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凉茶大王,王老吉在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和无数次的沉浮之后,成为了著名的老字号品牌。不管在东南亚,还是在欧美华人聚居地区,提到王老吉,几乎无人不知。一些海外游子途经香港、广州,仍不忘捎一些王老吉凉茶馈赠亲朋好友。
王老吉品牌最早诞生于何时?一般公认的时间是清朝道光八年,即1828年。
诞生被称为“老老实实王老吉”
19世纪初,清政府闭关锁国,广州是中国当时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不计其数的国货和洋货每天从这里进进出出。而在当时的广州,有一个对外贸易特许商行的聚集地,人们称之为“十三行”。
“王老吉”所在的靖远街,就在十三行区域内。靖远街上有一家凉茶铺,铺门前常挂着一个大招牌,招牌上用斗大的隶书写着“王老吉”三个大字——也许,这就是人们记忆中王老吉凉茶品牌最早出现的情景。
《广州市志·医药志》记载,最早的王老吉凉茶是一个名为王泽邦的人熬制出来的。王泽邦,粤中鹤山县人,小名阿吉,故其凉茶铺以吉叔凉茶命名,大家也都叫他王老吉。1828年,王老吉凉茶铺正式开张。彼时,十三行还在鼎盛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通商口岸之一,往来商贩络绎不绝,而一碗王老吉凉茶只需两文钱,加上不错的疗效,因而门庭若市。
选择在十三行开设凉茶铺,固然是“王老吉”凉茶生意起步的跳板。而一贯诚信经商的风格,则是“王老吉”凉茶能够在十三行牢牢占据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粤南百姓常称其为“老老实实王老吉”。
发展在国外被当成奢侈品
在20世纪80年代,西关老人所著的《广州西关古仔》丛书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王老吉凉茶店中有着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有病的人到店中喝茶,一概不收分文。这段故事是否属实,如今已无从考证,但岭南人民对王老吉凉茶百年不衰的赞誉却是事实。
王泽邦共有三个儿子,长子贵成、次子贵祥、幼子贵发。当王泽邦年事渐高之时,凉茶铺的业务就交由他的三个儿子共同管理。1883年,王泽邦去世,享年70岁。
由于王老吉之名家喻户晓,生意越来越好,每日所煲的凉茶供不应求,于是长子王贵成在店铺对面多租一个铺位,采用初期的工业化生产方式——用纸袋包装凉茶料出售,一家大小通力合作,竟然大受欢迎。另外,他们三兄弟为了纪念父亲和经营的方便,设计了王老吉商标并进行推广。
王老吉凉茶除了在省城风行之外,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由于新大陆的开发需大量劳工,广东、福建等沿海的农民为了生活,一批一批地被卖到美洲。而在当时,王老吉已是这些农民生活必备的家庭用药。因此,王老吉凉茶开始了大规模畅销海外。
初时,王老吉是在广州将凉茶制作成凉茶包进行销售。后来,越来越多外地客慕名而来,于是贵成几兄弟商量大量生产凉茶包外销各地,但却由于药材需由江都运来,颇为费时,他们遂决定往江都开店,兼做茶包,留一房人在省城继续店铺业务。为避免利益冲突,王家所有资产亦平分三份,几房人分工发展,实行松散结合。
此外,1896年,幼子王贵发带着“王老吉”前往香港发展,在香港文武朝直街设店售卖王老吉凉茶。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王老吉凉茶外销生意急剧上升,销售版图遍及北美、西欧和南洋各埠。
