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企做自主品牌,东风日产并不是第一家。两年前,广汽本田就宣布了自主品牌“理念”将于2010年下线的宏伟计划。但当时,第一个吃螃蟹的广本却也因此备受争议。很多业内外的专家认为,合资企业做的品牌不能叫做自主品牌,外方目的不纯。言辞激烈者,甚至认为合资企业甘当“伪军”,被跨国车企所利用,挤压奇瑞、吉利等民族车企。
如今,中国汽车的舆论氛围要比两年前更为宽松。此次,对于“启辰”,质疑的声音要比以前少了很多。但在私下里,仍有一些自主品牌车企负责人对此颇有微词,认为此举损害了真正的自主品牌利益。
按照有关政府部门出台的自主品牌规定,“理念”、“启辰”的身份已经没有了争议,它们就是自主品牌。但问题是,国家究竟该不该鼓励合资企业做自主品牌,此举对于中国汽车究竟是利是弊?
这似乎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合资企业为什么要做自主品牌;二是,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自主品牌。
对于合资企业做自主品牌的动机,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按照企业自己的说法,这是为了从研发、设计、品牌塑造等全价值链上,全面提升实力。换句话说,合资车企们不甘心只做跨国巨头在华的加工厂,它们想成长为一个具备全体系竞争力的、真正意义的汽车企业。
合资企业中方很清楚,合资企业就相当于婚姻,有了自主品牌这个孩子,今后若 “离婚”时,可以讨价还价的本钱就增加了很多。这不是危言耸听。最近,有些人又在四处呼吁国家放开外资整车企业在华投资不超过50%的股比限制。如果放开,现有大多数合资企业将很可能会逐步沦为外商独资。
但在一些人士看来,合资车企里中方的这一“自卫”行为将会损害中国本土车企的整体利益。因为,外资之所以同意在合资企业里做自主品牌,就是希望塑造一个新品牌主打8万元以下的低端市场。在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又不损害“洋品牌”的形象和溢价能力。
于是,按照持外资 “阴谋论”的看法,这是跨国车企们“以华制华”的战略。表面上给了中方伙伴点“甜头”,但实际上是让其与本土企业搞竞争,以达到遏制中国汽车发展的目的。即便没有所谓的“阴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像白求恩那样的国际主义战士并不多。
支持和反对的观点似乎都有道理。但误区是,大家都忽略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自主品牌?在汽车市场上,有外形符合中国审美观点和需求、技术和品质水平高、价格合理的产品和品牌吗?
因此,当下制约自主品牌发展的还不是外资企业,而是自身的实力还不够。即便国家不允许合资品牌做自主,也会有雪佛兰之类的洋品牌降低身价抢占低端市场。况且,本田、日产等愿意做自主品牌的外资车企,总好过那些连研发中心都不愿意在中国设立的企业吧。
从这个意义上讲,衡量自主品牌的好坏,最重要的不是自主的形式,而是自主的内容。要看生产这个品牌的企业是不是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有没有自主研发的体系、决心和创新机制。否则,即便回到闭关锁国时代,这样的品牌也是脆弱、缺乏竞争力的。在这点上,自主的心态比自主的外形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