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企业的经营哲学》《从生命到慧命》《企业文化》 提供专业企业内训,政府培训。 13439064501 陈老师
  2022年02月21日    郭梓林 博客     
推荐学习: 国学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益。承载先贤之智,得大师亲传。欢迎走进“遍天下桃李万人,当代国学之塾”《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校友报名学费优惠26800元 人包含(参禅、问道、朝圣三次游学)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当我们还年轻的时候,因为还没有奠定自己的社会地位,在我们与比我们强的人交往时,会感觉到某种不公。以下是一位年轻人给我的信件内容,因为有共性,摘引如下:

 

    你或许关爱某个人,但如果这个人还没有承认你的话,他可能不会认为你在关爱他,而是认为你有求于他。

    你或许尊重某个人,但如果这个人还没有承认你的话,他可能不会认为你在尊重他,而是他本来就比你牛。  

    你或许对某个人十分谦虚,但如果这个人还没有承认你的话,他可能不会认为你真的谦虚,而会认为你本来就不懂。

    你或许对某个人以诚相待,但如果这个人还没有承认你的话,他可能不会认为真的诚实,而会认为你幼稚傻冒。

    你或许与人为善,待人仁和,但如果这个人还没有承认的话,他可能不会认为你真的仁善,而会认为你懦弱无能。

    你或许娓娓道来,乱石铺街,大象无形,但如果这个人还没有承认你的话,他可能不会认为你真的“形散神不散”,而会认为你又散又杂又乱。

    到了一定的年纪,对世事已经有了更深一些的了解之后,再回头看自己曾经有过的感慨,就会有新的体悟:

     你或许关爱某个人,但如果这个人还没有承认你的话,他可能不会认为你在关爱他,而是认为你有求于他。

    当某个人有着更多更大的关爱时,由于时间和精力上的局限,他可能会认为你的确是在关爱他,但并不在意你的关爱,因为只是“锦上添花”,这个时候,你的关爱显然是多余的,是不明智的。在这种情况下,把这种关爱理解为“有求于”不是没有道理,因为还有很多比你弱的人,更需要你“雪中送炭”的关爱,你为什么不去关爱他们呢?这么一问,你就无语了。

    你或许尊重某个人,但如果这个人还没有承认你的话,他可能不会认为你在尊重他,而是他本来就比你牛。

    尊重是彼此平等的。但并不等价。如果你尊重一个人,是希望他与你平起平坐,那你就不应该去会见比你更牛的人,而是去见你认为应该平起平坐的人,当然,你的认为并不一定代表事实。再进一步说,不论那个人是不是真的比你牛,他认为本来就比你牛,又怎么啦?

    你或许对某个人十分谦虚,但如果这个人还没有承认你的话,他可能不会认为你真的谦虚,而会认为你本来就不懂。

    这样的交往结果,或许是你真的不如他,或者是因为你过于谦卑,以至自伤了尊严,再一个可能是,你们之间要达到相互了解,还需要时日。

    你或许对某个人以诚相待,但如果这个人还没有承认你的话,他可能不会认为真的诚实,而会认为你幼稚傻冒。

    所谓“童言无忌”,蕴含着这样一个判断:“诚实”与“幼稚”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而人在成年之后会发现,“诚实”是可以拿来做包装物的,用“幼稚傻冒”来迷惑对手,常常有效,即可谓“兵不厌诈”。所以,成年人看到成年人诚实的时候,不会轻易地相信,这其实是一种经验的反应。成年人对一个人做出是否诚实的肯定判断,往往不是通过一次交往,而是经过一个认真的考察过程,也就是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你或许与人为善,待人仁和,但如果这个人还没有承认的话,他可能不会认为你真的仁善,而会认为你懦弱无能。

    大善之为善,小善之为弱。这是有道理的。所以,既要“不因善小而不为”,也要“不因小善而为足”。真正的善,是不以别人的认为转移的。因为,真善源自心,是人格的范畴,人格是表演,是表演给自己看的。

    你或许娓娓道来,乱石铺街,大象无形,但如果这个人还没有承认你的话,他可能不会认为你真的“形散神不散”,而会认为你又散又杂又乱。

    “乱石铺街,大象无形”是需要底蕴的,也需要资格——因为你面对的人也不是等闲之辈!

书不读万卷,路不行万里,人不见万种,就开始“乱石铺街”做出“大象无形”之态,恐取自辱。

人,不容易超越年龄来说话。一个年龄段,说一个年龄段的话,是正常的。“少年老成”与“老不更事”,表现不同,性质是一样的。至于“自古英雄出少年”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那是指做事,不是指说话。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给我”还是“拿去”?》
    有一朋友,做人特别吝啬,从来不会把东西送给别人。他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把东西给谁!  
  有一天,他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他的朋友在岸边立即喊到:把手给我,把手给我,我拉你上来!这个人始终不肯把手给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急了,又接连喊到:把手给我。他情愿挣扎,也不肯把手给出去。
  他的朋友知道这个人的习惯,灵机一动喊到:把我的手拿去,把我的手拿去。这个人立马伸出手,握住了他的朋友的手。
  启发思考:
  “给我”还是“拿去”?我们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是不是一直在向客户表达着“把你的钱给我”,客户就象上面那个吝啬的人,情愿在痛苦与不满足中挣扎,也不愿意把钱给我们。
  如果我们对客户说的是:把我的产品拿去,是否会更好一些呢?客户会更情愿地去体验你的产品,购买你的产品。
  “给我”还是“拿去”?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精明的商家是否能从客户的角度去设计成交,设计商业模式的问题,换一个角度,事业就豁然开然。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郭梓林观点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