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由故事构成的,但最具有吸引力、最引人如胜的当属品牌故事。每一个品牌,都因品牌故事而被赋予了神秘色彩与文化底韵。这也恰恰是一个品牌的魅惑之处,更是品牌文化与品牌精神的浓重之笔。
在企业成长史上,总是伴随着品牌的沉浮、起落与兴衰。事实证明,只有极少数品牌能够幸运地存活下来,甚至可以活到长命百岁,乃至历经数百年沧桑而风采依旧,青春而不褪色。在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度,就诞生了很多老字号品牌。其中一些品牌,虽历经百年仍栩栩生光:贵州茅台源起于公元前315年,现在是国酒第一品牌;同仁堂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如今是中药行业的领军品牌;张裕酿酒公司创立于1892年,已成为葡萄酒行业的品牌翘楚;青岛啤酒始创于1903年,已跻身行业三甲……可以说,这些老字号品牌依旧在各自的行业领域内,处于“数一数二”的地位。
再来看看那些跨国公司,更不乏很多百年品牌:美国可口可乐(Coca-Cola)成立于1919年,荷兰飞利浦(Philips)成立于1891年,美国通用电气(GE)始创于1878年,美国吉列(Gillette)成立于1901年,美国雀巢(Nestle)始创于1867年……如今,这些品牌不仅已经红遍“墙内”(本土市场),更已在“墙外”(境外市场)开花结果,已跨越国界而成为国际性品牌,并已成为各自行业领域内的一面旗帜。
对于上述品牌,作为企业老板或者品牌经理人一定会艳羡不已,甚至把这些品牌视为自己品牌的标杆。不过,我们更应该看到,在品牌的成长道路上,有很多曾经耀眼夺取目、红极一时的明星品牌中途陨落了,成为令人遗憾的流星品牌。这些流星品牌或辉煌不再,或殒命于市场,这不能不让人扼腕痛惜。首先来看看中华老字号的经营情况:一份有关中华老字号生存现状的报告显示,许多曾经辉煌的老字号如今已步履蹒跚,在20世纪90年代认定的1600多家企业中,勉强维持的占70%;长期亏损、面临倒闭的占20%;生产经营达到一定规模、效益良好的仅有10%。再来看看“新生代品牌”情况如何:春都曾生产中中国第一根火腿肠,曾在神州大地红极一时,但至今难再创昔日辉煌;旭日升冰茶曾开创了中国茶饮料新纪元,甚至曾对可乐市场造成了大冲击,但如今却难于再现昨日之光辉……实际上,那些国际大牌同样难免失败的宿命:美国的凯玛特、安然、雷曼及日本的八百伴等皆难逃破产、倒闭乃至死亡的命运。
为什么有些品牌做起来了,甚至长命百岁?为什么有些品牌倒下了,生命短得就如昙花一现?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成功道不同,失败路各异。笔者认为,品牌成长史既是一部辛酸史,也是一部折腾史。为什么辛酸?因为没有一步到位的成功,在成功的道路更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为什么折腾?只有折腾才能应对变化,做一个勇敢的应对不确定性的挑战者。折腾有可能会失败,但不折腾一定会失败。有些品牌成功了,是因为折腾得“好”。企业具备一定的素质、资源与能力,并能够顺“时势”,能够契合市场规律,让品牌充分融入市场与社会。而失败的那些品牌,则大多是“乱折腾”、“穷折腾”与“瞎折腾”,结果在折腾中“体力”不支而倒下了。对于一个品牌来说,这绝对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不在折腾中爆发,就在折腾中灭亡!