1898年至1903年,梁启超曾游历欧美多国,在其《新大陆游记》中提到,“西人有喜用华医者,故此足以至富。有所谓王老吉凉茶,在广东贴铜钱两文、售诸西人或五元或十元美金不等。”
1900年前后,1美元相当于1.3两白银。而在当时的美国,普通工人的年收入也才大约三四百美元。可以想象,王老吉凉茶当时在国外,被当成了一种奢侈品。
转身合并广州八个茶类药厂
新中国成立之时,王老吉凉茶也走过了121年历史。在这121年间,王老吉凉茶不仅在品牌营销方面取得了进展,而且不断改进凉茶的产品外形,从最初的大锅熬制、大碗售卖,到手工作坊生产凉茶包,再到后来采用简单机器生产精包装凉茶包、凉茶粉和凉茶精,可以说是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随着经济的发展,王老吉也得到了新的扩张,销售区域不断变化和扩大。数据显示,1951年,其营业额13.3万元,盈利1.02万元;1952年,营业额16.2万元,盈利1.99万元。
实际上,1956年前的王老吉还并非公司经营的模式,而公司私营的改革,给王老吉带来了一次飞跃。直至1956年,按照公私合营政策,王老吉商标、秘方、工艺和员工等所有生产资源归入国有,王老吉才初步有了点公司经营的样子。
在公私合营之前的王老吉药厂,生产设备还极为简陋。其中,铡刀是王老吉工厂中最重要的生产工具。而在生产过程中,铡刀切到手指的事故常有发生。在当年的生产规范上清晰地写着:“工作时两人合作,一人拿铡刀,一人拿药材,两人合作,集中精力,不能东张西望。”而女工们则对制作凉茶粉记忆犹新,受环境限制,窄小的生产车间里,药尘很大,工人工作时需要戴上口罩,脸上到处是粉,只能看见眼睛。
这从侧面反映了王老吉当时的机械化程度不高,管理水平低。因此,王老吉药厂的产品迟迟无法取得重大突破。据统计,1955年,王老吉生产大茶283.98万包,茶粉7.8万包,袖珍凉茶1.49万包,盈利规模甚至小于前两年。
转机出现在1955年,当年10月25日,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五次党代表会议召开,计划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将私营工业基本合营完毕。同年12月13日,广州市委召开全市党员干部会议,制定改造私营工商业规划。
1956年的春节刚过,王老吉药厂迎来了一位女干部。她叫黄辉,是一位归国华侨,于1944年参加抗日游击队,加入马来西亚共产党。她当时正担任广东制药厂的团总支书记,被组织通知以政府代表身份入驻私营企业王老吉药厂。
而按当时主管部门的要求,生产茶类药厂都要合并在一起。1956年1月,以当时生产规模最大、主要生产茶粉的王老吉药厂为主厂,合并了生产神曲茶的康寿茶、何天福、嘉宝栈、存仁堂,生产平安茶的陈燃氏,生产午时茶、神曲茶的卢薛昌和生产快应茶的常炯堂,共同组成公私合营的王老吉联合制药厂,从业人员达95人。
公私合营前的王老吉药厂共有员工41人,无疑是这八个工厂企业中的“大哥大”。而在1956年4月,公私合营的各项任务不断落实,黄辉作为公方代表留任合营后的第一任王老吉联合制药厂厂长,具体统筹合营事宜和组织工厂生产。这标志着“王老吉联合制药厂”正式建厂。同时也意味着“王老吉”这个品牌不再属于私人。
机遇“王老吉”归于国家
事实上,王老吉药厂从私人手中转为国家与私人共同拥有,并非白白拿走私人产权,私人在公私合营的公司中占有一定股份,并能每年获得分红。
据相关资料显示,1956年,公方派代表入驻时,王老吉联合制药厂的资本总额为76555元,其中固定资产8237元,大部分为流动资产,为68317元。其中,王老吉药厂的资本最为雄厚,经理王宝钿股额达33267元,占43%,为大股东,比位列第二的常炯堂多了近一半。
