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悲剧莫过于:
一秒作决定,一生作代价。

有一个创业家,我们姑且叫他陈生。陈生刚做企业时,常被客户责难,动不动给各种脸色,年轻的他常有冲动要怼回那些怼他的人,但在他准备发火的一刹那,他会告诉自己:先忍一刻,明天如果还生气,就不忍,一定怼回去。这个创业家每天早上都会起来跑步,跑步时,他看到满大街的人都比他成功,于是就告诉自己,现在还没有资格生气,本来憋着的一肚子的气,就转化为继续努力的动力。后来,他的企业做得很成功,人也到了知天命之年,有时也难免有郁闷之时,陈生发泄怒火的方式与年轻时一样:在准备发怒之时,就告诉自己,先忍一刻,第二天如果还生气,再来采取行动。跟之前一样,当他第二天早上跑步时,发现满大街的人都没自己成功,陈生就告诉自己,现在完全没必要生气了。
陈生或许没有读过任何心理学的书籍,但他控制情绪的做法完全符合情绪管理的最佳之举:缓冲、转化。人的身体如一辆行驶大巴,情绪管理就是司机,而情绪却如满车的乘客,他们随时就会站起来抢夺方向盘。时时刻刻预防乘客捣乱,控制好乘客们的行为,方能让人生的车辆平稳行驶。才能决定一个人发展的高度,情绪管理却决定了这种维持高度的强度——烟花虽然炫目,但只会给漆黑带来一时灿烂,太阳却能一直照耀人间。佛教认为人的一切痛苦来源就是——贪、嗔、痴,这三毒不除,永无安乐可言。烦恼的本质是无明,而无明则是因为欠缺智慧。受情绪困扰的众生,因未能看穿因果、未能觉醒意识,而深陷周而复始的情绪泥潭之中。
在情绪管理上的关键路径就是四部曲:觉察—接纳—缓冲—转化。觉察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当一个人能主动意识到怒火或者负面情绪开始炽盛时,身体的防御系统就会启动。接纳就是直视这种情绪,承认自己正开始陷入情绪至暗时刻,并充分让它自然流动起来,同时承认情绪的控制开关其实是掌握在自身手上——很多情绪失控的人,根源就在于不敢直视这种情绪的到来,只会硬生生的把引发情绪的一切肇因推到自身以外的人与事上。当一个人发怒时,其智商为0,但片刻之后智商就会恢复正常,所以“缓冲”是一个重要的做法——别人激怒你时,你想做出任何回应之前,请停顿一刻,有时短短一分钟,就足以让一切改变。
缓冲是让走在危险道路上的高速大巴暂时减速,转换则引导大巴重回安全正道。情绪如能量,一旦产生,只能被转移,而无法轻易被消灭——跑步、阅读、交谈、静卧……都是转移情绪的有效方式之一。适度的技能性体育竞赛或运动是最见效的,因为运动带来的多巴胺的分泌,刺激情绪走向昂扬。持续学习和持续运动是生活中两种维持积极情绪的有效做法:前者保证头脑不陷入封闭与无知,后者保证身体健康有活力。当强烈负面情绪到来时,摆脱它的做法就是改变一下自己往常的生活节奏,允许做一件自己平时或者绝不会去做的正向之事,如独自远行旅行,安全保证下的攀岩之类。当生活的常规习惯忽然被打破,内心某种从未有过的感觉会被唤醒,情绪平衡感更加容易到来。佛教认为,治愈无明痛苦的本源做法就是智慧与慈悲。智慧能让我们明白情绪的发生其实都是因缘和合之物,如梦似幻,来的快也可以消失得快,不必执念情绪。慈悲让我们怀有包容心,对他人怀着究竟的悲悯之心,包容之人,内心如赤子,干净如天空,烦恼只是俗人的专利。
2017年2月,我去美国密歇根州一所大学交流,认识了传播学系的老教授多萝丝,一位88岁的老太太。多萝丝寡居多年,但情绪之积极让每个认识她的人都印象深刻。一个独居老人是如何拥有一般人做不到的阳光心态?当我走进多萝丝家里时,我明白了一切。这位寡居的老人居住在一套有三个房间的公寓,她自己用一个房间,而慷慨地将其中一个房间免费提供给大学里品学兼优的学生居住,许多学生也将多萝丝视为祖母,亲密交流互相关心,甚至毕业多年还常回来看望老人。虽然没有伴侣和子女,但慈悲与智慧的多萝丝却拥有无数待她如亲人的学生,这就是她拥有良好情绪、健康长寿的原因。如果一个人能学会凡事往好处想,待人多以慈悲心,心态阳光就是一种必然到来的结果。一个人的慈悲就像阳光一样,会照入深深的内心,温暖荡漾。如果说情绪是智慧欠缺的毒瘤,那么阳光的心态则是慈悲的产物。人生如飞翔的小鸟,智慧与慈悲就是小鸟两只翅膀,努力提高智慧,努力培养慈悲,必然迎来展翅高飞的人生。
以上文本为林景新博士在2020年8月17日晚7点,在华南理工大学逸夫楼报告厅所作的【情绪管理与阳光心态】讲座的部分内容。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