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要结果,不管过程”不知在什么时候成了我国管理圈子里的一种流行语。究其根源,应该是“以结果为导向”管理理论的变形。
毋庸讳言,结果导向已经成为管理实践界和企业界的共识,任何管理都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也就是说管理是为了一个预期的结果,也正因为此,彼得·德鲁克称管理学为最具有实践性的学问。
问题在于,在国内的很多老板和管理者嘴里,这种结果导向轻而易举的就变成了“我只要结果不管过程”的语调,似乎一下子就解放了自己,只要向下属要结果就是了,怎么做是别人的事。
笔者认为,如果“我只要结果不管过程”这一条成为规律的话,那白痴和懒汉也能当好管理者,只要整天跟部下讲“我只要结果,不管过程”就够了,甚至说“我只要用好人就是了”。岂不知,“用”字何其难写!
尽管一个好的过程未必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但一个好的结果一定是一个好的过程的结果。世界管理学界所追捧的六西格玛,其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条就是:将所有工作均视为过程,过程决定结果。
过程 PK 结果-两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故事一
南方的一家做包装纸的老板邀请我到企业考察,说他的企业执行力不强,且尤其是几位分公司的一把手工作不力,导致几家工厂都效率低下,有的工厂订单多还亏损,出现基层管理人员和个人怠工局面。
经了解,老板是一位管理热衷也算是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不仅自己读过EMBA,还安排几位副手和分公司、子公司以及工厂的厂长去学各类的总裁班,并借给那些远在县城上班的子公司和厂长在省城购买了房子,同时撂下一句话:“我只看结果,不管你们的过程”,就这样公司就授权给了这些人,他一个月仅去这些子公司和工厂1-2次。
他觉得这样对得起几位高管,高管理应盯在厂里出效益,但几个月下来,他有些恼火,他发现,这些厂长和子公司的领导们基本都不在厂里,常常在省城的家里。老总一问“为什么不在一线”,这些人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我已经授权给车间主任和班组长了,不用每天盯着,他们给我结果就是了”。
听了这样的介绍,我笑笑对老板说:“他们都让你培养成老板了!”他很尴尬,也若有所悟。
一个基层的厂长和几十人的子公司连基本工作还不能做好,谈什么授权、谈什么只要结果?都是错误的管理理念惹的祸。
故事二
台塑创始人王永庆先生非常重视管理的过程,他对细节关注的功夫令很多人惊叹不已。曾经有一位记者对此不理解,提醒王永庆只要关注结果即可,不用如此用力的盯住具体的过程,并称王永庆的过程功夫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意思是王永庆先生是因小失大,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王永庆笑着问了一句:“如果你连树都看不见,哪里还有森林呢?”
接着,王永庆用比喻的方式给他讲了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就像我们种桃树一样,肯定希望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更好吃的桃子(观赏树除外),这就是结果导向。可是,你怎样才能要到一个比较好的结果(理想的桃子)呢?
大家都知道答案吧:要勤浇水、准时剪枝、合理施肥、勤防病虫害,还要进行必要的嫁接,更要注意天气的变化,稍不留神,以上哪一个环节没有做到位,桃树都可能死亡或者不结果,或者结出不理想的果子来。
按照王永庆先生的说法,你对结果的要求越高,你对过程的关注度应该越高。
“无为而治'也需要修炼
很多人谈过程而色变,只要一关注过程,或者过多的关注,要不就扣上“不授权”的大帽子,要不就指责“忘记了结果”,甚至有不少下属也希望上面的人少关注过程,口头禅是“我给你结果就是了”,可是往往还没有结果就出问题。
但是,真的出了问题,理由马上也就是随之而来了,“谁敢保证总是成功呢?”。试问,一个企业在竞争过程中有几次可以失败呢?很多企业一次失败就销声匿迹了,还有多少客户能够忍受你们企业的失误和失败呢?
战场上一次失败就全军覆没,商场上一次失败同样让你悔恨终身。可能也正因为此,复星当家人郭广昌才说“我是一个很小心的人”吧。
甚至不少人抬出老子的“无为而治”来为自己不关注过程而拉大旗当虎皮,其实,这是对“无为而治”的亵渎,在这些人的行为中,无为而治其实就是不为而治,无可不等于不啊!即使是真的无为而治也需要你有足够的能力和修炼吧,你的能力本来就不够,又不认真修炼,反而拿老子的说法来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
一些老板和管理者,既没有订立什么规则,也没有好好的在企业文化上下功夫,更没有认真的修炼自己的心智模式,也不知道如何管理过程,干脆拿无为而治来为自己的懒汉行为和笨拙当挡箭牌。殊不知,无是体现在有中的,理解了有,把握了有,可能才会把握无,无,不是没有,而是不固执于某一点,心中永远保持空杯的状态,不把过去的经验当教条,不把具体的制度条文当终点。