但在申请公私合营中,王老吉联合制药厂的私方代表并非王老吉第四代传人之一的王宝钿,而是康寿堂药厂的经理冯炼。原因在于,1952年国家展开“五反”之后,王宝钿已于公私合营刚刚开始时前往香港。而尽管王宝钿出走香港,政府仍按照公私合营政策支付给她应得的定息,由其朋友朱款代收。而且,股息也同样惠及了以商标入股的王宝钿之弟王宝璋。
至此,王老吉这个百年老店,接受国家赎买,包括配方和品牌在内的全部资产都归属国家所有。而这种转变,也使王老吉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道路。
1998年9月
鸿道集团在东莞投资成立加多宝公司。
2000年5月
广药集团与鸿道集团签订《商标许可协议》,约定:广药集团许可鸿道集团使用“王老吉”商标,范围为生产及销售红色罐装王老吉凉茶,期限自2000年5月2日至2010年5月2日。
2002年
11月27日
双方再次签约将许可协议延长至2020年5月1日。
2003年
鸿道集团投资数亿元竞标拿到中央电视台3个黄金时段“标王”广告播放权,启动“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品牌广告语宣传。
2003年2月
加多宝公司在佛山中院一审、广东高院二审的一起诉讼中,知名商品“王老吉”红罐凉茶特有包装装潢权得到了司法确认。
2003年5月2日
双方签订《商标许可协议》,约定广药集团许可鸿道集团使用“王老吉”商标,许可期限为2003年1月20日至2013年1月19日。
民国时期的王老吉商标。
谁首创了罐装凉茶?
公私合营后,王老吉是否能续写百年老字号的传奇故事?据相关资料显示,王老吉联合制药厂合并后,开始像现代企业迈进,生产设备不断更新。1960年,产量达581万包,综合产值较1950年增长了21倍多,利润总额比1950年增长了31倍多。
然而好景不长,1965年,隶属于广州市化工局的广州中药总厂成立,王老吉联合药厂改名为“广州中药总厂”,主要生产茶剂,且主要任务是为全行业提取中药草。值得注意的是,这属于中间产品,与片剂、针剂相比,其产值、效益都排在末尾。
而后,广州中药总厂更名为“广州中药九厂”,又因符合“旧文化”的标准,王老吉凉茶被迫改名“广东凉茶”。而在此时,为了加强药茶的生产,一个研制凉茶粉剂的计划被提上议程。
羊城药厂开罐装凉茶先河
从1970年开始,这个计划开始了第一波研发——首先是提取原料,经过煮制、浓缩、干燥制成中药干浸膏,再磨成粉末,每3克一小包。但这种凉茶粉剂有着明显缺陷:溶解性差、味苦、易受潮。
1982年,改革开放之后,广州中药九厂再次更名为广州羊城药厂,同时决定停止生产这种质量未完善,且每盒亏损1元多的凉茶粉剂。
转折开始于1983年,梁志坚担任广州羊城药厂的厂长。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中药九厂生产的霍胆丸、保济丸、痰咳净等产品在市场供不应求,而凉茶粉剂的前景并不明确。
一个现状摆在了梁志坚的面前:如果把主打产品改成这些药丸,因为药茶生产时占用场地大,需要的设备、劳动力较多,就不得不压缩百年凉茶王老吉的生产规模。然而,梁志坚始终无法割舍的是王老吉凉茶这种百年老产品和文化遗产。
1987年,梁志坚毅然宣布重新以凉茶为主打产品,并对冲服凉茶进行工艺改革和剂型改革,并定名为广东凉茶颗粒,以重新注册后的王老吉为商标。并于同年6月,经广东省卫生厅批准,开始了批量生产。
彼时,王老吉凉茶再次展现了其百年魅力,广东凉茶颗粒面市的第二年,便迅速跃升为羊城药厂第一大销售品种。有一份数据显示,投产不到一个季度,工厂产量140万包,而订单合同则达到了810万包。
凉茶颗粒的热销,让梁志坚产生了新的构想:就算是凉茶颗粒,也是要用热水冲泡,但在某些情况下,用热水也并不方便。那么能否克服这些不足,让王老吉凉茶的品种更加多样呢?
