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换了新标,引来一批吐槽。一方面是大家看习惯了旧标的样子,新标识有一个接受过程;另一方面,万科新标简洁到了简单的地步,也会有人觉得内涵不够丰厚。我倒觉得挺好,设计简洁、明朗,却可以寓示多种可能性。
这与企业的定位有关。万科以前专注于住宅生产,现在是所谓的城市配套服务商。借用一句时髦的话,是住宅+的生意。那个加号后面,可以是商业地产、工业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也可能是立足于物业管理的社区服务。
这是不是转型呢?任志强认为不是。这只是基于房地产主业的延伸服务,是房地产产业链上的一环。这取决于你对“转型”二字的定义。有人认为,业务从单一到多元就是转型;有人认为跨行业发展才是转型。不必执念。
万科到了不得不将其主营业务延伸的时候,说明住宅的高峰期已经或即将过去。用郁亮的话说,是已经看得到住宅开发的天花板。一家销售额2000多亿的企业,如果主营业务增长已届极限,寻找新的利润来源就是题中之义。反之,如果深信主业空间巨大,就无须到处挖洞储粮。譬如,有些地产商去海外开发房地产,孙宏斌就嗤之以鼻,“××才去国外呢,国内市场那么大,跑到国外去做什么?”
家大业大,邻居都很羡慕。但大就一定好么?至少任志强不这么觉得。我问过他几次,“您和华远影响这么大,但华远地产从销售额来看只是一个小公司,反差有点大吧。”他的回答几乎都是用同样的逻辑:这些年,华远地产的净资产回报率和分红,都要超过万科。“谁难受谁知道。你去问问排在前面的那几家。”
过去多年,老任以坚定看涨楼市而著称,但华远地产却曾连续6年没在北京抢到一块土地。据曾经对华远地产作过深入调研的人士说,别看任志强外表看起来咋咋乎乎,他治下的华远地产,财务管理和公司治理都是相当的规范。老任引以自豪的是,华远多次被相关部门查账,啥也没查出来。假如我们形容华远地产是“小而美”的公司可能失之于谀,但至少可以说它是稳健的。
与之相比,有些企业,净资产负债率高得吓人,一直颤颤巍巍地像是在走钢丝,企业规模和总资产也在高负债的机器运转下迅速膨胀。并非所有企业都是期望大到不能倒,但到达一定规模才更安全,却是很多企业共同的想法。譬如,一批中小型地产商,实行高负债高周转的战略,就是认为到达年销售额500亿这条线才是相对安全的。
一个经济体在快速增长期,资产价格总是先期上涨,而且常常表现为透支式地上涨。我国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是在实行住房市场化以后,尤其是2004年土地市场全面实施招拍挂政策以后,差不多有10年时间,这也是公认的房地产黄金10年。
正如中国经济不可能永远保持9%以上的高速增长,房地产价格的高速补涨和普涨,也会停歇下来。正如整体经济的换挡时期,有些产业要淘汰,有些产业要升级,有些产业可能从幼稚成长为巨人,当房地产增速放缓后,各类房企也必然经历一次重新组合。
倘若房地产整个行业的增速从过去的25%降至10%甚至个位数,就意味着,大批企业是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但必须重申,即使增速为个位数,房地产业也还有二三十年的发展时期,只是企业之间的份额在发生变化。
我们知道,有些目前为200亿出头的企业,为了早日进入500亿的阵营,制定了年增长30%甚至40%的目标。而一些500亿左右的企业,为了跨入千亿俱乐部,也决心以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速度来急行军。
我不敢断定,规模越大就一定越安全,但越来越清晰的是,房地产业上一轮以大规模、高增长为标志的时期,基本已在2013年底结束。千万不要将2015年的房地产政策放松,误读为类似2009年的刺激以及随后的楼市疯狂飚升。
弯道超车不是不可能,但这必须以绝对保证企业自身的安全为前提。否则,任何一个黑天鹅事件事件都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灾难。而我个人坚持认为,企业安全的核心,对外表现为财务管理,对内则是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