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间,中国自主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接下来汽车市场进入理性发展阶段后,对自主品牌来说,将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自主品牌的创新能力、品牌塑造等将面临考验。
未来五年的机遇
未来5~10年汽车工业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大和巨大的市场前景,为全面提升我国汽车及零部件的自主创新能力、做强汽车产业提供绝佳的发展机遇。
从国家政策层面,汽车“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提高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根据规划,2015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市场比例将进一步扩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超过50%,其中自主品牌轿车国内份额超过40%。
五年之后,国内大型汽车企业应具备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产品平台开发能力。
“‘十二五’期间,自主品牌的发展将取得大突破。”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开发部主任徐长明称,这取决于政策推动和企业自身的努力,各方面力量综合作用,缺一不可。
政策方面,来自官方的各种消息表明,“十二五”期间,政府在科研投入、政策补贴等方面肯定会给予自主品牌企业非常大的支持。企业方面,在发展自主品牌路径上,国内自主品牌车企的发展思路日渐清晰,无论是四大国有车企,还是民营力量,都在近些年做出了积极探索。
目前,国内汽车企业发展自主品牌主要通过三种模式获取技术,“联合开发”、“海外技术收购”、“合资自主”。
“联合开发”以长城、奇瑞、华晨等企业为代表,针对某个具体的项目进行技术合作,与国际企业或者零部件厂商,如博世、德尔福等进行联合研发,实现了自主品牌的局部技术突破,这是目前自主品牌采用最多的技术研发模式。
“海外技术收购”以上汽收购罗孚、北汽收购萨博最为典型,以收购国际成熟的技术体系为基础,结合自身积累,通过二次创新,高起点发展自主品牌。
中外合资双方合作开发新车的“合资自主”,成为国内车企提升技术研发的第三条路径,以东风日产推出“启辰”、上汽通用五菱推出“宝骏”为代表。
三种方式各有所长,但随着市场竞争日渐白热化,国外汽车企业纷纷抢滩中国市场,挤压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自主品牌车企在迎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不小挑战。
创新能力面临挑战
较强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是我国能否成为汽车强国的重要标志。有专家分析,我国自主品牌车企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附加值不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没有掌握;二是产业制造基础薄弱;三是系统集成和工程配套能力不强。
自主创新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技术、品牌、管理、文化、市场,其终极目的是具有国际竞争力、被市场认可,而非技术创新本身。自主品牌汽车在技术性能、质量和安全可靠性等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业内人士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以内需型经济增长代替投资、出口型经济增长成为重点,而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在家庭消费总额中占比较高,若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没有突破,无疑会使国内汽车业受制于人。
与国外主要汽车企业相比,我国自主品牌车企的专利意识、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都还有较大差距。国外主要汽车企业在我国申请的专利基本都是以发明专利为主,而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申请的发明专利比例较低,且主要集中在外观上。在数量上,国外主要汽车企业在我国申请的专利约是我国自主品牌车企的6~7倍,且国外汽车企业正在以核心技术作为工具,在我国形成专利壁垒。
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此前曾对记者表示,企业最关键的问题是提升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形成跟大环境、大氛围相关联,企业不可能脱离国家政策来创新。国家在政策和法规方面应有引导性,使企业向创新型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