成功品牌都有一部折腾史
那些小品牌或弱势品牌面对那些“大品牌”的成功,无不艳羡不已。可是,你是否知道,在那些“大品牌”成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无限的无奈与沧桑,无限的辛酸与痛苦,无限的坎坷与周折……有的品牌多次经历了波峰与波谷的往复循环,其尖兴衰交替的痛苦只有自知;有的品牌曾多次“易主”,几经转手最终又回到原主人手中;有的品牌曾多次中断生产经营,又多次重启、复产与推广;有的品牌曾遭遇致命危机,在跌倒了之后,又重新爬了起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哪一个品牌可以随随便便成功,这是对品牌苦旅的真实写照。或许恰恰是那些苦难与辛酸,恰恰是那些磨砺与考验,才造就了品牌后来的成功。
企业是由故事构成的,但最具有吸引力、最引人如胜的当属品牌故事。每一个品牌,都因品牌故事而被赋予了神秘色彩与文化底韵。这也恰恰是一个品牌的魅惑之处,更是品牌文化与品牌精神的浓重之笔。
我们都知道法国的雪铁龙(汽车)品牌,这个品牌的成长史充满了跌宕起伏。雪铁龙品牌的创始人安德烈·雪铁龙(A.Citroen)于1919年创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汽车工厂“CITROEN”,开始精心打造雪铁龙这个品牌。到了1929年,雪铁龙已成为法国汽车的第一品牌。而在1935-1974年间,则是被雪铁龙人低调处理的历史。当顺利经营一段时间之后,雪铁龙和他手下的工程师们开始把重心倾向于技术创新,甚至强调“只要主意好,代价不重要”,这种偏颇的创新观念为企业埋下隐患。后来,安德烈·雪铁龙决定在新研制的汽车上采用一系列全新的技术--前轮驱动、流线型车身、自承重设计、扭力杆悬挂装置、液压制动、悬浮马达、自动变速器。由于这个项目所需经费过于庞大,只好向部分经销商及供应商米其林公司请求赞助。虽然这种后来被人们称之为“强盗车”的前轮驱动车给雪铁龙公司带来了莫大荣誉和不错的利润,但是在当时却因研发周期过长而使产品未能如期推出,结果使雪铁龙负债累累。最后,雪铁龙不得不将公司卖给米其林公司。在接手后,米其林公司采取措施提高前轮驱动系统的可靠性、解决工厂的资金短缺问题,尤其是实行一套严格的制度,终于使雪铁龙公司在1935年末出现了盈利,雪铁龙公司至此脱离苦海。到1971年,雪铁龙公司的产品更为丰富,诸如推出了GS车、SM轿跑车、Mehari休闲车等等。这时,米其林公司开始放弃被认为引起丰富回忆的雪铁龙品牌。以后,米其林公司最终与标致公司达成了转让协议。从1974年起,标致公司成为雪铁龙公司的主人。1976年,雪铁龙与标致公司达成协议,标致-雪铁龙集团从此以更强大、殷实的集团形象,使雪铁龙汽车的引领潮流理念得到了更好发挥的平台。
其实,绝非雪铁龙品牌的成长之路如此颠簸,那些成功的品牌都曾感受到来自市场及社会的风雨飘摇。我们都知道汽车行业的宝马品牌,与奔驰、奥迪并列三大豪华车品牌,但这个豪华品牌背后同样是充满了沧桑曲折。宝马(BMW)公司成立于 1916年3月7日,由吉斯坦·奥托(Gustan Otto)创立,最初是一家飞机发动机制造商。吉斯坦·奥托凭借其在航空业的高度成就,使他怀着很大的信心与野心制造汽车。正是这一决定,为汽车历史写下其中光辉的一页,才能使我们今天有机会享受到宝马的“驾乘乐趣”。1923年,第一部BMW摩托车问世。1928年,BMW收购了埃森那赫汽车厂,并开始生产汽车。如果说到BMW的轿车鼻祖,则是315型和319型。1939年的夏天,325型跑车推向市场,使“年轻”的宝马声名大噪。但是,令人倍感遗憾的事情发生了,随着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度摧毁了BMW的美好蓝图。1945年,二战结束,德国无条件投降,土地分裂成东西德两国,艾逊力士成为东德的一部份。在慕尼黑的研究中心,所有设施都被炸得支离破碎,这场战争使BMW惨遭重创。1952年10月,BMW终于再度投产汽车,制造的汽车是战前的501系四门房车,由于其性能和耐用性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1954年,BMW又推出由501型改良的502型四门车,沿用一台全新V—8汽缸发动机,这是战后又一次重大突破。从此,振兴后的BMW开始重新一步步显露耀眼光芒,从此走上坦途。
可见,来自企业外部的政治变革、经济危机、技术变革、文化变迁、军事战争、竞争升级等诸多因素,以及来自企业内部的决策失误、资源短缺、人才匮乏等多种因素,都可以导致一个品牌由盛入衰、由起到落、由喜至悲,让品牌在成长的旅途中多了一份烦恼,多了一份辛酸的眼泪。对于品牌的不幸遭遇,任何情况都可能出现,诸如死亡、被闲置、被收购、被拆分、被拍卖……可见,每一次折腾都是一个品牌生命中的重要节点,更是事关品牌命运的拐点。
品牌不折腾不成器
凡事都有积极与乐观的一面,都有消极与悲观的一面。关键是我们以什么心态去看待,从哪种思维去理解,以及从哪个角度去行事。企业做品牌也是一样,企业不可能因为存在风险与威胁因素,就止步不前或因噎废食。做品牌需要一种勇于冒险的探索精神,以及一种持续折腾的进取精神,积极、主动、乐观永远是成功的第一阶梯。笔者在为企业做学习 授课时,喜欢讲这样两句话:“生命不息,折腾不止;折腾不止,生命不息”。人生如此,做品牌有何尝不是这样呢?
