本印制精美的企业文化手册,大都是厚厚的一本,有的竟然上百页。天那,不用说记,看一遍都要很长时间。内容面面俱到,而且杂乱冲突,没有总体文化定位,没有形成一个结构模式,也缺少内在的逻辑关系。其实,“少则得,多则惑”。首先要有一个企业文化内容框架的设计,然后在一些主要方面,找到你最需要表达的核心想法,选择一句最简洁的语句,才容易传播并让员工接受和认可。
通而泛。还有一个问题是企业文化表达缺乏个性。全国大小企业的文化理念似乎都是一个人设计的,几乎都是什么“创新、进取、团结、奋斗、诚信、质量、效率、服务”,这些理念都是好的,没有什么错,但没有所处行业的特征和你这个企业的烙印,也没有你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让人感到没有鲜活生动的面貌,倒象是戴了一幅幅假面具。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没有员工的广泛参与,只靠少数专家闭门造车的结果。
浮而虚。有不少企业的文化多是警句箴言的堆砌,缺少可以操作的行为文化,员工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所以“热诚服务”,不如一句“三米微笑”来的实在和可行。而且,许多企业的文化做出来,或挂在墙上,或讲在嘴上,或印在文本上,就是没有落地的措施和方法,缺乏沟通,缺少宣传,没有故事和案例,没有让每个人相信,没有变成全体成员的行为和结果。
其实任何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无非有好坏之分,建设就是强化好文化驱逐坏文化。企业有了优良的强势的文化,才会有健康的机体和竞争的优势,而用文化引领团队,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季羡林老先生曾讲过一个故事,说二战结束后那一年的冬天德国特别寒冷,老百姓无柴无炭,名存实亡的政府贴了一个告示,允许大家上山砍柴,但只允许砍掉干枯的枝干,大家就非常自觉地按规定去做。季老说,在无政府状态下,没有出现无政府行为,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可见,一个好文化胜过一大本制度。
一个企业只有在文化建设上,努力克服上述的几种病,实实在在地下功夫,持续地经营好人心,这个企业就会形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