1990年8月27日,羊城药厂召开新产品投产会议,梁志坚大胆提出了开发王老吉饮料的设想。据药厂老员工回忆,当时,梁志坚表示,“尽管老百姓都喜欢凉茶喝热的,但我们能否让它变成真正的凉茶呢?”
于是,罐装凉茶离诞生越来越近了。
1991年5月,羊城药厂与广州轻工业研究所达成协议——由轻工所负责质量技术保证,利用羊城药厂提供的王老吉凉茶浸膏,开始研发王老吉饮料。
王老吉饮料的开始遇到不少难关,其中最主要的是4个:一是液体中沉淀物的问题;二是饮料的品味选型问题;三是寻找加工生产点;四是制订产品的企业标准。
同年9月,900瓶凉茶罐装样品试制完成,并被命名为“清凉茶”。
1992年3月,在拿到生产许可证后,羊城药厂开始正式生产清凉茶。那时的王老吉清凉茶,共有两种包装,一种是盒装,一种是罐装,颜色都是绿色。上市后,借助于王老吉凉茶在百姓中的知名度,王老吉清凉茶饮料在广东的名声不断攀升。1995年,王老吉清凉茶成为了“广东首届最受欢迎十佳饮料”之一。
至此,羊城药厂开启了罐装凉茶的先河,使凉茶饮料具备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基础。
被租走的王老吉
1992年,新一轮改革热潮席卷中华大地。同年12月12日,广州羊城药厂完成企业股份制转制,正式更名为广州羊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广州市第一批发行内部职工股的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
1996年广药集团成立,广州王老吉作为下属企业纳入广药集团管理,王老吉商标等无形资产归广药集团持有。至此广药集团是王老吉唯一合法传承实体,拥有和王老吉相关的所有权益。1995年,羊城药业与鸿道集团签约,将红罐和红瓶王老吉的生产经营权授予鸿道集团。
2000年,鸿道集团与广药签订商标许可主合同,将商标的使用期限延长至2010年。借用王老吉这个凉茶行业的百年老字号,加多宝董事长陈鸿道获得了丰厚利润,为了更长时间使用这个商标,在合同还有8年到期的情况下,2002年至2003年,陈鸿道又签订两份补充协议,将王老吉商标许可期限延长至2020年。
鸿道集团到底是何方神圣,竟然可以将一个国有百年老字号握在手中十余年之久?而“王老吉”又是如何被租出去的呢?
实际上,想租“王老吉”这块金字招牌的企业并非只有鸿道集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家名为“汉统药业”的公司就曾与羊城药业谈判,准备以每年一笔巨款租用王老吉品牌,但最后并未成功。
而紧跟汉统药业步伐,希望租用王老吉品牌的,就是陈鸿道。但在当时,陈鸿道想要租用“王老吉”商标的想法,并未得到当时羊城药业领导层的同意。据了解,陈鸿道出生于广东东莞,早年做批发生意,后到香港寻求发展,并创办鸿道集团。身为佛教徒的陈鸿道,除了运作“加多宝”,旗下品牌还有“昆仑山”矿泉水。
很明显,自小在广东长大的陈鸿道,很明白“王老吉”这个百年老字号品牌背后的商业价值。自1992年至1995年间,他不断地往返香港与广州之间,游说各方,希望将王老吉商标租为己用。
终于,事情在1995年得到了实质性的进展。1995年2月,利用他在英属维京群岛注册的鸿道(集团)有限公司与羊城药厂、香港王老吉3家签署了一个协议——同意鸿道集团为香港王老吉在东莞生产王老吉饮料,并且约定这些产品不得在内地销售。而这仅是陈鸿道租用“王老吉”的第一步。
仅仅过了一个月,陈鸿道就开始了他的第二步计划。1995年3月,他进一步说服羊城药厂签署王老吉商标许可使用协议,允许鸿道集团在红盒清凉茶上使用王老吉商标。而这正是王老吉品牌的第一次出租,期限长达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