那么,什么是折腾?通常来来,折腾具有一定的贬义色彩,通常是指没事找事,无事生非;朝令夕改,忽左忽右;翻来倒去,改来改去……总之,就是重复做一些无意义无关联不必要的事情。而折腾的结果则更是显而易见,通常是高成本、高消耗与低效率。但是,折腾一词却不可以如此消极、负面地来加以解读,而是应赋予积极、正面的解读:奋斗不息,努力不止。如果从品牌管理角度,折腾还可以理解为品牌创新与变革,使品牌做到与时俱进,具有差异与领先的竞争优势。
首先,说说折腾的“好”的一面:第一,折腾是一种进取。企业采取积极主动的发展意识与行动,这是一种向上精神的体现。为什么要没事找事?因为没事找事就是争取机会与创造机会,可以获得在品牌经营管理上的主动权。第二,折腾是一种探索。企业明知山有虎,也必须要向虎山行,不试验、不尝试就不可能成功。在很多时候,企业走错路不怕,关键是能够及时地认识到错误,回头重走,也未必意味着失败;第三,折腾是一种适应。折腾是一种以变应变,变中求存,变中求胜,在适应中求得发展。第四,折腾是一种创新。折腾体现为一种求新的领先精神,是一种追求领先的创新行动。第五,折腾是一种磨砺。对于一个品牌,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那些有所造就的大品牌,无不经历了复杂的市场磨砺与社会考验,恰是玉不雕不成器。第六,折腾是一种变革。在很多时候,折腾是一种变革,是一种再造。企业通过采取颠覆式的洗心革面,可以为品牌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下面再来谈谈折腾“坏”的一面:第一,折腾是一种贪婪。很多企业为了无休止地获得利益,而做无节制地扩张,结果分散精力、分散资源、分散成功的机会,诸如热衷于玩多品牌游戏、过度地品牌延伸、无限制地品牌并购、大量地开发新产品等等。第二,折腾是一种成本。任何折腾都需要消耗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诸多资源,而这些对于企业来说都可能是成本。也就是说,折腾好了是效益,折腾不好是成本!第三,折腾是一种风险。在很多时候,折腾使品牌走上了“歪路”,不是“碰壁”就是“找死”,恰恰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在品牌竞争中很常见,本想“暗算”竞争品牌,但结果却被竞争品牌反制。另外,很多企业耍下聪明,结果把自己拖下水,这种情况也并不少见。第四,折腾是一种模糊。企业糊里糊涂、盲目地做品牌,缺乏规划、计划与明确的目标,结果导致品牌经营管理行为模糊不清,诸如频繁调整品牌定位,或者品牌定位摇摆不定,以及不断调整品牌策略等等。
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恰当的折腾可以成就品牌,不恰当的折腾却可以毁灭品牌。就如做生意,那些不会做生意的人,越折腾越穷,而把些会做生意的人,则越折腾越富。那么,就品牌经营管理而言,什么样的折腾才算不恰当的折腾呢?笔者认为,这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瞎折腾”。在这种情况下,品牌经营管理目标不明确,但企业做品牌的积极性却很高,劲头也很大。结果是越努力,时间、精力、资源等浪费的越多,在成果上也是事倍功半。企业必须情形地认识到,执行因目标而存在,因目标而富有价值。无论执行什么,都要有个目标,品牌经营管理也是这样。工作目标就“北斗星”,只有拥有明确的目标,执行才有了明确的方向。只有拥有明确清晰的品牌目标,才可有计划地朝着目标一步步地迈进。否则,如果没有清晰而明确的目标,本着“做到哪算哪”的念头,不但无法评估工作的有效性,并且还会增加工作的盲目性。
二是“穷折腾”。很多企业虽然资源有限,但在做品牌上却不注重整合化操作,不会集中使用资源。结果显而易见:“越穷越折腾,越折腾越穷”。说实话,没一个企业用于品牌经营与管理的资金都不足,正因为这样才更要把有限的资金的用到“刀刃”上,防止资金“打水漂”。因此,对于品牌经营管理,企业一定要把握时机与火候。诸如当品牌身处淡季或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各种资源更是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削减品牌营销预算很明显是不明智的,而是要适度保持甚至增加品牌预算。所以,企业更要谨慎行事,要高度重视品牌投入产出比,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再如,很多企业自身资源与能力有限,却喜欢搞多品牌,实施多元化经营,或者做起蛇吞象的美梦去并购大品牌……所以,做品牌要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或多做“四量搏千斤”的品牌创举。
三是“乱折腾”。在品牌运作上,如果企业缺乏系统的整体规划与完善的实施计划,最终在执行必然是乱上加乱,还容易破坏品牌的一致性。很常见的一点,就是企业没有对品牌做出系统的战略规划,以及品牌营销传播计划。在这种情况下“乱折腾”,存在着很多危害,诸如难于保持品牌操作的系统性、品牌操作的一致性等等。其实,这是品牌经营管理的大忌!在此,有必要强调一下什么是品牌一致性,即全方位、长时间、多渠道传达同一个品牌内涵与外延,在受众那里建立统一的品牌印象,建立品牌的一致性认知。我们知道,品牌传播与管理需要很多方面保持一致,包括设计、外观、感觉、色调、风格、利益以及广告词等诸多方面。要知道,做品牌需要企业花很长的时间去创建、维护及发展,并且需要长时间强化一种记忆,而不应总是“变”,或者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