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围绕东星航空的重整与破产问题,湖北再度成为全国媒体的关注中心。
在包括中国最敢玩的资本高手汪潮涌等8方先后多次的努力下,东星航空最终还是没能达成重整的愿望,在8月27日被武汉中院裁决破产(详见《长江商报》8月28日报道)。
对于东星航空重整还是破产本身,持续时间长达半年,其中的恩怨情仇,多方博弈,只能用“剪不断,理还乱”来形容。
东星航空被裁决破产,相信这些恩怨情仇随着时间的飞逝,也将灰飞烟灭。但伴随东星航空破产而失去的品牌和资源却会给关心湖北发展与建设的人们留下无尽的遗憾和惋惜。
众所周知,一个品牌的树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反过来,一个较好的品牌,其无形资产也相当可观,不仅能为企业带来较高的社会关注度、美誉度和效益,同时,也会给品牌所在地政府带来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和美誉度。
作为航空公司,东星航空拥有的航空牌照和大量的飞行员,无疑是一笔稀缺资源。尤其是在2008年,国家民航局发布有关客运航空公司的“禁令”:2010年前暂停受理新设立航空公司的申请,对已受理的申请严格审核,每年批准筹建的数量不超过三家。因此,这让东星航空的航空牌照显得尤为珍贵。
据了解,当初国航试图入主东星航空,也是看中该公司的航空牌照、已经培育几年的市场、航线,及较为成熟的飞行员、空乘人员等资源。
一个企业因为经营不善等因素破产不足为奇,但其拥有的品牌和资源如何保全,还有待我们深度研究探讨。
如果东星航空的品牌和资源能够继续发挥潜在的价值,不仅东星航空的品牌和资源能保全,而且对湖北的航空业、旅游业的发展会有莫大的益处。同时,也可以为部分失岗人员重新找到就业机会,应该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今天,东星航空破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命题,那就是如何借用外力和资本市场的模式,让已有的品牌和资源重生,不至于随着企业的破产而破产。这也是大多有识之士所疾呼的。
程涛 本报资深财经新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